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健康生活方式,讓糖尿病可防可控

發布時間:2023-11-23 09:42:00來源: 中國婦女報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宣傳(chuan) 活動的口號是“了解風險,了解應對”,側(ce) 重於(yu) 讓公眾(zhong) 了解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以幫助延遲或預防其發生,強調糖尿病相關(guan) 並發症的影響以及獲取正確信息和護理以確保及時的治療和管理。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nei) 分泌代謝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糖尿病分為(wei) 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類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臨(lin) 床的常見類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內(nei) 分泌科主任醫師矯傑介紹,從(cong) 類型上來說,1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的疾病,由於(yu) 免疫紊亂(luan) 引起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絕對下降,血裏胰島素水平絕對缺乏,而引起來的一種糖、脂、蛋白質的代謝障礙,主要見於(yu) 兒(er) 童以及青少年,年齡通常<30歲。而2型糖尿病的原因,根據已知的研究,認為(wei) 是由於(yu) 環境和遺傳(chuan) 背景共同的作用下所導致的胰島素抵抗以及胰島素相對缺乏的糖、脂、蛋白質的代謝紊亂(luan) 綜合征。2型糖尿病多見於(yu) 中老年人群,症狀不明顯,常常在體(ti) 檢中發現血糖升高。在治療上,1型糖尿病絕對需要胰島素,2型糖尿病往往在治療的早期不需要依賴於(yu) 胰島素,僅(jin) 需要口服藥物進行治療即可。

  2型糖尿病在該病中占比高達90%,慢性並發症危害嚴(yan) 重

  據統計,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達到5.37億(yi) 。據推測,到204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7.83億(yi) ,46%的增幅是同期估計人口增長(20%)的兩(liang) 倍多,成年人的患病比例可能達到1/8。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多見的糖尿病類型,大約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調查數據顯示,從(cong) 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已成為(wei) 糖尿病第一大國,2021年20~79歲的糖尿病人數已達1.41億(yi) 人,患病率高達10.6%,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其中,老年人、男性、城市居民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居民、超重和肥胖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更高,農(nong) 村居民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高。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內(nei) 分泌科主任醫師鄒本良介紹, 2型糖尿病好發於(yu) 超重、不愛活動、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和妊娠女性。可通過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A1C)測試、OGTT試驗及臨(lin) 床表現進行綜合診斷。

  鄒本良表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於(yu) 其並發症,尤其是慢性並發症。高血糖會(hui) 影響心髒、大腦、眼睛、腎髒等。糖尿病病程為(wei) 5年、10年、20年者,其神經病變的患病率分別達30%~40%、60%~70%、90%以上。糖尿病是失明、腎衰竭、心髒病發作、中風和下肢截肢的主要病因。

  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包括——

  家族史:如果您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糖尿病,您的患病風險會(hui) 增加。

  體(ti) 重:超重或肥胖會(hui) 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年齡: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特別是在45歲之後。

  種族:某些族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包括非洲人和南亞(ya) 人。

  缺乏運動:體(ti) 育活動不足可能導致體(ti) 重增加和胰島素抵抗。

  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曾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病風險增加。

  糖尿病與(yu) 生活方式密切相關(guan) 無法治愈但可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夏軍(jun) 稱,糖尿病是一類代謝性疾病,通常與(yu) 生活條件良好、營養(yang) 過剩及活動量減少等因素有關(guan) ,因此也被稱為(wei) 富貴病。

  高糖高脂肪飲食。若平時食用過多的甜食、奶茶、奶酪、炸雞等高糖、高脂肪食物,會(hui) 導致體(ti) 內(nei) 的胰島B細胞負擔過重,進而使胰島素分泌減少,就會(hui) 引發糖尿病。

  精細飲食。長期將精米、精粉作為(wei) 主食,會(hui) 導致體(ti) 內(nei) 的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缺乏,而某些微量元素會(hui) 參與(yu) 胰島素的合成,因此采取精細飲食的人群易患糖尿病。

  肥胖。隨著生活條件變好,大多數人都不需要從(cong) 事重體(ti) 力勞動。如果久坐不動,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xi) 慣,就會(hui) 使身體(ti) 肥胖,而肥胖是目前常見的糖尿病誘因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合理膳食、規律運動、健康體(ti) 重和避免使用煙草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於(yu) 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內(nei) 分泌科主任醫師張人玲表示,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隻能控製,不能根治。通過飲食控製、增加運動鍛煉和合理使用藥物,可以將血糖控製在合理範圍之內(nei) ,從(cong) 而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一般對於(yu) 正常年輕患者的血糖控製,基本是空腹血糖控製在6.0~7.0mmol/L,餐後兩(liang) 小時血糖控製在7.5~8.5mmol/L為(wei) 宜。如果是年齡大的患者,又有很多基礎病,包括出現腦血栓、腦出血、冠心病,患者又有其他並發症,血糖的控製可以適當放寬。

