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城市 讓人與自然更親密

發布時間:2023-10-31 10: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學思】

  作者:呂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教授)

  今天,人類的足跡遍及世界,改變著土地和海洋的麵貌。與(yu) 此同時,物種正麵臨(lin) 著第六次大滅絕的危險。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報告顯示,生態係統退化和物種瀕危的程度在1950年以後大幅度上升,其中珊瑚礁最為(wei) 明顯,這和全球氣候的變化有強相關(guan) 性。而不可持續的社會(hui) 經濟發展方式也讓人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jia) 。

  從(cong) 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聯合國召開的一係列環境會(hui) 議為(wei) 契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步形成並得到公認。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設立;202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二階段會(hui) 議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出了在2030年之前扭轉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的全球行動目標。

  目前,一些自然保護地身居遙遠的大山中和廣闊的海洋裏,遠離人類活動,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多樣性。但我們(men) 應認識到,自然既在遠方,也在我們(men) 身邊,人類的棲息之所也應是其他生命的宜居之地。在人類聚居的城市中,優(you) 美的自然環境以及不斷湧現的自然化改造,不僅(jin) 可以為(wei) 地球上其他的生命提供生存空間,也可以讓人們(men) 從(cong) 中受益,比如身心更加健康、社會(hui) 關(guan) 係更加和諧,能夠塑造有韌性、自信的城市文化。

  2010年,在日本舉(ju) 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hui) 提出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2020年目標,其中就包括“其他有效區域保護措施”(以下簡稱“OECMs”)。OECMs的主體(ti) 功能可以不是保護,而是生產(chan) 或居住,同時能夠起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期作用,因而更具有包容性,門檻更低,便於(yu) 多人參與(yu) 。實際上,中國已經有一些潛在的和已經開展的OECMs,包括生態紅線、社區保護地、誌願性保護地、自然友好農(nong) 田等,當然還包括城市的近自然綠地。因此,像北京、深圳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也肩負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責任。

  農(nong) 田和城市處在水熱條件優(you) 良的地理區域內(nei) ,生物多樣性原本是豐(feng) 富的,人類的到來占據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但我們(men) 要相信,隻要有條件,生物多樣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得到恢複,因此我們(men) 應該把城市和農(nong) 田作為(wei) OECMs的潛在候選地,推動生產(chan) 、生活、消費、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升級,從(cong) 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恢複城市生物多樣性,需要重視和保留天然棲息地。如今,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已經提倡將一定比例的城市綠地“留野”。所謂“留野”,就是讓這些城市綠地自然生長和演化。在這個(ge) 過程中,人們(men) 需要保持一些耐心,不過度幹擾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不大量使用殺蟲劑等,營造食物網,讓人和野生動植物共享一個(ge) 空間。

  同時,我所在的北京大學校園正是恢複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一個(ge) 很好的例子。校園當年按照中國園林風格建造,校園裏的植物全部是由教授們(men) 在北京周邊地區采集的本土植物。經過100多年的恢複,校園裏植物種類達到600多種,有200多種鳥類在校園裏生活,另外還有幾十種昆蟲和獸(shou) 類在這裏棲居。200多種鳥是什麽(me) 概念?中國有1400多種鳥,其中大約七分之一的鳥類可以在北大校園內(nei) 找到。在城市化進程中,這座擁有超過5萬(wan) 人的校園為(wei) 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可供借鑒和推廣的模式。在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中,可以有更多高校校園、居民小區、商業(ye) 附屬綠地等參與(yu) 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管理的工作中來。

  當然,城市生物多樣性恢複還麵臨(lin) 幾個(ge) 關(guan) 鍵問題,我們(men) 統稱為(wei) “綠而不活”的問題。比如原生森林和濕地棲息地被占用、開發,因而變得破碎化;人工修複自然生態空間的時候,忽視草地、濕地、農(nong) 田等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的地方,導致物種和生境單一;傳(chuan) 統綠地管理缺乏生態標準等。一些我們(men) 認為(wei) 好看的環境,也許並不是自然的,也並不適合動植物生存;而一些看起來並不好看的雜草地或者季節性池塘,可能會(hui) 被定期清理,但也許在野生動物眼中卻是怡然自得的棲息地。

  可喜的是,在各地政府相關(guan) 部門和社會(hui) 各界的關(guan) 注及推動下,動物回歸城市的現象也逐漸多了起來。近年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團隊在北京參與(yu) “北京城市生物多樣性恢複與(yu) 公眾(zhong) 自然教育示範項目”等保護和恢複項目,案例涵蓋城市及周邊生態係統。比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在自然保護機構的建議下,嚐試利用“留野”和近自然的管理措施進行保護。通過在綠地與(yu) 濕地中實施“灌叢(cong) 補植”“不掃落葉”“蘆葦輪割”等措施,公園的灌草和濕地多樣性得到提升,既吸引了各類傳(chuan) 粉昆蟲,又留住了鳥類與(yu) 小型獸(shou) 類的生存空間。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還與(yu) 北京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及本地農(nong) 民合作社合作複耕了一片農(nong) 田,為(wei) 灰鶴等候鳥保留了在京為(wei) 數不多的越冬食源地,探索了人類生產(chan) 生活與(yu) 生物多樣性共存的可能性。

  在城市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公眾(zhong) 如何更好地參與(yu) ?首先,還是要從(cong) 價(jia) 值觀和理念入手,在充分理解“生命的基石理應優(you) 先於(yu) 盈利”以及“自然是經濟的中心”的生物多樣性價(jia) 值觀的基礎上,選擇綠色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杜絕過度消費以及鋪張浪費,對自己的生活習(xi) 慣和行為(wei) 負責任。此外,業(ye) 餘(yu) 時間應多參與(yu) 自然教育活動,關(guan) 心城市與(yu) 生物多樣性的共同發展。未來在我們(men) 每個(ge) 人手中,如果城市居民都和身邊的鳥類、昆蟲等野生動物和諧相處,大家最終都會(hui) 從(cong) 中受益。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31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