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走最遠的路 進最深的山——湖北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深入群眾送文化

發布時間:2023-11-06 09:4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 張銳 嚴(yan) 德勇

  如何才能讓文藝更深入群眾(zhong) ?怎樣才能真正紮根生活沃土,創作出更多接地氣、傳(chuan) 得開、留得下的優(you) 秀作品?近年來,湖北省統籌省、市、縣、鄉(xiang) 四級文藝骨幹力量,打通體(ti) 製內(nei) 外,打破按單一專(zhuan) 業(ye) 分隊的慣例,組建起2166支水平精湛、靈活高效的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僅(jin) 今年以來,全省就已開展送戲下鄉(xiang) 、文藝會(hui) 演、非遺展示、輔導培訓等20多個(ge) 類別的惠民活動7000餘(yu) 場次。

  “坡陡路滑,大家都下來推車。等到了演出現場,眼前的景象讓我們(men) 非常感動,鄰村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讓兒(er) 子用板車推到現場……”湖北省文聯主席、表演藝術家楊俊談起一次到神農(nong) 架林區演出的經曆時感慨,“每一次演出,都不僅(jin) 僅(jin) 是單向獻藝,還是一種反向教育。這種共情共鳴,給我們(men) 文藝工作者持續前行的力量。”

  下鄉(xiang) 下到底、上山上到頂,走最遠的路、爬最陡的坡、進最深的山,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千方百計“送文化”,同時開展采風創作,滿足他們(men) 對文藝的迫切需求。

  “廣場舞風靡大街小巷,卻一度備受爭(zheng) 議,主要是由於(yu) 一些廣場舞的審美性、藝術性不高,對此我們(men) 文藝工作者必須有所作為(wei) 。”湖北省民族歌舞團團長燕冰談起創作初衷。

  她們(men) 組成小分隊深入采風,從(cong) 土家族擺手舞和田間的勞作中尋找創作靈感,融入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一遍又一遍反複修改打磨。創作的《四季》健身操不僅(jin) 在廣場上火了,還成了不少中小學的課間操。

  從(cong) 鄂西山寨到鄂東(dong) 村壪,從(cong) 華中屋脊到長江兩(liang) 岸,從(cong) 江漢平原到大別山區,麵對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不同受眾(zhong) ,湖北賦予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更大自主權,使每一支隊伍都成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戰鬥單元,他們(men) 輕裝上陣、深耕細研,在各自區域精準出擊,擔起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原本演3天的戲,應戲迷要求又加演了2天。”不久前,襄陽老河口“板車劇團”團長王新民心潮澎湃:這可是幾年前還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湖北越調啊。“一個(ge) 國家級非遺項目,不能說沒就沒。”麵對後繼無人的窘境,王新民帶領的豫劇團毅然改唱起古老越調,《生死一票》《良知作證》等劇目不斷被唱響。如今,湖北越調的主體(ti) 演員平均年齡已從(cong) 52歲降到22歲。

  線下,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深入山區鄉(xiang) 村、車間廠礦、學校軍(jun) 營、建設工地;線上,“楚天雲(yun) 劇場”“演藝湖北”等直播平台對演出實時直播,楚劇漢劇黃梅戲、編鍾國樂(le) 古越調,時時有戲。

  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推動了“送文化、種文化、興(xing) 文化”一體(ti) 化、常態化。目前,這項工作仍在每年上萬(wan) 場的演出中優(you) 化迭代,一套基於(yu) 互聯網平台的點單、派單、接單、評單係統即將上線,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將與(yu) 群眾(zhong) 貼得更近。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5日 0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