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推動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專(zhuan) 家視點】
作者:林閩鋼(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hui) 保障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社會(hui) 救助分會(hui) 會(hui) 長)
自2014年國務院頒布《社會(hui) 救助暫行辦法》以來,我國社會(hui) 救助事業(ye) 實現跨越式發展。當前,隨著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社會(hui) 救助麵臨(lin) 著從(cong) “保生存”向“防風險”“促發展”轉變,需要從(cong) 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統籌社會(hui) 救助事業(ye) 的高質量發展。
社會(hui) 救助把解決(jue) 困難群眾(zhong) 需求作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麵搭建起了由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yang) 、受災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ye) 救助、臨(lin) 時救助項目和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的“8+1”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構建了一個(ge) 廣覆蓋、多層次、全縱深的新型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形成了民政統籌、分工負責、相互銜接,政府救助和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相結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救助製度。
社會(hui) 救助以增進民生福祉作為(wei) 前進動力和工作方向。隨著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困難群眾(zhong) 的需求也產(chan) 生了新變化,社會(hui) 救助事業(ye) 必須因時而動,實現換擋和升級。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社會(hui) 救助製度的意見》,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ti) 思路,強化分類救助管理,針對不同類型的困難家庭和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差異化的救助幫扶。圍繞絕對貧困、相對貧困、急難情形建立分類的梯度救助體(ti) 係,社會(hui) 救助實現向低收入群體(ti) 的全麵擴展,從(cong) 城鄉(xiang) 二元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向統籌城鄉(xiang) 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發展,織就了更加密實的民生保障網。
社會(hui) 救助與(yu) 民心同向,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真正受益的偉(wei) 大事業(ye) 。社會(hui) 救助適應深化改革的要求,率先在體(ti) 製和機製上實現轉型,重點強基層、建機製,全麵提高社會(hui) 救助治理效能。在基層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台,采取政府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促進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從(cong) 而提升基層社會(hui) 救助經辦服務能力,打通社會(hui) 救助服務的“最後一公裏”。建立跨部門協調機製,解決(jue) 社會(hui) 救助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分別建立起社會(hui) 救助部際聯席會(hui) 議協調機製、縣級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製,促進了部門資源的統籌協調,形成了社會(hui) 救助工作的合力。全國各地還積極探索社會(hui) 救助主動發現機製,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實現“人找政策”與(yu) “政策找人”相結合。當前我國正在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工作,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和數據庫,避免救助遺漏或重複救助,助力社會(hui) 救助效率有效提升。
社會(hui) 救助連著民心,把黨(dang) 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wan) 戶。全國各地促進黨(dang) 建和社會(hui) 救助業(ye) 務深度融合發展,引導黨(dang) 員幹部走進社區,深入群眾(zhong) 幫貧解困,打造社會(hui) 救助的“紅色先鋒隊”,積極構建黨(dang) 代表包網格、黨(dang) 員微心願誌願服務。同時還積極引導慈善組織、專(zhuan) 業(ye) 社工、誌願服務隊伍等多元化主體(ti) 參與(yu) 扶弱濟困,探索開展心理撫慰、社會(hui) 融入等精神層麵的救助幫扶,發揮非製度性救助的補充作用,使社會(hui) 救助更有力度和溫度。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7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