  不動+超重,讓年輕人成為(wei) “糖前期”

  盡管糖尿病在中老年群體(ti) 中的發病率更高,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也有不少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為(wei) 糖尿病“候選人”(泛指血糖異常但尚未達到糖尿病確診階段),臨(lin) 床上稱之為(wei) 糖尿病前期,簡稱糖前期。

  上班一坐一整天,休假一躺一整天,已經成為(wei) 很多打工人的“標誌”。若此時的你既沒有管住嘴,還沒邁開腿,大量的葡萄糖進入體(ti) 內(nei) 無處消耗,開始囤積成脂肪,形成“大象腿、啤酒肚”,過多的脂肪含量則會(hui) 加大體(ti) 內(nei) 胰島素的需求,引起血糖的代謝異常。

  據中華醫學會(hui) 內(nei) 分泌學分會(hui) 的數據統計,大約每10個(ge) 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處於(yu) 糖前期?

  健康人群:空腹血糖<6.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後2小時血糖<7.8mmol/L;糖尿病人群: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後2小時血糖≥11.1mmol/L 。如果你的指標介於(yu) 兩(liang) 者之間,就屬於(yu) 糖尿病前期。

  篩查建議多久查一次?

  如果你屬於(yu)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即年齡≥40歲、超重、有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糖尿病史、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史,建議將血糖篩查列入每年的健康體(ti) 檢中。

  如首次篩查結果正常,可以2~3年做一次複查。若首次篩查結果為(wei) 糖前期,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谘詢內(nei) 分泌科醫生,找到發病誘因並加以改善。同時每6個(ge) 月複查一次血糖指標,避免進一步發展為(wei) 糖尿病

  糖前期一定會(hui) 發展為(wei) 糖尿病嗎?

  不一定。糖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於(yu) 正常值但不足以診斷為(wei) 糖尿病的狀態,如果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是可以控製血糖水平的,從(cong) 而積極避免糖前期發展成為(wei) 糖尿病。但如果不采取措施,繼續保持不良的生活習(xi) 慣,糖前期可能會(hui) 逐漸惡化,最終發展成為(wei) 糖尿病。據中華醫學會(hui) 內(nei) 分泌學分會(hui) 調查的數據顯示,每年約有5%~10%的人發展成糖尿病。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

  少油、低油烹調:以涼拌、清蒸、水煮的方式,取代油煎、爆炒、油炸。

  選擇瘦肉:飽和脂肪易使膽固醇沉積血管壁,畜禽類肉每天建議攝入40~75克,可以選擇用白肉(如魚肉、雞肉)代替畜肉。

  選擇植物性油脂:避免豬油、牛油等動物性油脂,降低飽和脂肪攝取。建議選用富含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油,例如橄欖油、花生油、玉米油等。

  避免加工、油炸食品:油炸零食的含油量高,不僅(jin) 容易發胖,其中的反式脂肪酸還會(hui) 加重心血管負擔。

  少糖,增加粗糧攝入:白米飯、麵製品等精製澱粉在加工過程中流失大量營養(yang) 素,且食用後易影響血糖波動,建議增加粗糧的攝入,可用玉米、紅薯等代替精細的白米飯,延緩血糖上升。

  減少糖分攝入:蛋糕、冰激淩、甜甜圈等富含精製糖的甜食應少吃。以白開水或無糖茶飲替代含糖飲料(汽水、果汁、奶茶等)。

  多吃新鮮蔬果:建議每天攝入200~350克新鮮水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果汁不能替代水果。

  相關(guan) 鏈接

  警惕糖尿病早期的信號

  北京醫院李秋貴主任提醒,糖尿病早期會(hui) 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症狀,應引起重視,及早就醫。

  飲食方麵:多飲多食;呼吸有爛蘋果味;餐前饑餓難耐。

  頭部症狀:牙齒鬆動,牙痛;脖子發黑;視力減退。

  身體(ti) 反應:常常大汗淋漓;傷(shang) 口久不愈合;不明原因體(ti) 重下降;疲倦乏力,眼皮下垂;易皮膚瘙癢、水皰疹;對稱性手腳麻木。

  下體(ti) 症狀:多尿;性功能障礙;反複尿路感染;長期腹脹或便秘。(全媒體(ti) 記者 張崢)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