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十分鍾”不可或缺 “學生被圈養”亟待破解
【專(zhuan) 家視點】
作者:李勇(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yu) 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長)
“課間十分鍾”的價(jia) 值功能:生理解乏、心理成長
“課間十分鍾”的基本功能是讓學生從(cong) 上課狀態放鬆下來,舒展身體(ti) 、舒緩疲勞,避免身體(ti) 緊繃,久坐傷(shang) 身。正如幼兒(er) 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喜歡行走和到處跑動是兒(er) 童的天性。早在1954年,心理學家通過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就已經證明:即使什麽(me) 都不用做,隻是固定著躺在缺乏刺激環境的實驗室裏,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報酬,人們(men) 也最多隻能堅持兩(liang) 三天。實驗結果顯示:感到無聊和焦躁不安是人們(men) 最基本的反應,在實驗結束後的幾天裏,一些參與(yu) 者還會(hui) 出現注意力渙散、認知活動嚴(yan) 重失調等現象,有的甚至出現幻覺。可見,如果不能保證“課間十分鍾”的身體(ti) 活動,學生很容易會(hui) 生理紊亂(luan) 、久坐成疾。
“課間十分鍾”的拓展功能是讓學生有滿足心理需求的社交活動,比如同伴交流、互動遊戲、交朋結友。這些與(yu) 他人建立聯係並進行互動的過程,可以促進兒(er) 童的社會(hui) 性發展,包括學習(xi) 親(qin) 社會(hui) 行為(wei) 、調節情緒和解決(jue) 衝(chong) 突。其中,兒(er) 童解決(jue) 衝(chong) 突能力是評價(jia) 其社會(hui) 化和社會(hui) 適應程度最為(wei) 重要的一項指標。在解決(jue) 同伴間衝(chong) 突的情境中,通常有問題解決(jue) 、求助、逃避、內(nei) 傾(qing) 化和外傾(qing) 化五類人際衝(chong) 突應對策略,分別對應的是:嚐試通過某種途徑使問題得以解決(jue) ,尋求他人幫助,逃避現實,將負麵情緒埋在內(nei) 心,通過情緒發泄來應對衝(chong) 突。相對校園外更具風險的社會(hui) 環境,或麵對成人長輩的家庭環境,校園內(nei) 與(yu) 同伴相處的情境更有利於(yu) 兒(er) 童安全、輕鬆地不斷嚐試和積累經驗,更有可能習(xi) 得問題解決(jue) 策略。所以,“課間十分鍾”的社交活動,對學生成長而言價(jia) 值非常大。人類天生就是社交動物,需要與(yu) 他人交往和互動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根據由國際上兒(er) 童心理學領域權威專(zhuan) 家合力著述的《兒(er) 童心理學手冊(ce) 》的闡述,從(cong) 童年期至青少年期的同伴社會(hui) 化情境會(hui) 對兒(er) 童的心理健康和社會(hui) 適應起到重要作用。兒(er) 童在和成人、同輩的互動過程中,變得逐漸社會(hui) 化,他們(men) 的人格也呈現出社會(hui) 適應的特征。因此,“課間十分鍾”的社交活動如果不能保證,不但不利於(yu) 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還可能阻滯學生的社會(hui) 適應能力發展。
“課間十分鍾”的理想狀態:生有動力、師能安心
