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迎來光電半導體“換道超車”新機遇
“新質生產(chan) 力是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以及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日前,在主題為(wei) “硬科技·新質生產(chan) 力”的2023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hui) 上,硬科技概念提出者、中科創星創始合夥(huo) 人米磊說。
米磊表示,“新”是新的生產(chan) 力,“質”則是高質量的生產(chan) 力,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要創造新的技術、新的產(chan) 品、新的模式,實際上通過硬科技就能夠推動技術、產(chan) 品的創新。硬科技做好了,就能夠推動中國新質生產(chan) 力的不斷湧現。
米磊認為(wei) ,光子產(chan) 業(ye) 是未來最具先導性、戰略性和基礎性的一個(ge) 產(chan) 業(ye) ,它是硬科技產(chan) 業(ye) 的基礎和基石,如果把光子產(chan) 業(ye) 發展起來,可帶動下遊硬科技各領域產(chan) 業(ye) 高速發展。
當天,在2023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hui) 平行論壇——光子產(chan) 業(ye) 暨硬科技成果轉化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陝西省科學院等指導和支持的國內(nei) 首份光子產(chan) 業(ye) 白皮書(shu) ——《光子時代:光子產(chan) 業(ye) 發展白皮書(shu) 》(以下簡稱《白皮書(shu) 》)正式發布。
《白皮書(shu) 》指出,作為(wei) 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基礎設施”,信息光子、能量光子、生物光子、空間光子和光子智能五大領域,正孕育著一批具備引爆重大產(chan) 業(ye) 變革前景的光子技術。
隨著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製造、新能源、生命科學的蓬勃發展,光子產(chan) 業(ye) 的發展也逐漸進入快速增長期。截至2020年,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國家參與(yu) 光子產(chan) 業(ye) 鏈分工,共有4842家企業(ye) 研發、生產(chan) 和銷售光子核心器件和產(chan) 品,其中,中國(1804家)和美國(946家)企業(ye) 合計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2021年全球光子產(chan) 品年收入已經超過2.1萬(wan) 億(yi) 美元,而每年的光子產(chan) 品和相關(guan) 服務的估值則高達7萬(wan) 億(yi) —10萬(wan) 億(yi) 美元左右,約占全球世界經濟總量的11%左右。隨著“消費電子”過渡到“消費光子”,光子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全球發展最快的未來產(chan) 業(ye) 之一。
《白皮書(shu) 》顯示,世界各主要國家均在光子技術和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中競相追逐。美國提出加大對美國集成光子製造研究所(AIM Photonics)的投資;歐盟將光子技術納入“地平線2020”“(ECSEL JU)年度戰略計劃”等國家戰略;日韓則加大對光子技術的研發和支持,以保持其行業(ye) 領先的地位。
目前,我國光子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與(yu) 世界處於(yu) 並跑階段,在光子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發展方麵具有一定的優(you) 勢,中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從(cong) 業(ye) 人數,光子產(chan) 業(ye) 在2012—2020年的複合增長率已經接近23%,光子產(chan) 品全球份額也從(cong) 2005年的10%提升到2019年的30%。
盡管光子產(chan) 業(ye) 對於(yu) 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未來價(jia) 值已初顯端倪,但麵臨(lin) 的挑戰也不可忽視。針對我國光子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和產(chan) 業(ye) 發展各環節存在的問題,《白皮書(shu) 》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yu) 建議——製定光子技術與(yu) 光產(chan) 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與(yu) 戰略;構建光子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提升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建設國家級關(guan) 鍵共性技術平台,突破共性技術;建設世界一流光子學研發機構,攻關(guan) 前沿技術;完善光子產(chan) 業(ye) 配套功能,提升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
光子技術產(chan) 業(ye) 革命是我國在光電半導體(ti) 領域60年一遇的“換道超車”重要機遇。米磊說:“對我國而言,既要在電子芯片領域盡快補短板,也要盡早在光子芯片等新賽道布局發力,雙管齊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未來才有望實現‘非對稱趕超’。”(付麗(li) 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