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濕地生態 彰顯大國擔當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賈亦飛(北京林業(ye) 大學生態與(yu) 自然保護學院副教授)
今年9月25日至27日,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hui) 議在江蘇鹽城舉(ju) 辦。在我國的濕地分類中,濱海濕地又稱為(wei) “近海與(yu) 海岸濕地”,其下細分為(wei) 淺海水域、珊瑚礁、淤泥質海灘、紅樹林等12個(ge) 類型。濱海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價(jia) 值,在防浪減災、調節氣候、涵養(yang) 水源、降解汙染物、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碳循環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為(wei) 我國東(dong) 部沿海地區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動力。此次論壇的舉(ju) 辦,彰顯了我國保護濱海濕地生態係統的決(jue) 心,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履行《濕地公約》的累累碩果。
《濕地公約》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間多邊環境公約,聚焦濕地生態係統的保護與(yu) 合理利用。自我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濕地保護受到高度重視,濕地保護與(yu) 管理相關(guan) 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根據《濕地公約》報告,中國是全球唯一連續完成了3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的締約方,係統掌握了全國濕地資源及其變化格局,確定了全國濕地保護的“8億(yi) 畝(mu) 紅線”,為(wei) 製定保護管理對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濕地公約》要求各締約方建立濕地保護體(ti) 係,尤其保護好國際重要濕地。我國先後建立了濕地生態係統的分級保護與(yu) 管理體(ti) 係,包括國家重要濕地和地方重要濕地,以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的保護地體(ti) 係。目前,全國有82處國際重要濕地、58處國家重要濕地、903處國家濕地公園、13個(ge) 國際濕地城市,全國濕地保護體(ti) 係初步建立。
為(wei) 了有效維持國際重要濕地或其他重要濕地的生態特征,必須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建立濕地保護修複的長效機製。由《濕地公約》認證的“國際濕地城市”是對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評價(jia) 之一。目前,全球共有43個(ge) 城市通過認證,我國常德、常熟、東(dong) 營、盤錦、武漢、鹽城等13個(ge) 城市位列其中,充分顯現了我國履行《濕地公約》的成效。
目前,我國已建立初具規模的濕地保護管理體(ti) 係和科技支撐體(ti) 係,但濕地生態仍麵臨(lin) 著破碎化、麵源汙染、外來物種入侵、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威脅因素。應進一步凝聚珍愛濕地的共識,全麵實施國務院濕地保護修複製度方案,嚴(yan) 格執行濕地保護法,優(you) 化全國濕地保護體(ti) 係和濕地保護修複工程規劃,充分借鑒全國山水林田湖草沙項目的生態係統整體(ti) 性保護修複理念,強化項目規劃、實施、監測與(yu) 評估的科技支撐和社會(hui) 參與(yu) ,提升濕地保護修複效率,扭轉全國濕地退化趨勢。
下一步,要強化基於(yu) 自然的解決(jue) 方案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策略中,重點關(guan) 注城市與(yu) 城郊濕地保護與(yu) 修複,將濕地保護修複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此外,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麵上升的趨勢,我們(men) 需大力推進以濕地為(wei) 基礎的海岸帶生態屏障建設。
積極引導、鼓勵對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wei) 社會(hui) 開發高品質濕地產(chan) 品,實現生態產(chan) 品的價(jia) 值轉換。在客觀公正和可檢驗的自然資本評估基礎上,穩步推進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機製落地,鼓勵機製創新。建立以中央財政為(wei) 引導、社會(hui) 資本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產(chan) 品研發、培育與(yu) 市場推廣機製,實行特許經營,滿足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建立麵向全球的國際合作機製。候鳥往返於(yu) 巨大的地理尺度,其跨國家、跨地區遷飛的特性,愈加凸顯各方協同保護的重要性。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hui) 議就濱海濕地保護、深化國際合作等達成多項共識,倡導各方共同組建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遷飛通道教育合作聯盟,強化遷飛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知識共創與(yu) 共享,體(ti) 現了中國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責任與(yu) 擔當。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4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