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太醫的“赴軍醫事”
【讀史劄記】
作者:周雲(yun) 逸(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學界一般認為(wei) ,鴉片戰爭(zheng) 前,清代軍(jun) 隊中既沒有固定的軍(jun) 醫,又無經常的衛生設施,隻是臨(lin) 時應付,根本不能解決(jue) 軍(jun) 隊的醫療衛生問題。
事實上,在新軍(jun) 建立之前,清代軍(jun) 醫往往由太醫院派遣醫官充任。這些醫官有按製度規定隨軍(jun) 出征的,也有清帝彰顯殊恩臨(lin) 時派遣的。受各種條件限製,赴軍(jun) 醫官的治療效果因人而異,卻也並非毫無用處。赴軍(jun) 醫官在減少將士傷(shang) 亡、穩定軍(jun) 心、保障戰爭(zheng) 勝利等方麵的曆史作用,需客觀看待與(yu) 評價(jia) 。筆者利用清宮檔案等資料,對清代太醫赴軍(jun) 醫事的製度、類型、療效及作用進行簡要探討。
在努爾哈赤時期,已利用蒙醫隨軍(jun) 治療受傷(shang) 士兵。清朝統一後,邊疆不穩,戰亂(luan) 頻仍,太醫隨軍(jun) 出征成為(wei) 常例。清代太醫任錫庚《太醫院誌》記載了相關(guan) 製度的一些情況:“由禮部堂官選派太醫院官二員具題,馳驛前往,並遣兵部官一員,送至軍(jun) 前。”隨軍(jun) 太醫實行輪班製度。據清宮檔案記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因與(yu) 沙俄在黑龍江雅克薩地區開戰,從(cong) 京城派遣良醫二人前往,一年一更換,為(wei) 戰爭(zheng) 的最終勝利提供了較為(wei) 穩定的醫療支持。從(cong)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二十二日開始,隨軍(jun) 太醫的輪換時間由原來的一年改為(wei) 二至三年。
隨軍(jun) 太醫的升遷也有一定的製度,按定例辦理:三年期滿更換回京,令該部將軍(jun) 出具考語保題,列為(wei) 一等,準其以應得之缺,不論雙單月,不入班次,即行補用。乾隆八年(1743年),在軍(jun) 營行走太醫院額外吏目陳催三年期滿,照例列為(wei) 一等,例應換回,但陳催具呈情願再留軍(jun) 營效力三年,得到批準。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期滿換班時,陳催又懇乞再留軍(jun) 營效力三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期滿,將陳催列為(wei) 頭等,準其加一級隨帶。可見,對於(yu) 在軍(jun) 營出力甚多的醫官,朝廷是會(hui) 予以優(you) 待的。
隨軍(jun) 太醫享有一定待遇,“西陲案內(nei) ,醫生每名每百裏口內(nei) 給銀二錢,口外每百裏給銀三錢”(阿桂:《軍(jun) 需則例》)。在平定準噶爾與(yu) 平定回部的戰爭(zheng) 中,隨軍(jun) 醫官是根據隨軍(jun) 行程的遠近來發放俸祿的。清政府對陣亡的隨軍(jun) 太醫也予以撫恤。雍正七年(1729年)太醫院禦醫湯裔擔任隨軍(jun) 太醫官,他陣亡後,遵照七品州判例加贈布政司經曆,準蔭一子入國子監讀書(shu) ;按其加贈品級發放喪(sang) 葬費用及致祭銀兩(liang) ,遣官讀文致祭,由此彰顯對陣亡太醫的禮遇。
雖然軍(jun) 營有隨軍(jun) 醫官,但在將領病重時,仍需從(cong) 京城派遣醫生。因而在隨軍(jun) 常例之外,清代太醫也偶有奉詔臨(lin) 時入軍(jun) 療疾的。據清宮檔案記載,清代患病將領經赴軍(jun) 太醫診療,成功治愈或者病情好轉者不乏其人。征西將軍(jun) 祁裏德曾患病導致手腳浮腫,體(ti) 不能動,經雍正帝差遣太醫楊天申、赫孟福診治,不久即完全康複,行走騎馬毫無妨礙。乾隆年間禦醫鄧維翰奉詔入軍(jun) 治愈將軍(jun) 清葆的“傷(shang) 寒後脾胃失調之症”以及喀爾喀副將軍(jun) 車布登紮布的“卒中風痰襲於(yu) 經絡之症”,展現出比較高明的醫術。
清宮檔案記載的太醫“赴軍(jun) 醫事”有一類較為(wei) 特殊,即革職太醫被派往軍(jun) 營效力贖罪。乾隆元年(1736年),寧遠大將軍(jun) 查郎阿為(wei) 太醫院革職禦醫劉裕鐸奏請回京的奏折中,提到劉裕鐸於(yu) 雍正九年(1731年)奉旨前往巴爾庫爾軍(jun) 營效力贖罪,自到營以來,凡有差遣,不辭勞苦,滿漢患病官兵經其治愈者頗多,查郎阿因此奏請寬免劉裕鐸,準其回京。