多年前,“課間十分鍾”往往與(yu) 歡聲笑語、做遊戲、踢毽子、跳皮筋等關(guan) 聯在一起。那個(ge) 時代的課間完全屬於(yu) 學生,是熱鬧的課間,教師也得以放鬆休息;而今天很多學校的課間,是安靜的課間,是教師緊繃神經、盯防學生的課間,是學生不敢大聲說話、大步走動,背負心理壓力的課間。這種變化不僅(jin) 是時間的變遷,更是由空間和理念的變更所造成。很多學校尤其是城市學校的教學樓不再是低矮樓房甚至平房;現在的學生比他們(men) 的父母輩當年上學時物質條件更為(wei) 優(you) 裕,自我意識更強,思想更為(wei) 活躍,對教師而言管理難度更大;現在的家長也比他們(men) 父母輩當年做家長時對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從(cong) 滿足於(yu) 孩子“有學上”升格為(wei) 希望孩子“上好學”,這種心態轉變,必然導致其對學校有更多的關(guan) 注,更高的要求。這些時空和理念因素的變化,綜合導致了現如今很多學校“課間圈養(yang) ”生態的形成。對此,家長有看法,社會(hui) 有意見,教師很無奈,學校很迷茫。
“課間十分鍾”的理想狀態,從(cong) 學生角度而言,應是時間上不被擠占,保證充足十分鍾;空間上不被約束,樓道、花園、操場等公共場所隨意可去;安全上有底線保障,校園裏有一定危險性的區域被物理隔離或軟包處理等。從(cong) 教師角度而言,應是安心地放鬆休息、靜心地備課和批改作業(ye) ,不必進班管理、在樓道監督學生。可放眼現實,當今很多學校因物理空間受限、學生管理難度加大、家長利益訴求多元,很難回到若幹年前完全“放養(yang) ”的課間生態。因此,筆者提議,探索營造一種安全有序、方式健康的新型“半圈半放”課間生態。
這種“半圈半放”生態下的“課間十分鍾”有三個(ge) 特征:一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教師通過設定一定內(nei) 容主題,比如開展課間桌操、操場遊戲,引導學生自我實施“課間十分鍾”的活動安排。二是動態為(wei) 主、靜態為(wei) 輔。課間活動主要通過有組織的體(ti) 育鍛煉、身體(ti) 遊戲等方式開展,避免長時間靜坐,以此讓學生身體(ti) 動起來、腦子活起來,達到舒緩身心的效果。國際上有臨(lin) 床研究表明:通過運動可以有效預防抑鬱症,對於(yu) 已經罹患抑鬱症者,體(ti) 育鍛煉的效果好於(yu) 心理谘詢和吃藥。三是鼓勵探究、激發個(ge) 性。課間活動應積極設計一些富有探究意味的體(ti) 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微研學”,在探究中進行“微創造”,從(cong) 而培養(yang) 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思維,保護和發展學生個(ge) 性特點。
“課間十分鍾”的改進之道:加強組織、完善製度
從(cong) 學校層麵看,應做好三方麵組織管理工作:第一是做好活動內(nei) 容管理,設計和實施好能夠調動學生身體(ti) 運動,出力出汗的趣味性體(ti) 育鍛煉活動,比如室內(nei) 課間操、樓道素拓訓練、操場運動會(hui) 等。第二是做好課間師資管理,統籌學校教師隊伍,盡量讓老師從(cong) 其他無關(guan) 緊要的事務性工作中擺脫出來,在不增加太多工作負荷的前提下,承擔好課間十分鍾的管理引導工作。還可積極引進外部社會(hui) 力量,比如通過購買(mai) 社工服務,招募學生家長擔任義(yi) 工,爭(zheng) 取所在地的社區工作人員或企業(ye) 人員提供支援等方式,緩解教師工作壓力,提升課間活動組織能力和實施質量。第三是做好活動環境管理,對存有潛在危險的場地、器材、用具等進行替換或改造,讓學生擁有舒適安全的良好活動環境。
從(cong) 政府層麵看,“課間圈養(yang) ”在全國有一定普遍性,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法律法規對“校鬧”問題的規範還不夠完善,缺乏強力有效治理模式。各級地方政府一方麵應理解學校處境,避免動輒因出現個(ge) 別學生意外傷(shang) 害事故而問責學校,給學校營造相對寬鬆的實踐探索空間;另一方麵應在目前國家和地方相關(guan) 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組織教育、司法、公安等多部門研究出台更科學、更有效的學生意外事故處理辦法,探索建立更加科學完備的家校糾紛治理體(ti) 係,爭(zheng) 取打消學校過重的顧慮,從(cong) 根本上扭轉“課間圈養(yang) ”現象。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7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