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蘇區的經濟社會建設及其成效
作者:焦明江(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
1932年12月,鄂豫皖蘇區紅軍(jun) 轉戰四川通南巴地區,建立川陝蘇維埃革命根據地。到1935年5月,為(wei) 配合中央紅軍(jun) 長征,川陝蘇區紅軍(jun) 撤離該地區,前後共曆時兩(liang) 年多。在這兩(liang) 年多時間裏,蘇區黨(dang) 組織領導蘇維埃政權和紅軍(jun) 對這塊人口稀少、地域廣大的區域進行了全方位治理和整體(ti) 性建設,把這塊當時較為(wei) 貧窮閉塞的區域建設成政治保持穩定、經濟較快增長、社會(hui) 文明大有進步的紅色政區,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成功後治理國家積累了經驗。
川陝蘇區建設的措施
蘇區黨(dang) 和紅軍(jun) 要建成一塊軍(jun) 事上可戰勝敵人、紅色政權能不斷趨向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就必須采取措施發展經濟,保證軍(jun) 需、改善人民生活,廣泛開展文化、教育等方麵的建設,盡可能提高社會(hui) 文明程度,以增強人民群眾(zhong) 對黨(dang) 和紅色政權的向心力。
經濟建設。當時,川陝蘇區被連續“圍剿”,麵臨(lin) 的首要問題是保障軍(jun) 需,並保障通南巴貧窮地區廣大人民的生活、逐步提高群眾(zhong) 生活水平,築牢確保蘇區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蘇區整體(ti) 性社會(hui) 建設的首要工作是發展經濟。1933年2月,黨(dang) 組織和紅軍(jun) 成立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後,立即把發展蘇區經濟提上日程。
在農(nong) 業(ye) 方麵,蘇區政府一經建立便提出恢複和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目標任務。為(wei) 實現這一目標,蘇區政府大力給予農(nong) 民資金支持,扶持各地開辦農(nong) 具廠並采購種子。僅(jin) 1934年,省蘇維埃政府就撥出糧食種子15萬(wan) 斤幫助缺種子的貧農(nong) 和紅軍(jun) 家屬。對勞動力不足的家庭,蘇維埃政府組織各種合作社進行互幫互助以保障耕種。
在工商業(ye) 方麵,川陝蘇區調整了“整個(ge) 產(chan) 業(ye) 收歸國有”的政策,實行將小企業(ye) 和中等企業(ye) 出租,甚至將小企業(ye) 轉讓的政策。在工商業(ye) 領域形成集體(ti) 和私營等不同經濟形式並行互補的體(ti) 製,從(cong) 實際出發來解決(jue) 蘇區的經濟問題。同時,蘇維埃政府還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各類工商企業(ye) 資金、物力、人才等多方麵支持。其中,政府對工業(ye) 企業(ye) 人才的支持較為(wei) 突出,製定了對專(zhuan) 門人才實行薪金製,對特殊人才給予更多尊重以調動其積極性等政策。
為(wei) 了籌集資金辦工業(ye) ,蘇區成立了名為(wei) “經濟公社”的綜合性經濟實體(ti) ,可工可商,以商業(ye) 為(wei) 主。但“經濟公社”並不壟斷商業(ye) ,“蘇維埃政府保證商業(ye) 自由,不妨害商品與(yu) 市場的關(guan) 係”,“歡迎自由投資,蘇區、白區各種資本可以自由經營”。1933年,蘇區政府還對大小商人一律免稅,以促進商業(ye) 繁榮。特別指出:“對於(yu) 農(nong) 民和城市小資產(chan) 階級商業(ye) 自由的任何限製完全不能允許;……現在就將工業(ye) 和手工業(ye) 收歸國有,這樣的企圖,是不適宜的,而且是有害的。”不僅(jin) 如此,蘇維埃政府對蘇區與(yu) 非蘇區間的貿易也實施寬鬆的管理,明確指出:最適宜的是蘇維埃政府對於(yu) 蘇區與(yu) 非蘇區的貿易采取登記製度或它種監督的方式。(《川陝革命根據地曆史文獻集成》〔上冊(ce) 〕,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頁)
