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與食品安全並非對立關係
前不久,上海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上海疾控”發布文章《打破對方便麵添加劑的偏見》,指出“方便麵中的食品添加劑自有用處且安全可食”。有粉絲(si) 向上海辟謠平台提問:能相信嗎?
事實上,經常有粉絲(si) 詢問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因為(wei) 不少自媒體(ti) 圍繞食品添加劑做文章,動輒給出“某食品含有添加劑,所以不安全”的結論。到底該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劑?
“談添加劑色變”
在短視頻平台,以“添加劑”為(wei) 關(guan) 鍵詞搜索,可以得到大量聳人聽聞的內(nei) 容,但主題大多一致:食品含有添加劑,不安全不能吃。
“上海疾控”為(wei) 方便麵發聲,正是希望公眾(zhong) 能正確看待食品添加劑。文章指出,網傳(chuan) “方便麵中都是食品添加劑,一碗方便麵需要32天才能解毒”“方便麵中的食品添加劑是有毒的,吃多了對身體(ti) 不好”等流言都不靠譜。不能多吃方便麵,不是因為(wei) 含有食品添加劑,而是因為(wei) 它屬於(yu) 高油高脂高鹽食品,營養(yang) 不全麵,過多食用會(hui) 引發其他健康問題。“營養(yang) 不全麵”與(yu) “有毒”顯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對此,權威機構與(yu) 專(zhuan) 業(ye) 人士反複提醒,無須“談食品添加劑色變”。
上海辟謠平台溯源發現,很多消費者擔心食品添加劑,與(yu) 早些年的“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豬肉”“蘇丹紅雞蛋”等食品安全事件有關(guan) ;近段時間,“假雞蛋”“假麵粉”等視頻,又加深了公眾(zhong) 對食品添加劑的懷疑。
然而,三聚氰胺、“瘦肉精”、蘇丹紅都不允許添加進食品,是典型的非法添加物,“假雞蛋”“假麵粉”等視頻則是自媒體(ti) 為(wei) 了博眼球、騙流量而故意將正常的生產(chan) 過程與(yu) 所謂“實驗”剪輯嫁接在一起,弄虛作假、危言聳聽。可見,以上食品安全話題與(yu) 食品添加劑沒有關(guan) 係。
“0添加”更安全?
在一些“科普博主”那裏,經常可以聽到“中國的食品添加劑管理比國外鬆”“國外不允許使用的添加劑,國內(nei) 卻在使用”等言論,有時還會(hui) 使用多種產(chan) 品的照片以及國內(nei) 外標準資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hui) 理事長孫寶國通過公開演講的方式,駁斥以上言論。孫寶國指出,國際上已經批準了1.5萬(wan) 多種食品添加劑,但我國標準允許使用的隻有2300多種食品添加劑,遠少於(yu) 發達國家允許使用的數量。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國際公認的食品添加劑有1.5萬(wan) 餘(yu) 種,但各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和限量有差異,每一個(ge) 國家的食品都要符合本國的規定。因此,僅(jin) 從(cong) 種類有差異就得出“管理嚴(yan) 格程度不一”的結論並不嚴(yan) 謹。
針對公眾(zhong) 對食品添加劑的擔憂,目前市場上出現了部分打出“0添加”“0防腐劑”的食品。
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yang) 與(yu) 食品衛生學教研室教授厲曙光認為(wei) ,“這是將食品添加劑與(yu) 食品安全對立起來,利用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來營銷,反而會(hui) 強化食品添加劑有害的錯誤認知,不利於(yu) 食品行業(ye) 的良性發展。”
“妖魔化”怎麽(me) 破?
不論是食品安全專(zhuan) 家還是從(cong) 業(ye) 者,都發現破除“妖魔化食品添加劑”的難度不小。
“公眾(zhong) 對食品安全有一些負麵記憶和負麵情緒,你講食品添加劑不是那麽(me) 壞,他有抵觸。”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直言,破除固化思維不容易,有必要提供高質量的食品安全科普材料和方式,把食品安全方麵的科學共識向社會(hui) 共識轉化。
對此,保障知情權很重要。有粉絲(si) 給上海辟謠平台留言:“擔心的不是使用食品添加劑,而是濫用食品添加劑或非法添加,希望能明明白白消費。”
“這個(ge) 問題應當由權威機構和相關(guan) 企業(ye) 共同努力,為(wei) 消費者提供看得到的服務。”消費者鞠女士是現製茶飲愛好者,她注意到最近有現製茶飲品牌公開了所有在售產(chan) 品的配方原料、原料溯源情況和營養(yang) 成分報告。線上點單時,消費者可以直接查看某款茶飲用了哪些原料、是否含有添加劑等信息。
她很讚成這一做法,“經常能看到奶茶添加劑多的說法,現在企業(ye) 公布配方和檢測報告,既能讓消費者在選購時參考,也意味著公眾(zhong) 和監管部門監督時有據可查,這是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舉(ju) 措,應當提倡。”
(記者 任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