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技術助力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深閱讀·建設數字中國)

發布時間:2023-11-21 10:05: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護林員拍下的珍稀植物照片,會(hui) 即刻傳(chuan) 送、存儲(chu) 至智慧雨林大數據中心平台;翠鳥飛掠水麵、長臂猿攀躍林間,林間動物的身影也正被遠程監控係統實時記錄、呈現……

  自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啟動以來,海南著力構建智慧化生態管護新模式。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啟動建設了省級智慧管理中心、智慧雨林大數據中心平台,同時謀劃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天空地”一體(ti) 化綜合監測體(ti) 係項目,日常巡護、動物保護、資源監測正變得更“智慧”。

  數字平台,安全高效

  陣雨過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的護林員符惠全和隊友們(men) 繼續前行,看水體(ti) 、護草木,拍照、記錄、上傳(chuan) 數據。同時,他們(men) 的足跡也出現在手機應用“海南護林員”3D地圖上。“現在我們(men) 裝備升級了,巡護更安全高效。”符惠全說。

  “海南護林員”是一款智慧巡護應用程序,護林員可以用它打卡、拍照,智慧雨林大數據中心平台則隨時接收這些數據。“在鸚哥嶺片區,每名護林員的巡護麵積約4000畝(mu) 。”符惠全說,大家在“海南護林員”上可以清楚看到自己所負責的巡護範圍。

  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國分布最集中、類型最多樣、保存最完好、連片麵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巡護其中,不僅(jin) 要看有沒有毀林開墾、野外住棚等情況,還要留心觀察動物疫源疫病、林業(ye) 有害生物等。此外,護林員也要參與(yu) 救援、防火、發現和記錄珍稀動植物。但原始森林的道路狹窄而濕滑,情況複雜多變,僅(jin) 靠傳(chuan) 統護林模式,效率較低,護林員人身安全也難以保障。

  符惠全記得,10餘(yu) 年前巡山,他們(men) 隻帶著老幾樣:開山刀、指南針、一台老式相機。而現在,他們(men) 巡山時會(hui) 帶上衛星定位儀(yi) 、無人機、紅外相機等設備。如果需要觀察雨林片區全貌,或對人難以到達的區域進行監測,他們(men) 會(hui) 用上無人機進行勘察;如果遇到需要救援、發現火情或病蟲害等情況,他們(men) 可將現場照片或錄像上報智慧雨林大數據中心平台,或直接與(yu) 平台連線谘詢、求助。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智慧雨林項目工作人員何聰介紹,近幾年,智慧巡護應用程序的功能經過多輪升級,目前護林員使用率接近100%,持續推動巡護工作的規範化、信息化。

  在鸚哥嶺分局工作7年的生態監測科科員劉季此感受頗深:“以前護林員每天手動填寫(xie) 巡護日誌,各管理站每月回收,分局管理員再一本本檢查、存檔。鸚哥嶺分局有508個(ge) 護林員,每人每年12本日誌,管理員處理數據的工作量很大,檢索也很麻煩。”如今,護林員的巡護數據實時上傳(chuan) 、建庫,監測人員一旦需要某類數據,一鍵導出,一目了然。

  全景攝像,實時傳(chuan) 送

  海南長臂猿是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片區則是它們(men) 的唯一棲息地。在霸王嶺監控指揮中心的屏幕上,兩(liang) 隻海南長臂猿在林間追逐、跳躍,視頻畫麵跟隨它們(men) 的身影移動。

  有了360度全景攝像機自動抓取、實時傳(chuan) 送海南長臂猿的活動狀況,遠在幾十公裏之外的監測人員動動手指即可監看海南長臂猿的一舉(ju) 一動。這是國家公園設立以來,霸王嶺片區最直觀的管理手段變化之一。

  2021年智慧雨林項目啟動以來,霸王嶺片區、吊羅山片區布設的105台卡口監控相機、約35公裏長的振動光纖以及數百台紅外線熱感應觸發相機等設施,共同架起一座縱橫交錯、不留盲區的“電子圍欄”。

  “野生動物對人類比較警惕,行蹤不定,僅(jin) 僅(jin) 依靠巡護人員實地巡護、監測,獲取信息少,保護力度也有限。”霸王嶺分局宣教科普信息中心副主任韓文濤說,而通過“電子圍欄”可以逐漸實現對監控區域內(nei) 的24小時監測,保護野生動物在雨林自在生活。

  霸王嶺片區共放置320台紅外線熱感應觸發相機,主要分布在野生動物蹤跡活躍的核心區。為(wei) 了減少人工設施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所有監控設施被布置成仿生樹形狀。當攝像頭上的紅外模塊感應到海南長臂猿等野生動物的蹤跡,智能攝像頭會(hui) 24小時采集區域圖像,經過數據分析處理,將有效圖像分類上傳(chuan) 至後方平台。

  卡口監控相機和振動光纖則鋪設在核心區與(yu) 一般控製區交界處的關(guan) 鍵點位,當未經許可的人員、車輛試圖闖入國家公園核心區,它們(men) 便會(hui) 預警潛在風險。

  “‘電子圍欄’應用後,人員非法闖入保護區的情況得到了有效控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楠介紹,有了數字技術助力,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目前已恢複至6群37隻。2019年以來,共發現新物種54種,圓鼻巨蜥、細刺水蛙等多年未被發現的珍稀瀕危特有物種重現雨林。

  自動監測,摸清雨林“家底”

  走進尖峰嶺天池生態監測區,綠樹掩映間,一個(ge) 白色的金屬箱引人注目。箱體(ti) 架在一根塑料管上,外麵裝配多個(ge) 儀(yi) 器,連接兩(liang) 根天線。“有它替我們(men) ‘站崗’,可省了不少力氣。”張濤說,他是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ye) 研究所尖峰嶺生態站的一名工程師。

  張濤介紹,這是大氣負(氧)離子監測係統,不僅(jin) 監測大氣負(氧)離子,還監測空氣顆粒物(PM2.5)、溫度、濕度、風速以及光照輻射等,定時自動把各種監測數據無線傳(chuan) 輸到尖峰嶺生態數據管理中心,用於(yu) 科研、科普。“生態監測有助於(yu) 摸清雨林‘家底’,增進我們(men) 對雨林的了解,提升保護能力。國家公園建設以來,設備儀(yi) 器更新明顯提速。”

  尖峰嶺生態站的最早監測始於(yu) 1957年,幾十年來,尖峰嶺生態站從(cong) 原始的人力手工監測,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監測。

  以尖峰嶺、吊羅山片區為(wei) 監測中心,輻射到鸚哥嶺、黎母山和毛瑞片區設立的輔助生態監測點,係統提升了水文、土壤、氣象、生物等各類要素觀測能力。截至目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nei) 已建立4個(ge) 生態係統定位觀測研究站、110餘(yu) 個(ge) 監測站、近500個(ge) 森林長期動態監測樣地,生態定位監測網絡初步成形。

  2045.13億(yi) 元——2021年9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完成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GEP)核算的國家公園,綠水青山自此有了“身價(jia) ”。經過3年的持續探索,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已建立起一套衡量熱帶雨林資源價(jia) 值的方法和體(ti) 係。

  從(cong) 過去的徒步丈量,到如今“天空地”一體(ti) 化的綜合監測,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初步構建了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長期定位監測體(ti) 係。何聰介紹,目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監測研究網絡平台”項目已正式啟動建設,將助力進一步提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趙 鵬 曹文軒)

  本期統籌:劉靜文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