治療效果的好壞直接關(guan) 係清代赴軍(jun) 太醫官職的升降。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將軍(jun) 福康安於(yu) 前往廣西路上發病,初由太醫院院使張肇基診治,但因其醫術平常,診治無效,遂被解除職務,以示懲戒;後由禦醫屠景雲(yun) 治療,頗見效驗。屠景雲(yun) 在尚未回京銷差的情況下,即被補授太醫院左院判。
清帝下旨派遣醫官前,一般都需要先接到患病將領或其同僚的奏請,這一過程通常需要數日乃至更長時間;加之一些患病或受傷(shang) 將領不敢貿然請醫,往往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清代交通尚不發達,太醫前往較遠的軍(jun) 營費時較長,不利於(yu) 重症、急症的診療,不乏趕到之前患者已亡故的情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患疽疾,無法辦理公務,乾隆帝獲悉後,即令喀爾吉善之子定敏,帶外科太醫一員馳驛前往診視,然而尚未到閩,喀爾吉善便已去世。因此,考慮到軍(jun) 營路途遙遠、路況複雜等現實製約因素,清帝有時不得不放棄從(cong) 京城派醫,而采取從(cong) 當地就近派醫、加急馳寄藥物等方式為(wei) 患者治療,以期能夠緩解其病情。
清王朝征伐頻繁,作戰範圍廣,作戰區域氣候與(yu) 地形複雜,作戰形式水陸兼備,沒有成熟完備的後勤保障是難以支撐的,因而派往軍(jun) 營的醫官作用十分重要。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清軍(jun) 赴雲(yun) 南征討吳三桂,染疫將士頗多,康熙皇帝獲悉後,即令太醫胡養(yang) 龍、王元佐馳驛前往診治,取得較好療效,穩定了軍(jun) 隊戰鬥力。某些特殊情況下,清代太醫對擔負重任的高級將領的有效治療,對維護局勢穩定至關(guan) 重要。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獲悉安南國國王阮光平病故,即降旨封其世子阮光纘為(wei) 安南國王。為(wei) 防止當地出現變亂(luan) ,乾隆帝命大將軍(jun) 福康安由四川取道湖南,日夜兼程趕赴廣西,密行體(ti) 察,隨時應對。然而福康安於(yu) 途中發病,難以支持,於(yu) 是乾隆帝即派禦醫屠景雲(yun) 前往診治,使福康安病情有所好轉,能夠妥善處置局麵,完成了使命。
客觀而言,長期接觸患病或者受傷(shang) 將士,促進了隨軍(jun) 太醫對軍(jun) 中常見疾病或傷(shang) 情的認知,從(cong) 而促進了治療技術和效果的提升。如清初曾在關(guan) 外發現青腿牙疳,以兩(liang) 腿腫脹發青、牙齒腐爛疼痛出血為(wei) 主要症狀。雍正年間北路隨軍(jun) 太醫陶起麟經過臨(lin) 床試驗發現,用馬腦治療此病的效果遠超馬乳,同時令患者兼服活絡流氣飲、加味二妙湯,外用砭法,即可使患者不數日而愈。陶起麟治療青腿牙疳的組合療法在軍(jun) 中逐漸沿襲成為(wei) 慣例。此外,不論是隨軍(jun) 出征還是臨(lin) 時赴軍(jun) 治療,太醫提供的醫療保障,對於(yu) 鼓舞士氣、贏得戰爭(zheng) 勝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表現在君臣關(guan) 係上,清帝派醫官為(wei) 將領治病,既籠絡人心,拉近遠征在外的將領與(yu) 皇帝之間的距離,也借此及時掌握邊疆局勢,反映了皇帝對將領和戰事的有效掌控。
當然,總體(ti) 而言,清王朝派往軍(jun) 中的醫官數量很少,軍(jun) 營醫療條件有限,往往難以應對大規模突發的疾病特別是疫情。在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zheng) 中,官兵染疫者甚多,總兵吳士勝、副將軍(jun) 阿裏袞、水師提督葉相德先後病故,主帥傅恒亦染瘴癘。盡管太醫院院使陳世官奉旨前往醫治,但無奈傅恒病情已重,終難治愈。清軍(jun) 雖收複孟養(yang) 、木邦、蠻暮等土司之地,但損失慘重,因染疫而病故的將士人數超過陣亡數量,這也反映出當時赴軍(jun) 醫官人數有限、治療效果不佳的狀況。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4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