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雲南省瀾滄縣景邁山茶旅融合促發展——古茶林 新茶香

發布時間:2023-10-30 10:33:00來源: 人民日報

  秋已深,天微涼。但在雲(yun) 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依然有茶葉芽頭可采。

  在這裏經營民宿和茶園的仙貢很忙碌:“今年客人比往年多不少,不少老朋友帶著新朋友,來景邁山呼吸遠山的味道。”今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全球首個(ge) 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chan) 。聲名在外,越來越多遊客、茶商慕名而至。

  客至景邁山,少不了觀雲(yun) 海。太陽還沒爬出山頭,客人便早早起床,登上了高處的觀景台。這段時間,晨曦中的涼意漸濃,整座景邁山都在吞雲(yun) 吐霧。雲(yun) 海穿行茶山,眼瞅著就隱沒了山腰的幾個(ge) 村落。“山頂是森林,也是村寨的水源地;中部是茶林和村落,每片古茶林之間保留森林作為(wei) 分隔防護林,防止病蟲害大規模傳(chuan) 播。”仙貢不失時機地跟客人介紹。

  吃罷早餐,客人提出去逛逛茶園,仙貢決(jue) 定把兩(liang) 個(ge) 兒(er) 子也喊上。“茶字拆開,是人在草木間。多和茶林作伴,才能懂得我們(men) 與(yu) 茶的淵源。”

  來到自家茶園,仙貢給客人摘下幾個(ge) 芽頭,讓客人試著咀嚼:開始香中帶澀,可很快便是回甘綿長。景邁山有不成文的古茶采摘規定:隻采春秋兩(liang) 季,夏季是禁采期,以便讓茶樹恣意生長積累養(yang) 分;秋茶采摘也要格外留下些小葉片,讓古茶樹有個(ge) 越冬的基礎。不同於(yu) 別處的台地茶,景邁山的古樹茶是喬(qiao) 木茶,隻能人工采摘,要想采摘高處枝杈的“一芽兩(liang) 葉”,還要上樹。樹上長滿苔蘚、菌類和蘭(lan) 科植物,每棵樹自成生態。也因為(wei) 良好的生態係統,景邁山古茶樹不必打藥,林間的小鳥自會(hui) 捉蟲。

  下午三四點鍾,遊客自然而然地圍坐火塘品起茶。仙貢的媽媽早早在爐火旁擺上陶罐,裝上茶葉後慢慢煨烤,不多時,茶葉便已泛黃,再灌入一壺開水,滿屋頓時彌漫茶香。

  品茶,講茶,仙貢也打開了話匣子。景邁山村村種茶、家家采茶、戶戶製茶,自然不缺好茶。隻是曾經由於(yu) 加工粗放,銷量並不理想。

  2002年,仙貢大學畢業(ye) 後返鄉(xiang) ,購置設備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辛勤製茶、創業(ye) 致富;2010年,當地組建了景邁人家茶葉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仙貢成為(wei) 合作社的負責人,農(nong) 戶可以土地流轉收“租金”、務工賺“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種植得“現金”,小散弱的農(nong) 戶開始抱團闖市場。合作社漸漸發展壯大,社員從(cong) 最初的27人增加到229人,茶園麵積9000餘(yu) 畝(mu) ,茶葉年產(chan) 量200餘(yu) 噸,輻射帶動周邊近500戶農(nong) 戶增收。在仙貢的帶動下,當地50名婦女陸續加入了創業(ye) 隊伍,成立合作社、建茶廠、開民宿客棧,路越走越寬。

  景邁山古樹茶的產(chan) 量基本穩定,伴隨“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景邁山古樹茶價(jia) 格看漲。可相比價(jia) 格,仙貢更在乎的是茶葉的品質。奔波於(yu) 全國各地學技術;適當擴大古茶林生態茶園株距,使養(yang) 護更加精細,茶樹更加健壯;對不同林區的茶樹采取差異化加工方式,盡可能呈現不同環境下茶葉口感的差異……“茶好不愁銷,種好茶、製好茶,希望讓更多人喝到景邁山的高品質茶。”仙貢說。

  月升林間,仙貢張羅民宿的丈夫、加工茶葉的弟弟,晚飯後回家團聚,圍坐火塘旁,跟爸媽一起烤茶。吃過土雞、喝過土酒,來自東(dong) 部沿海的客人也拿起吉他、跳起了傣家舞蹈。風吹林動,“沙沙”地與(yu) 樂(le) 聲應和。(本報記者 楊文明)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