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詩以歌”為中國音樂注入經典基因
作者:陳凱(中南民族大學音樂(le) 舞蹈學院教師、中南地區民族藝術與(yu) 社會(hui) 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持續更新的大型文化音樂(le) 節目《經典詠流傳(chuan) 》,為(wei) 觀眾(zhong) 奉獻了一大批優(you) 秀音樂(le) 作品。該節目通過“和詩以歌”(即“以歌唱詩”)的形式,讓中國古詩詞因新的音樂(le) 律動而更加鮮活,也讓中國音樂(le) 在與(yu) 古詩詞的碰撞中擦出了別樣火花。
中國古詩詞曆來有“入樂(le) 歌唱”的傳(chuan) 統。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形成了“詩、樂(le) 、舞”三位一體(ti) 的藝術表現形式。《墨子 公孟》記載:“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回顧近現代中國音樂(le) 史,古典詩詞造就的現當代經典音樂(le) 數不勝數。“和詩以歌”的傳(chuan) 統在音樂(le) 界得以延續,一定程度上為(wei) 中國音樂(le) 注入了經典基因。
“詩樂(le) 交融”開辟中國藝術歌曲先河
“大江東(dong) 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1920年,作曲家青主在德國留學期間,以北宋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為(wei) 歌詞創作的《大江東(dong) 去》,成為(wei) 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
彼時的中國近現代音樂(le) 還在起步階段,作曲較為(wei) 落後。大部分音樂(le) 人仍處於(yu) 音樂(le) 創作的初級階段,運用外國曲調填寫(xie) 中文歌詞,以滿足當時音樂(le) 課堂教學需求,即“學堂樂(le) 歌”創作。
麵對這種局麵,青主從(cong) 中國古詩詞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采用西方作曲技法為(wei) 中國古詩詞譜曲,這一創舉(ju) 開辟了中國原創藝術歌曲的先河,為(wei) 藝術歌曲“中國化”奠定基礎。可以說,青主是近現代中國“和詩以歌”的第一人。也可以說,“和詩以歌”讓中國原創音樂(le) 步入了新階段。這時的“詩樂(le) 交融”,使古詩詞從(cong) 古代無固定節拍與(yu) 音律的即興(xing) “吟唱”轉型為(wei) 有固定節拍與(yu) 音律的“歌唱”。該作品曆經百年仍在音樂(le) 專(zhuan) 業(ye) 教學、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主的成功實踐帶來了“詩歌合韻、歌詠詩意”傳(chuan) 統的回歸。緊隨其後誕生的《我住長江頭》《花非花》《點絳唇·賦登樓》等作品,傳(chuan) 唱至今,也成為(wei) 中國原創音樂(le) 的經典之作。近些年,上海音樂(le) 學院發行的《中國藝術歌曲16首》在國際上廣泛傳(chuan) 播,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推廣到國際舞台,《大江東(dong) 去》《我住長江頭》《點絳唇·賦登樓》均在16首之列。其中,還有外國歌手在國際歌唱比賽中,演唱《花非花》,並取得了優(you) 異成績,充分展現了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卓越的藝術水準,以及在國際音樂(le) 領域的影響力。
“流行+古詩詞”在人們(men) 心田播下“以歌唱詩”的種子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耳熟能詳的古詩詞歌曲《在水一方》曾經風靡一時,長久以來一直是備受人們(men) 推崇的經典之作。該作品歌詞取材於(yu) 《詩經》中的《秦風·蒹葭》,旋律動聽,歌詞意濃,讓人回味無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hui) 、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中國古詩詞歌曲緊隨中國流行音樂(le) 發展浪潮步入了繁榮時期。改革開放帶來了人們(men) 思想的解放,音樂(le) 市場的擴大為(wei) 流行音樂(le) 注入了獨特的審美理念和藝術魅力,“流行+古詩詞”吸引了眾(zhong) 多音樂(le) 人,“以歌唱詩”成為(wei) 潮流。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作詞人才儲(chu) 備和原創歌詞文學性方麵存在欠缺,使得不少作曲人將目光轉向傳(chuan) 統古詩詞。古詩詞獨特的平仄押韻和音調語感與(yu) 作曲技術相得益彰,作曲家們(men) 將這些特性注入樸實感人的旋律中,真情流露,由此孕育了大量“情歌”風格的古詩詞歌曲。例如,《但願人長久》歌詞改編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月滿西樓》歌詞源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新鴛鴦蝴蝶夢》選用了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shu) 叔雲(yun) 》等。
