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進博的不解之緣
【我的進博會(hui) 】
我與(yu) 進博的不解之緣
講述人:上海外國語大學東(dong) 方語學院阿拉伯語係外籍教師 馬曉宇
我叫馬曉宇,來自埃及開羅。從(cong) 2006年學習(xi) 中文開始,我就和中國結下了深深的緣分。我喜歡毛筆書(shu) 法、古詩詞等各種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也愛上了在大街小巷中品味中國城市韻味。
十餘(yu) 年裏,我的身份從(cong) 學生轉變為(wei) 教師。在課堂上,我帶領學生們(men) 一同學習(xi) 阿拉伯語;在課下,我和同學們(men) 親(qin) 切交流,分享兩(liang) 國文化。我希望自己能成為(wei) 一顆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種子”,讓全世界千千萬(wan) 萬(wan) 的孩子能了解埃及和中國這兩(liang) 個(ge) 文明古國。
2023年國慶中秋假期,我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之邀,與(yu) 不少在滬外籍人士一起成為(wei) “國際體(ti) 驗官”,通過實地感受,對有關(guan) 部門的相關(guan) 政策與(yu) 措施提出建議。不久之後,我又有幸成了第六屆進博會(hui) 的“小葉子”,終於(yu) 有機會(hui) 來進博會(hui) 好好體(ti) 驗一番。
我與(yu) 進博會(hui) 的淵源始於(yu) 兩(liang) 年前,在“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阿關(guan) 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我曾與(yu) 學生們(men) 一起參加首屆中阿短視頻大賽,並以“在上海尋找阿拉伯文化的足跡”為(wei) 主題拍攝了短視頻,還獲得了相關(guan) 獎項,視頻中一個(ge) 重要的鏡頭便是在進博會(hui) 集市取景的,那天的情景令我記憶猶新。
拍攝當天,我帶領同學們(men) 參觀上外語言博物館裏與(yu) 阿拉伯語有關(guan) 的展品,接著又探訪了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還在阿拉伯餐廳品嚐了阿拉伯美食,在南京路參觀了進博會(hui) 集市……在阿拉伯餐廳,我教同學們(men) 如何用阿拉伯語描述各種美味佳肴。在進博會(hui) 集市,我也會(hui) 用阿拉伯語向同學們(men) 介紹來自世界各地的特色文化。學生們(men) 都說我是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中阿友好文化的使者。
在進博會(hui) 集市取景的經曆,給我和同學們(men) 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從(cong) 那時起,我們(men) 的進博夢開始萌芽。今年進博會(hui) 誌願者招募時,短視頻參賽團隊中的兩(liang) 名小夥(huo) 伴也積極報名,並成功成為(wei) “小葉子”。如今,我們(men) 在進博會(hui) 場館中相遇了,成了擁有同一個(ge) “名字”的新夥(huo) 伴。
我高興(xing) 地看到場館裏有很多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產(chan) 品,比如埃及橙子、阿聯酋和沙特的椰棗、敘利亞(ya) 的肥皂等,這讓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很高興(xing) 可以通過進博會(hui) 來宣傳(chuan) 推廣自己國家的食物,讓全世界都可以嚐到這些美味。
我相信,進博會(hui) 能讓世界看到,隻有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才能讓世界各國人民得到幸福和安康。
(光明日報記者任鵬 光明日報通訊員錢俊妮、張怡凡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9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