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破譯古文字的文明密碼

發布時間:2023-11-21 10:03: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古文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ti) ,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語言文字連接古今,對曆史文化的延續與(yu) 傳(chuan) 承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一次又一次的驚世發現,常常成為(wei) 複原曆史的重要“拚圖”。

  前不久,一場名為(wei) “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的國際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舉(ju) 行,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等13個(ge) 國家和地區的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2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齊聚一堂,從(cong) 世界眼光探討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發展。

  甲骨記憶證古澤今

  3000年前,商王室為(wei) 占卜記事,將文字鐫刻、書(shu) 寫(xie) 於(yu) 龜甲與(yu) 獸(shou) 骨之上,因此而得名的甲骨文成為(wei) 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經過一代代學者潛心研究,已被釋讀的甲骨文內(nei) 容豐(feng) 富,為(wei) 了解和研究中國早期曆史提供了更多憑證。

  “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國際學術論壇上,數位與(yu) 會(hui) 學者帶來了同甲骨文相關(guan) 的新近研究成果。

  年近九旬的複旦大學教授裘錫圭目已近盲,正在撰寫(xie) 中的《說“道”“德”》是在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yu) 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嬌以及碩士研究生汪祖康、胡喬(qiao) 瑞的大力幫助下完成的。在提交給本次論壇的文稿中,裘錫圭認為(wei) ,涵義(yi) 與(yu) 文化人類學上的“馬那”類似的“精”這個(ge) 詞,在殷墟卜辭以及西周早期晚段的青銅器銘文中已經出現,隻不過,該詞不是用“精”,而是用“晶”來表示的。

  殷墟卜辭中有字被釋為(wei) “晶”,此前有學者認為(wei) ,“晶”與(yu) 讀為(wei) “精魂”的“精”讀音實同,可以通假。裘錫圭認可這一觀點。他同時建議,對於(yu) 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問題,理解、整合、相互補充印證傳(chuan) 世文獻與(yu) 出土文獻的同時,還要注重文化人類學上的有關(guan) 資料。世界上其他族群中有不少與(yu) 中國古人相似的思想觀念,對研究者較好理解中國古人思想的真實麵貌有很大幫助。

  甲骨文研究著述卷帙浩繁,參與(yu) 研究的學者遍布世界。達慕思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艾蘭(lan) 是歐美早期中國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擁有深厚的文獻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素養(yang) 。她在熟稔中國傳(chuan) 統文獻材料的同時,還能夠及時吸收最新的學術材料,並融會(hui) 中西方研究理論與(yu) 方法,創見屢出。

  在題為(wei) 《蛇與(yu) 龍:從(cong) 商代藝術母體(ti) 的觀點看甲骨文字》的演講中,艾蘭(lan) 分析了蛇紋在中國早期藝術中的發展,並將其與(yu) 甲骨文、金文中常被釋為(wei) “它”(蛇)、“蟲”(虺)等字(以及包含“它”“蟲”元素的字形)的演變過程進行對比。她認為(wei) ,殷商時期的藝術裏,蛇紋表現出兩(liang) 種不同形式的背部鱗紋,並經常交替使用,這種對蛇的二分法在甲骨文的“蛇”字(以及包含“蛇”元素的字形)中也有體(ti) 現。對比表明,蛇紋與(yu) “蛇”字的演變存在明確的相關(guan) 性。

  清華簡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年夏天,近2500枚珍貴竹簡被小心翼翼地運送至清華園,經測定,簡的年代在戰國中晚期。如今,在清華簡入藏之地舉(ju) 辦這場國際對話,更有別樣意義(yi) :歲月長軸緩緩鋪展,十餘(yu) 年的光陰於(yu) 研究“冷門絕學”而言,用“白駒過隙”來形容並不過分。

  清華簡研究是本次論壇的一個(ge) 熱點,與(yu) 會(hui) 學者從(cong) 清華簡字詞釋讀、文本構成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麵展示了新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對繼續深入開展清華簡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啟迪意義(yi) 。

  芝加哥大學教授夏含夷研究了40多年的商周古史,能說一口流利中文。1981年,他同兩(liang) 位美國漢學家一起來到山西太原,參加古文字第四次年會(hui) 。而後幾十年,他與(yu) 許多考古學、曆史學、古文字學等領域的中國傑出學者成了朋友。夏含夷說,這讓自己非常有收獲。

  “1984年,我經常在裘錫圭先生家談學問,我當時對甲骨文和金文有興(xing) 趣,裘先生勸我學戰國文字。當時沒有多少戰國文字,隻有一些陶文、貨幣文字,我覺得毫無意思。然而,裘先生說得有道理,對陶文有認識,以後就能讀竹簡。”夏含夷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這樣說過。

  論壇上,夏含夷帶來了題為(wei) “想要與(yu) 致使:四論周代‘甶/思’字用法和意思”的演講。他認為(wei) ,出土文獻中的“思”字大多時候表示的詞義(yi) 是“想要”,而非通常認識中的“致使”。

