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把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故事好好講述——讀《西海長雲:6—8世紀的絲綢之路青海道》

發布時間:2023-10-26 10:1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競文(蘭(lan) 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博士研究生)

  一個(ge) 展覽配套出版一本圖錄,這是很多家博物館司空見慣的做法,新意不多。然而將一個(ge) 展覽創造性地轉化為(wei) 一本既有學術高度又有文物賞析價(jia) 值的曆史類教輔式讀物,並非易事,這需要策展人深厚的理論積澱和宏大的敘事能力。近期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海長雲(yun) :6—8世紀的絲(si) 綢之路青海道》就是這種轉化的經典之作,應該說此書(shu) 極大地豐(feng) 富和拓寬了同名展覽的外延,為(wei) 中國博物館展陳體(ti) 係建設作出了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

  尤為(wei) 可貴的是,此書(shu) 不僅(jin) 為(wei) 廣大讀者解密了絲(si) 綢之路上一個(ge) 非常重要但不為(wei) 大眾(zhong) 所熟知的西北少數民族吐穀渾,而且將絲(si) 綢之路青海道的曆史地位首次以圖文互鑒的形式呈現給讀者,既是文物萃選又是史料集成。

  2022年7月,中國絲(si) 綢博物館聯合國內(nei) 多家文博機構舉(ju) 辦了一場名為(wei) “西海長雲(yun) :6—8世紀的絲(si) 綢之路青海道”的大型展覽。展覽重溫了吐穀渾國的曆史,並以近40年來海西地區吐穀渾—吐蕃相關(guan) 考古發現為(wei) 依據,通過一批具有極高學術價(jia) 值和精美觀賞效果的文物,展示了6—8世紀(包括吐蕃時期)吐穀渾人的生活、文化和藝術史,揭示了青海道在溝通東(dong) 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貢獻。

  吐穀渾是我國古代西北民族之一。公元4世紀初,吐穀渾部從(cong) 遼東(dong) 慕容鮮卑分離出來,西遷至今內(nei) 蒙古陰山。西晉永嘉末,又從(cong) 陰山南下,經隴山,到今甘肅臨(lin) 夏西北。不久,又向南、向西發展,統治了今甘南、四川西北和青海等地的氐、羌等族。

  到吐穀渾孫葉延時,始建立政權,以祖父吐穀渾之名作姓氏,亦為(wei) 國號和部族名。其最盛時的疆域東(dong) 起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yu) 河西走廊相接,後期的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15裏,名伏俟城。

  吐穀渾政權從(cong) 葉延時起,到公元663年為(wei) 吐蕃所統治,前後共存在300多年。此後,吐穀渾人散居在今青海、甘肅的河西、新疆東(dong) 部以及今寧夏、內(nei) 蒙古、陝西北部、山西、河北北部等地。直至北宋以後,吐穀渾人的活動才不見於(yu) 中國史籍的記載。

  由於(yu) 種種原因,吐穀渾的輝煌曆史以及它在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性被淡化,直到都蘭(lan) 熱水墓群血渭一號墓被正式發掘。這座墓葬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的結構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高等級墓葬,墓葬保存了大量精美遺物,部分遺物工藝與(yu) 裝飾圖案帶有濃鬱的西亞(ya) 薩珊波斯和中亞(ya) 粟特等民族風格。此墓之前曾遭盜掘,公安部門追繳回600餘(yu) 件精美文物,其中絕大部分是金銀器,而後經科學發掘,出土1207件(組)金銀器。有印章、容器、飾品、馬具、覆麵、帶飾和棺飾等,品類繁多、內(nei) 涵豐(feng) 富、形製多樣、紋飾各異,有力地證明了絲(si) 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為(wei) 研究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極具參考價(jia) 值的資料,關(guan) 鍵是出土印章確認了金銀器主人生前“阿柴王”吐穀渾的身份,為(wei) 解讀唐與(yu) 吐蕃、吐穀渾的關(guan) 係提供了關(guan) 鍵實物例證,是絲(si) 綢之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料。

  把絲(si) 綢之路青海道的故事好好講述,把青海道上的吐穀渾的麵貌好好重現——於(yu) 是,“西海長雲(yun) ”成為(wei) 第一個(ge) 重現吐穀渾曆史的大展。展覽還原了吐穀渾人的日常生活,重現了吐穀渾在中國民族發展曆史上的重要地位。從(cong) 直觀的文物觀展到文本敘述,作為(wei) 主編的趙豐(feng) 有必要給讀者交代清楚時代背景,所以其前言《重現吐穀渾:一段絲(si) 綢之路青海道的往事》就從(cong) 都蘭(lan) 絲(si) 綢的初步整理、相關(guan) 展示、海西文物的集中出現、青海大展的策展過程等方麵作了詳細介紹。

