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章見大視野——讀詹福瑞新著《小言詹詹》
【讀書(shu) 者說】
作者:於(yu) 景祥、宋豔欣(分別係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近讀詹福瑞先生的《小言詹詹》一書(shu) ,頗感驚奇。此書(shu) 最突出的特點,用一個(ge) “小”字便可以概括。全書(shu) 收錄了三種文章,一是關(guan) 於(yu) 文化、文學的短論,二是關(guan) 於(yu) 文學史的短文,三是介紹前輩師尊的人格學問、同輩師友的治學成果、為(wei) 學生新書(shu) 作序的小文。從(cong) 篇幅上看雖然都是短小之文,但是讀後感受頗深。
小文章見大視野,是《小言詹詹》一書(shu) 最突出的特征。具體(ti) 表現在:其一,在時間維度上溝通古今,視角宏大廣闊。如《中國文學自覺諸說》一文曰:“孔子對於(yu) 言文與(yu) 不文的言說,到漢代以辭賦為(wei) 條件的侍從(cong) 文人隊伍的出現,以及對辭賦特性的揭示,再到魏晉時期曹丕、陸機對‘文’的專(zhuan) 門論述或描述,眾(zhong) 多的總集別集的編寫(xie) ,齊梁時期的文筆之辨,尤其是鍾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和蕭統《文選》的出現……羅根澤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認為(wei) 曹丕時代‘甫乃以情緯文,以文披質,才造成文學的自覺時代’……遊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魏晉時期文學自覺是因為(wei) 文學已經到了一種抒情化、個(ge) 性化的時期,用個(ge) 性化來解釋文學的自覺。這些都是考察中國文學自覺的重要切入點。”作者打破時間界限,古今對比,異同辨析,揭示出文學自覺的曆史流變,上下幾千年,盡收眼底。再如《關(guan) 鍵在於(yu) 發現價(jia) 值關(guan) 聯》一文曰:“在中國曆代影響甚大的漢大賦,以描寫(xie) 帝王的宮苑、遊獵生活為(wei) 主,是屬於(yu) 歌功頌德的文學。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史就對其價(jia) 值提出疑問,1949年後,有相當長的一個(ge) 時期,它已經成為(wei) 標本文化。但是近些年,漢大賦地位又有回升,賦體(ti) 又複活為(wei) 一種今體(ti) ……”由漢代到現當代,足見作者思接千載,目光深遠。
其二,一些小文章在空間維度上中西貫通,視角廣大。如《蒼涼的孤旅之悲》一文曰:“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有人死靈魂不死的認識,宗教自不必言,哲學亦不乏此論,柏拉圖即認為(wei) :‘靈魂必定是在生前就已經存在的’,而人死後,‘死者的靈魂是在某個(ge) 地方存在著的,並且會(hui) 按適當的順序再回到地上來’……但在李白看來,‘曠野多白骨,幽魂共銷鑠’,人的軀體(ti) 同靈魂都會(hui) 湮滅於(yu) 漫漫的時間之中,這比靈魂不死說對生命的認識更為(wei) 徹底。他把人的生命斷然置於(yu) 此生、當世,不給人留下任何妄念。”通過中西對比的方式,既突出李白對靈魂存滅的獨特認識,也揭示出東(dong) 西方在這一問題上認知的差異,比此前在這一問題上單一的本土視角要宏闊得多。再如《詩人與(yu) 鏡子》一文曰:“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曾說:‘你微粒般的生命在宇宙中隻是一瞬,如果不趁此短暫時光將靈魂點燃,它和你就會(hui) 永遠消失在茫茫宇宙,永遠不會(hui) 重返再生。’威爾·杜蘭(lan) 特也說:‘即使是在生命丟(diu) 棄我們(men) 的時候,我們(men) 也能讚美生命,那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希望可以重新找回生命,找回一個(ge) 更為(wei) 公平的生命,那時的我們(men) 與(yu) 肉體(ti) 脫離,擁有不死的靈魂。’李白的生命意識則不然,與(yu) 其說是恐懼死亡,不如說是恐懼衰老更為(wei) 確切。他的哲學雖非向死而生,由死亡而反思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價(jia) 值;卻是向老而生,由人將老去,而反逼少壯之時,如何生活得更有價(jia) 值、更有意義(yi) 。”將李白的生命意識與(yu) 西方人的生命意識進行比較,進而突出了李白生命意識的獨特性。視通萬(wan) 裏,眼界宏闊,頗具啟發意義(yi) 。
以少總多,是《小言詹詹》一書(shu) 的另一個(ge) 突出特征。具體(ti) 表現為(wei) 小文章中具有特別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容量極大。
一是善抓典型,以點帶麵,以一馭多。如《中華文學的開放性》一文以外來佛教與(yu) 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為(wei) 例,闡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必要性,特別具有典型意義(yi) ,收到了以少總多的效果。再如《清理與(yu) 創新》一文在介紹整理古代典籍中“借舊籍而生新義(yi) ”的方法時,以郭象的《莊子注》為(wei) 典型案例進行剖析,以一馭多,使讀者由此而對魏晉時期王弼的《老子注》《周易注》《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朱熹的《楚辭集注》《四書(shu) 集注》等眾(zhong) 多整理古籍著作的理解豁然開朗,把握了要領,確實達到了以少總多的境界。
二是言簡意賅,以一當十。如書(shu) 中論述先秦文學成就時說:“《詩經》的賦比興(xing) 手法,《左傳(chuan) 》的敘事藝術,《莊子》的想象與(yu) 虛構藝術手段,《楚辭》的抒情藝術,都成為(wei) 曆代文學學習(xi) 的典範……比興(xing) 原則、春秋史筆、寓言寫(xie) 真、香草美人等,雖逾千年仍為(wei) 有效的批評話語傳(chuan) 統……要之,先秦文學既是中國文學的濫觴,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ge) 高峰。”(《先秦文學的曆史高度》)寥寥數語不僅(jin) 高度概括出先秦文學的特殊成就和地位,而且揭示出這一時期史學、哲學各個(ge) 層麵的非凡造詣,語言極其簡練,但內(nei) 涵特別豐(feng) 富。更精彩的是對“後必勝前”的進化論文學觀的批評:“後必勝前的文學觀,其根源是進化論。然而進化論對於(yu) 文學甚至所有的精神產(chan) 品,未必完全適用。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如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以色列猶太教的先知,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和中國春秋時期的孔子,他們(men) 所創造的思想,數千年來都是經典,至今仍具有無法超越的高度,就是明證。”(同前)言簡意賅,論點、論據、論證齊全,達到了通達圓照的境界。
三是“立片言而居要”。如《中國文學自覺諸說》一文載:“中國古代文學,經史之外,以詩文為(wei) 正宗。而歐洲文學是發源於(yu) 古希臘的史詩,小說、戲曲文學是其主流,故其文學特質強調形象。而以詩文為(wei) 正宗的中國古代文學則不是這樣,抒情言誌是文學的主要內(nei) 涵。”通過中西比較,作者三言兩(liang) 語便揭示出中西文學的本質差異。
從(cong) 曆史上看,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曾說:“嚐鼎一臠,可盡知其味。”清代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指出:“一滴水,可知大海味矣。”《華嚴(yan) 經》有雲(yun) :“以一統萬(wan) ,一月普現一切水;會(hui) 萬(wan) 歸一,一切水月一月攝。”以上強調的都是要以小見大、以少總多。仔細品味詹福瑞先生的《小言詹詹》一書(shu) 之後,對這些論斷深有會(hui) 心。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6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