  夏含夷舉(ju) 出清華簡第1-12卷“甶/思”的用例,以及“使”的用例,認為(wei) “使”字的語言用法往往是動詞,後接的賓語多是“人”或“人名”,這不同於(yu) “甶/思”的用法。

  在“新見清華簡‘謙’‘誠’二字形構的沉思”演講中,香港恒生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清華大學名譽教授張光裕認為(wei) ,“謙”“誠”二字形構理應晚出,又因辭例顯示其詞性隸屬之印證,進而推測,清華簡中部分簡文的書(shu) 寫(xie) 年代有可能隸屬戰國晚期偏晚。

  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yu) 保護中心承辦,記者了解到,作為(wei) 校級重點文科科研機構,該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來,先後被遴選為(wei) 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與(yu) 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牽頭單位。

  為(wei) 做好清華簡的保護、整理與(yu) 研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yu) 保護中心同時開展甲骨文、金文等其他出土文獻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整理報告12輯、《甲骨文摹本大係》(共43冊(ce)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研究與(yu) 英譯係列叢(cong) 書(shu) 首卷《〈逸周書(shu) 〉諸篇》等相關(guan) 著作。

  “冷門絕學”不再遇冷

  過去,人們(men) 一提起古文字學,難免會(hui) 有“枯燥”“艱深”之感。由於(yu) 門檻高、培養(yang) 周期長、難出成果等原因,長久以來古文字學專(zhuan) 業(ye) 人數相對較少。

  為(wei) 確保“冷門絕學”有人做、有傳(chuan) 承,2020年,古文字學入選教育部實施的強基計劃,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國內(nei) 十餘(yu) 所高校每年各招收數名至20多名學生不等,清華大學正是其中一所。這些入選學生在未來很可能成為(wei) 古文字學者,不斷為(wei) 學界注入新鮮血液。與(yu) 此同時,隨著公眾(zhong) 對古文字學的認知更為(wei) 成熟,這一“冷門”專(zhuan) 業(ye) 的吸引力正在增大。

  也是在2020年,“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工程”正式啟動,全麵係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

  強基計劃如今已實施3年,推動了中國古文字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逐漸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學術水平過硬的研究隊伍,也有具備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產(chan) 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yu) 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認為(wei) ,如今,參加強基計劃的重點高校已初步建立起課程體(ti) 係,師資隊伍得到加強,學生培養(yang) 方案更趨完善。

  伴隨著青年學生、學者們(men) 的成長,也給一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古文帶來了新的解讀視角。

  就在8月下旬,中國人民大學舉(ju) 辦了首屆“樹人杯”未來古文字學者學術征文大賽,這一比賽麵向全國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古文字學方向)強基計劃學生,共收到參賽作品60餘(yu) 篇,基本囊括開設古文字學強基計劃的所有高校。最終,來自複旦大學中文係的2020級學生彭若楓獲得一等獎。她帶來的論文是《據海昏侯孔子衣鏡銘重思“博學而篤誌”之義(yi) 》。

  公眾(zhong) 對“博學而篤誌”的含義(yi) 再熟悉不過,彭若楓在論文中重新探討了“篤誌”的意思。根據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鏡銘“博學而孰(熟)記”這一新材料,再結合前人研究,彭若楓認為(wei) ,相對於(yu) “篤定誌向”,將“篤誌”理解為(wei) “專(zhuan) 注、切實、持續地進行記憶”或許更為(wei) 合理。不可否認的是,曆代學者在注釋《論語》時,常常對同一句話的確切意義(yi) 存在分歧。在擔任評委的幾位古文字學者看來,彭若楓的論文在對舊說做了詳細研究的基礎上,又據古文字新材料拿出了可信新說,這正是她的作品贏得青睞的原因。

  “《荀子·勸學》有言: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意思是,沒有精誠鑽研的心誌,就很難明辨是非;沒有專(zhuan) 心致誌、埋頭苦幹,就很難在事業(ye) 上獲得赫赫成就。裘錫圭先生常用這句話勉勵學生,治學要踏實,求真求實。”畢業(ye) 後,彭若楓將進入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yu) 古文字研究中心繼續深造,治學之路或許寂寞,但常常不經意間與(yu) 絢麗(li) 風光相遇,她已經在古文字學中找到了樂(le) 趣。

  鏈 接

  “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工程”於(yu) 2020年啟動,以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宗旨,全麵係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曆史思想和文化價(jia) 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該工程圍繞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研究、甲骨藏品整理與(yu) 保護、古文字與(yu) 中華優(you) 秀思想文化傳(chuan) 承、古文字研究協同創新以及古文字人才培養(yang) 與(yu) 學科建設五大計劃,設立11項重點任務,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從(cong) 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學術平台建設、資源建設和管理機製創新等方麵作出全麵規劃部署。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孫亞(ya) 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