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生態美 “天府”興

發布時間:2023-10-27 10: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趙家寧 郝澤華

  秋日的巴蜀大地,山河披錦,風光無限。

  四川宜賓三江口,江水如碧。金沙江和岷江在這裏匯合,長江自此滾滾東(dong) 去。親(qin) 水步道上,鐫刻著“長江起點”的石碑矗立在清淺的江波中,與(yu) 對岸的青山白塔遙遙相望。

  “紅嘴鷗都飛回來了,江裏麵的魚有一米多長,遊客們(men) 都爭(zheng) 著來看!”宜賓市民楊女士正帶著兒(er) 子踏浪戲水。談起三江口的變化,楊女士津津樂(le) 道:“以前江邊都是工廠、亂(luan) 石,現在生態變好了,親(qin) 水步道也修起來了,我總帶孩子來江邊玩。”正說著,一艘小船自江麵駛過,十多隻紅嘴鷗輕盈地追逐著船隻,似在護航。

  此番美景得益於(yu) “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近年來,宜賓市統籌推進沿長江生態修複、老工業(ye) 企業(ye) 搬遷、棚戶區改造、汙染治理、漁民轉產(chan) 轉業(ye) 等工作,實現長江沿線產(chan) 業(ye) 轉型、景觀升級、生態優(you) 化,築牢長江上遊綠色生態屏障。“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推行後,很多漁民從(cong) 捕魚人變成了護魚人。”宜賓市翠屏區經濟信息和科學技術局黨(dang) 組書(shu) 記陳璽舟告訴記者。

  “四川保住生態優(you) 勢、提升生態優(you) 勢、用好生態優(you) 勢,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趨勢性好轉。”四川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茆爽說。

  如何統籌好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確保河湖長治久清?在位於(yu) 內(nei) 江市區的謝家河畔,記者看到,水岸花草繁茂,汩汩清流自錯落的假山上飛落,形成一道飛珠濺玉的瀑布。很難想象,這條河流曾被內(nei) 江市識別為(wei) 城市黑臭水體(ti) 。從(cong) 綠藻漂浮的臭水溝到環境優(you) 美的生態綠廊,“華麗(li) 轉身”的訣竅藏在河畔的一座再生水廠裏。

  記者走進謝家河再生水廠,一個(ge) 個(ge) 用於(yu) 處理汙水的沉澱池映入眼簾,每天有約1萬(wan) 立方米的渾濁汙水在這裏“重獲新生”。“這裏采用了不同於(yu) 傳(chuan) 統汙水廠的處理工藝,出水水質大部分時間優(you) 於(yu) 準IV類水標準。”四川水匯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貴強告訴記者,“經過處理的一部分再生水會(hui) 作為(wei) 生態補水進入謝家河,另一部分則用於(yu) 周邊公共建築廁所衝(chong) 水、公園綠化養(yang) 護、市政道路衝(chong) 洗等。”

  再生水的使用為(wei) 涵養(yang) 水生態提供了條件,也為(wei) 提升水環境、保障水安全、利用水資源開辟了新空間。“我們(men) 全麵落實海綿城市理念,推廣再生水利用配置,持續推進城鄉(xiang) 節水改造,實施內(nei) 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提高城鄉(xiang) 水環境治理能力。”內(nei) 江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副局長朱宇介紹。在四川,水資源利用方式正向著綠色、循環、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從(cong) 大江大河等生態係統“大動脈”,到深入城市、鄉(xiang) 村內(nei) 部的“毛細血管”,四川以多樣化的方式為(wei) 綠水青山賦能,也在其中思索著人與(yu) 自然交流互動的方式。

  透過四川天府新區興(xing) 隆湖“水下書(shu) 店”的巨型落地玻璃,可見水草搖曳、遊魚穿梭。讀者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欣賞湖中美景。書(shu) 店門口,天府新區生態環境和城管局工作人員龐雯正在進行湖水水質抽檢。“我們(men) 每月對湖區水質進行一次例行監測。”龐雯向記者展示了監測點位地圖,“目前興(xing) 隆湖水質總體(ti) 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湖心可穩定在Ⅱ類。”

  “我們(men) 努力營造可親(qin) 近的生態環境,隻要水深允許,這裏的自然岸線都沒有圍欄,開放綠地可供大家休憩露營。”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局公園城市推進處副處長高國瀛語氣中透著自豪,“興(xing) 隆湖周邊還建設了包括環湖跑道、極限運動公園、兒(er) 童活動場等在內(nei) 的配套公共設施,為(wei) 市民打造‘近自然、富文韻’的濱水空間。”

  興(xing) 隆湖的改變是四川攻堅小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縮影。隨著主幹河流水質實現根本性好轉,統籌推進流域深層次治理和水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將成為(wei) 四川下一階段治水的發力方向。

  當下,“天府之國”正在做好生態價(jia) 值轉化“大文章”,關(guan) 於(yu)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不勝枚舉(ju) ——

  在內(nei) 江市資中縣銀山鎮金紫鋪村,漁業(ye) 養(yang) 殖產(chan) 生的排泄物經處理發酵後成了血橙樹的有機肥,淨化後的水還將再次用於(yu) 漁業(ye) 養(yang) 殖或澆灌血橙,血橙標準化種植與(yu) 現代設施漁業(ye) 綠色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正在這裏落地生根;

  行走在南充市嘉陵江畔,昔日砂石遍地、垃圾堆積的荒蕪江灘,如今變成了景色宜人的濕地公園,成為(wei) 人們(men) 散步、騎行、旅遊“打卡”的“黃金江岸”。建設中,當地采取一係列生態修複措施,完善和豐(feng) 富場地中的植物鏈,種植各類植物17.8萬(wan) 餘(yu) 株,實現綠化麵積100萬(wan) 平方米;

  金沙江上,白鶴灘、烏(wu) 東(dong) 德水電站投產(chan) 發電,與(yu) 溪洛渡、向家壩等6座長江幹流上的梯級水電站形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雅礱江上,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投產(chan) 發電,四川全省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達1.09億(yi) 千瓦。

  碧水清流,馳而不息。巴蜀大地上,關(guan) 於(yu) 綠水青山的探索與(yu) 實踐仍在繼續。人與(yu) 自然的故事裏,有守護、有交融、有轉化、有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7日 10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