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移動支付工資雖方便,有些細節卻絕不能省

發布時間:2023-11-21 09:58: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朱昌俊

  現在,越來越多企業(ye) 用移動支付方式支付農(nong) 民工的工資,但一些企業(ye) 將工資、材料款、報銷款混發不說明;現金、微信、家屬銀行卡等多渠道發放不備注;工資標準、發放時間、發放數額不固定。

  54歲的吳國瑞(化名)是一名木工,2021年2月到沈陽一裝修公司工作,口頭約定到手工資8500元,老板用微信轉賬發工資但從(cong) 未添加轉賬說明,其中材料款、報銷款摻雜並發。2022年2月公司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每月少發30%工資,年底補齊,這筆錢拖到今年4月也沒發,累計拖欠35700元,到最後老板直接不承認補發,吳國瑞隨即申請勞動仲裁。仲裁庭經審理後認為(wei) ,約定工資8500元,按實際微信賬單,平均每月支付8647元,吳國瑞既不能提供證據說公司承諾少發30%工資,也不能證明多發的是材料款和報銷款,駁回了他的請求。

  應該說,移動支付普及給社會(hui) 帶來的便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作為(wei) 一種新的支付方式,在使用過程中,由於(yu) 工作者的相關(guan) 風險意識沒跟上,也確實衍生出一些新的風險。尤其像農(nong) 民工掛靠包工頭等用工方式,用工方式本身就不夠規範,公司很少跟工人簽勞動合同,由於(yu) 工人缺乏勞資關(guan) 係風險意識,若遇工資糾紛,由於(yu) 拿不出有力依據,相關(guan) 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在傳(chuan) 統的線下支付時代,包括發工資、借還款等,往往會(hui) 有紙質工資明細或是開具借條、收據等。再發展到後來的銀行轉賬,也多會(hui) 注明相關(guan) 信息。應該說,這種習(xi) 慣也是在長期以來的社會(hui) 摸索中逐漸形成的。但是移動支付時代,由於(yu) 支付變得更加便利,且普及速度很快,很多人並沒意識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而多忽視了在支付時加以備注說明的重要性。這是相關(guan) 糾紛出現的一個(ge) 重要原因。

  同時,移動支付相較於(yu) 線下支付,本身是留有痕跡的,包括轉賬記錄、支付記錄等,在事後都可以作為(wei) 支付憑證。但是,這種留痕反而可能令一部分人放鬆了風險警惕,也低估了其中的複雜性。比如,一些常見的糾紛往往是這樣的:支付和接收的雙方,並不止一種交易關(guan) 係,像有的既涉及雇傭(yong) 與(yu) 被雇傭(yong) 關(guan) 係,還涉及借款人和債(zhai) 權人的關(guan) 係。於(yu) 是,在支付過程中未加專(zhuan) 門備注的情況下,就容易出現工資和欠款難以準確區分的尷尬,最終產(chan) 生權益糾紛。這就提醒所有人,千萬(wan) 別以為(wei) 移動支付自帶了支付記錄就可以萬(wan) 事大吉,不用擔心“說不清”的情況。需要重視的是,移動支付工資,該有的備注或說明不能省。

  當然,一般情況下,這類糾紛多是支付交易雙方的“無意識”帶來的問題,但也不排除企業(ye) 存在故意鑽空子的可能。如有業(ye) 內(nei) 人士就指出,一些企業(ye) 在用移動支付向員工發工資時習(xi) 慣不標明具體(ti) 信息,“主要是因為(wei) 不是對公賬戶向勞動者支付工資,有逃避社保繳納和個(ge) 人納稅的嫌疑”,“留下說明痕跡就相當於(yu) 留下違法證據,所以部分用人單位有意不說明”。對這種情況,或有必要在法律層麵給出新的界定。比如,由此造成的糾紛,是否應讓用人單位承擔舉(ju) 證責任,而不是讓員工陷入維權被動?

  特別是農(nong) 民工群體(ti) ,由於(yu) 用工性質所限,農(nong) 民工群體(ti) 的工資發放不夠及時,對移動支付工資需要細致留痕這件事也缺乏足夠的認識,稍不注意,就可能會(hui) 被一些不良企業(ye) 鑽了空子,增加了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因此,相關(guan) 部門在幫助農(nong) 民工維護合法權益時,也不妨把相關(guan) 風險教育納入其中。

  任何一種支付方式的興(xing) 起,全社會(hui) 都有一個(ge) 適應的過程,其中就包括最大程度地趨利避害。移動支付所衍生出的一些新的糾紛問題,本質上就是全社會(hui) 對於(yu) 其風險性、複雜性的認知還不夠,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總之,在發工資、還款等重要場景中使用移動支付,記得養(yang) 成添加備注說明的習(xi) 慣,雖然看似是“小事”,卻可以盡量避免帶來不必要的糾紛和麻煩,這個(ge) 習(xi) 慣很重要。(朱昌俊)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