川陝蘇區政府建立後,還因地製宜地製定並實施了有效金融政策。其特點是不宣布舊幣無效,而是采取一些過渡措施,使蘇區形成紙幣、布幣、銅幣和銀幣四種貨幣共用的局麵。在正常的社會(hui) 環境下,貨幣多樣化並不利於(yu) 貨物交換,蘇區政府也希望盡早統一貨幣,但認為(wei) 發行紙幣“應該非常謹慎,盡可能避免蘇維埃貨幣之跌價(jia) ”。在當時的特殊條件下,這種過渡性多元並存的貨幣體(ti) 係,不但有利於(yu) 邊區金融的穩定,也有利於(yu) 蘇區與(yu) 非蘇區間的物資流通。1933年底,川陝省工農(nong) 銀行成立,號召“集中農(nong) 民手裏的零碎經濟聚成集團經濟,變鄉(xiang) 村睡著的經濟為(wei) 活動生利的經濟”。工農(nong) 銀行成立一年後,“蘇維埃銀圓鈔票,在川陝省流通,不但沒有拒絕不用,而且有許多群眾(zhong) 把自己的銀元拿到銀行裏調換鈔票來行使。銀行裏準備金十分充足,無論來多少鈔票,均充分兌(dui) 現”(同上書(shu) ,下冊(ce) 第1599頁)。這些舉(ju) 措促進了蘇區金融業(ye) 的繁榮。
教育文化衛生領域的政策措施。麵對國民黨(dang) 軍(jun) 隊連續“圍剿”的形勢,川陝蘇區黨(dang) 組織和紅軍(jun) 仍然不忘為(wei) 人民謀利益,並致力於(yu) 發展邊區文教衛生事業(ye) ,為(wei) 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發展教育依據“保證工農(nong) 勞苦民眾(zhong) 有受教育的權利為(wei) 目的,在進行階級戰爭(zheng) 許可的範圍內(nei) ”,“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建黨(dang) 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冊(ce) ,第652頁)。除各縣設立列寧學校辦好普通教育,川陝省蘇維埃要求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發展社會(hui) 教育”上。在蘇區創辦鄉(xiang) 村學校和蘇維埃幹部學校、紅軍(jun) 彭楊軍(jun) 政幹部學校、黨(dang) 校、婦女學校等各種學校。還由政府籌資廣設劇團、俱樂(le) 部、閱覽室、運動場、報刊,舉(ju) 行晚會(hui) 、歌詠、演講、讀報等活動,提高群眾(zhong) 文化水平,並在全社會(hui) 進行革命意識培養(yang) 。
在醫療衛生建設上,政府每年拿出相當數量的財政收入置備醫療器械,改善蘇區軍(jun) 民健康狀況。衛生建設主要包括專(zhuan) 業(ye) 醫院建設和醫療衛生知識宣傳(chuan) 普及兩(liang) 方麵。醫院又分為(wei) 隸屬於(yu) 軍(jun) 隊的紅軍(jun) 總醫院和蘇維埃政府創辦的工農(nong) 醫院兩(liang) 類。軍(jun) 隊醫院有紅軍(jun) 總醫院1所、分醫院5所,軍(jun) 醫院5所,團醫務所44所;蘇維埃政府辦的工農(nong) 總醫院1所,分醫院6所,縣工農(nong) 分醫院23所,工農(nong) 藥店、藥鋪160多處。各個(ge) 縣蘇維埃設有醫療室,形成醫療衛生機構網絡,大大改善了蘇區醫療衛生落後的狀況。
川陝蘇區在社會(hui) 風氣改良和社會(hui) 觀念塑造方麵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婦女解放和禁煙等就是其主要體(ti) 現。川陝蘇區兩(liang) 年間召開了三次婦女大會(hui) ,提出川陝革命根據地婦女工作的七大任務,作出《婚姻問題決(jue) 議》,要求把“婚姻問題”與(yu) “黨(dang) 領導的革命事業(ye) 相結合”加以解決(jue) 。幫助婦女通過“參加整個(ge) 階級鬥爭(zheng) ”,爭(zheng) 取“自己的解放”。在相關(guan) 政策引導下,婦女們(men) 開始追求平等的夫妻關(guan) 係,追求更廣闊的人生,當時蘇區流行的很多歌謠都反映出這一趨勢。