古詩詞歌曲的創作主要有兩(liang) 種手法:一是為(wei) 古詩詞原詞譜寫(xie) 旋律,代表作品有《但願人長久》《獨上西樓》《滾滾長江東(dong) 逝水》《滿江紅》等;二是基於(yu) 古詩詞的意境與(yu) 情感,進行現代語言改編並譜曲,代表作品有《在水一方》《梅花三弄》《新鴛鴦蝴蝶夢》《濤聲依舊》《青青河邊草》等。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古詩詞歌曲創作呈現井噴之勢,對中國原創音樂(le) 迎來黃金期功不可沒。
伴隨著廣播、電視等發展、普及,那些動聽的音樂(le) 作品通過各種途徑走進千家萬(wan) 戶,“以歌唱詩”的音樂(le) 形式影響了幾代人。直到今天,想起《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經典詩詞,很多人腦海中依然會(hui) 響起熟悉的旋律。那些經典古詩詞歌曲,在人們(men) 心田播下的“以歌唱詩”的種子,如今已經開花結果。
新媒介助推古詩詞歌曲邁向新台階
不久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巡演”首場音樂(le) 會(hui) 在中南民族大學舉(ju) 行,從(cong) 詩經到元曲,18首古詩詞以原文配新樂(le) 的方式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讓現代人借助原創音樂(le) 感受古典詩詞之韻味,在吟唱中領略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美。
在這場音樂(le) 會(hui) 上,近年來最熱門的古詩詞歌曲之一《鳳求凰》再次被唱響,引起了不小轟動。據了解,由武漢音樂(le) 學院餘(yu) 惠承教授演唱的《鳳求凰》,以民族唱法演繹漢代司馬相如為(wei) 求愛卓文君所作的名賦。這首歌曲橫空出世後,不僅(jin) 被列為(wei) 聲樂(le) 教學曲目,還迅速傳(chuan) 播至俄羅斯、韓國、波蘭(lan) 等國外音樂(le) 院校,吸引了專(zhuan) 業(ye) 與(yu) 業(ye) 餘(yu) 音樂(le) 人士的廣泛傳(chuan) 唱。當前,該作品在網絡平台上的點擊量已超過159億(yi) 人次。一首歌曲能夠觸達如此多人,離不開古詩詞的經典魅力、優(you) 美的曲調韻律以及歌唱家的表現力,但是更重要的還得益於(yu) 新媒介的發展。
運用數字科技助推古詩詞歌曲的創作與(yu) 傳(chuan) 播已是大勢所趨。如今,音樂(le) 作曲技法與(yu) 唱腔設計不斷演進,將古今音樂(le) 元素融合得更加深入,使古詩詞歌曲與(yu) 戲腔、原生態、說唱、民樂(le) 、搖滾等元素融合,在MIDI音樂(le) 技術加持下,和聲、配器、演唱等藝術表達更貼合當今時代的審美特征。這種創新不僅(jin) 注重古典精髓的保留,同時賦予了古詩詞更生動、更具現代氣息的音樂(le) 表現形式。例如,央視《經典詠流傳(chuan) 》節目就通過電視媒介與(yu) 網絡平台相結合,將“聲光電”舞台藝術與(yu) 歌唱融合,根據不同詩詞風格調整中西結合的樂(le) 隊編製,展現“以歌唱詩”的獨特魅力。節目不僅(jin) 有“經典傳(chuan) 唱人”獻唱,而且還有文學專(zhuan) 家現場解讀詩詞的文化蘊含,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與(yu) 體(ti) 驗,使古詩詞文化“入耳、入腦、入心”。同時,節目發揮音樂(le) 人與(yu) 詩詞專(zhuan) 家的合力,推出更多適宜傳(chuan) 唱的音樂(le) 精品,並借力全媒體(ti) 傳(chuan) 播矩陣,讓一首首古詩詞歌曲觸達更多海內(nei) 外觀眾(zhong) 。
數字科技讓跨界融合變得更加容易,讓音樂(le) 呈現方式更加多元。越是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越要提防過於(yu) 依賴科技,盲目追求花哨的表麵。很多經典古詩詞歌曲之所以能夠直擊人心,傳(chuan) 唱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在於(yu) ,音樂(le) 作為(wei) 聽覺藝術,古詩詞與(yu) 曲調的碰撞產(chan) 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因此,在數字科技日益發展的當下,“和詩以歌”的創作,既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更要從(cong) 內(nei) 容上下功夫,創作更多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作品。隻有好聽的歌曲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入人心。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2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