  從(cong) 20世紀80年代中葉青海都蘭(lan) 熱水一號大墓初步發掘有所成果開始,趙豐(feng) 先生就一直關(guan) 注都蘭(lan) 出土文物,尤其是都蘭(lan) 絲(si) 綢。正是他的執著與(yu) 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使由九家文博單位支持的展覽得以實現。同時,由於(yu) 他的視域與(yu) 影響力,在編輯書(shu) 籍時能精準地組織到含金量極高的關(guan) 於(yu) 吐穀渾最新考古發現的研究論文,保證了全書(shu) 的學術權威性。

  全書(shu) 分為(wei) 三部分,論文在第一部分,收錄了榮新江、韓建華、仝濤、陳國科等六位專(zhuan) 家的《出土文獻所見絲(si) 綢之路吐穀渾道》《天馬來儀(yi) 自海西——都蘭(lan) 熱水墓群考古40年》《青海吐蕃墓葬的選址布局和喪(sang) 葬習(xi) 俗新探》《甘肅武威唐代吐穀渾王族墓葬群的調查與(yu) 發掘》《都蘭(lan) 係統金銀器概說》《都蘭(lan) 絲(si) 綢的品種、圖案與(yu) 分期》等多篇文章。可以說這些論文的作者本身就是領域內(nei) 最權威的專(zhuan) 家,他們(men) 大多數是長年在一線田野工作的考古學家。正是他們(men) 的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使得吐穀渾的曆史原貌日漸清晰起來,大量精美文物的出土讓絲(si) 綢之路青海道的繁盛與(yu) 多元更加具象,也廓清了絲(si) 綢之路河南道、吐穀渾道、青海道之間的關(guan) 係。同時,這幾篇文章又是第二部分圖錄中代表性文物的研究成果體(ti) 現,讀者從(cong) 中可以看到吐穀渾控製青海地區時與(yu) 中原文化、粟特、波斯文化及印度佛教文化等絲(si) 路沿線多元文化的交流與(yu) 融合,再現了絲(si) 路文明影響下多民族一體(ti) 化的進程。

  此書(shu) 的價(jia) 值還在於(yu) 通過出土文物首次係統地梳理出吐穀渾的曆史,以及青海道在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這些都體(ti) 現在第二部分圖錄中。“雄踞海西”“錦衣肉食”“孔道遺珍”“考古紀實”“如畫如生”和結語“青海道的意義(yi) ”全部由191件(組)文物支撐,特別是絲(si) 綢和金銀器更為(wei) 突出。圖錄中的一件騎射形金飾片格外獨特。飾片整體(ti) 輕薄,飾麵人物形象威武,策馬飛奔,滿弓拉弦,頭戴山形冠飾,兩(liang) 條辮子垂於(yu) 腦後,八字須,大耳墜,著窄袖對襟翻領聯珠紋的服飾,與(yu) 該時期突厥、波斯、柔然、鮮卑等人物裝飾差異較大。筆者認為(wei) ,這塊金牌飾麵為(wei) 一名戴皇冠的嚈噠王子,單邊耳環,蝌蚪須,人物造型與(yu) 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北朝入華粟特人石棺床上的嚈噠王子造型有深度呼應。這一騎射形金飾片是目前都蘭(lan) 唯一以金飾牌材質出現的嚈噠形象,就當時的禮儀(yi) 製度分析,應是吐穀渾王族人物身上的裝飾,或為(wei) 嚈噠與(yu) 吐穀渾外交互換的贈品或國禮,是國家級別的重要飾牌,表達了吐穀渾王朝與(yu) 中亞(ya) 當時比較強盛的嚈噠帝國有外交上的交往,為(wei) 研究吐穀渾時期嚈噠的相關(guan) 曆史、遷徙路線及發展流向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本由同名展覽而編輯出版的《西海長雲(yun) 》既給博物館人以啟發,又為(wei) 學術界奉獻了一部關(guan) 於(yu) 絲(si) 綢之路青海道和吐穀渾民族的研究文集,書(shu) 中對文物的賞析解讀有助於(yu) 我們(men) 深入了解絲(si) 綢之路上多元文明的精彩紛呈。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6日 1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