禁煙運動是改良社會(hui) 風氣的另一重要方麵。據統計,“紅軍(jun) 入川前,川陝地區成年男子90%以上吸食鴉片,成年婦女吸食者為(wei) 60%,放牛娃都會(hui) 燒煙”(李學明主編《川陝蘇區總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0頁)。蘇區政府多管齊下抓禁煙:禁種鴉片;禁開煙館,銷毀煙具煙土;查辦各種煙販;登記煙民,集中戒除,公開處罰違禁者;規定“戒不了煙就不能當紅軍(jun) ”,等等。禁煙政策調動了吸食大煙者戒絕煙毒的積極性。據徐向前回憶,經過蘇區各方努力,“禁煙運動逐步進入高潮”。加之紅軍(jun) 醫院、工農(nong) 醫院輔以免費藥物治療,長期存在的煙毒危害不久就銷聲匿跡了。
川陝蘇區建設的特點與(yu) 成效
川陝蘇區建設呈現出軍(jun) 民兼顧以軍(jun) 事為(wei) 主、社會(hui) 動員手段靈活接地氣等特點。蘇區社會(hui) 建設的目的是保障軍(jun) 需和民用,但更注重軍(jun) 需。這點在企業(ye) 投資、工廠建設的種類、數量和規模上體(ti) 現明顯。修造槍炮的工廠一般由軍(jun) 隊和政府投資,注資較多,規模較大。而民用工廠一般由民間投資,政府主要以政策鼓勵。軍(jun) 情不緊張時,軍(jun) 需民用統籌兼顧,軍(jun) 情緊張時則以軍(jun) 需優(you) 先。開展宣傳(chuan) 教育工作時,文字淺顯易懂、接地氣,語言多采用地方話,使當地民眾(zhong) 易學易懂。宣傳(chuan) 言簡意賅,使群眾(zhong) 一目了然。如紅軍(jun) 政治部編印擴軍(jun) 的10條宣傳(chuan) 標語絕大多數都貼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十分利於(yu) 群眾(zhong) 接受。平時的教育宣傳(chuan) 也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內(nei) 容和方式。如兒(er) 童站崗放哨時把《百家姓》等作為(wei) 教材,加強文化教育。這些主要運用民眾(zhong) 習(xi) 慣方式和熟悉語言開展的文化教育,使蘇區群眾(zhong) 在接受革命道理的同時,文化觀念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更新。
川陝蘇區盡管隻存在了兩(liang) 年多時間,但整體(ti) 的建設成就仍然可圈可點。在經濟建設方麵,農(nong) 業(ye) 出現了繁榮景象,川陝邊區的農(nong) 業(ye) 收成良好,農(nong) 民們(men) 也欣喜地說邊區農(nong) 村出現了“穀出雙穗”,“麥見二吊”,過年自己可以殺豬的好年景。工業(ye) 建設亦成就斐然。據不完全統計,當時部隊創辦的國營軍(jun) 需工廠19個(ge) ,軍(jun) 隊和政府合辦的軍(jun) 需工廠5個(ge) ,地方蘇維埃創辦的軍(jun) 需工廠10個(ge) 。民用工業(ye) 工人發展到20000多人,農(nong) 村的工匠有近15萬(wan) 人(《川陝蘇區總卷》,第346頁)。在文教衛生建設方麵,有23個(ge) 縣及所轄鄉(xiang) 建成了列寧學校。通江、南江、巴中還設立了列寧中學。培養(yang) 幹部的學校種類豐(feng) 富,還創辦了郵電、通信、新聞等專(zhuan) 門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體(ti) 現在婦女解放和禁煙禁毒領域。據統計,參加婦女生活改善委員會(hui) 的女工農(nong) 婦至少有30萬(wan) 人,直接進入機關(guan) 、部隊、工廠的婦女達1萬(wan) 人以上。禁煙的成效對蘇區民眾(zhong) 精神風貌的重塑產(chan) 生了巨大作用。連國統區的《國聞周報》也報道說:“在通南巴赤區內(nei) ,鴉片煙種植是絕對禁止了的。”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ei) 禁絕曾經泛濫成災的煙毒,創造了邊區社會(hui) 建設的一大奇跡。川陝蘇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社會(hui) 麵貌,促進了蘇區的持久穩定和紅軍(jun) 部隊的發展壯大。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7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