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縣:非遺產業化 拓寬增收路
“雁繡是省級非遺,是晉繡的重要分支,分為(wei) 平繡和立體(ti) 繡。這些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等作品用的都是平繡技法;虎頭鞋、繡花荷包、龍鳳掛件等用的都是立體(ti) 繡法。”在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代州古城非遺展覽中心,70多歲的高鳳蘭(lan) 在自己的工作室裏為(wei) 參觀者細細講解作品。
高鳳蘭(lan) 是雁繡傳(chuan) 承人,自幼喜歡刺繡。1999年退休後,麵對當地刺繡藝術即將麵臨(lin) 失傳(chuan) 的狀況,高鳳蘭(lan) 和丈夫從(cong) 縣城回到村裏,走家串戶走訪老藝人,向她們(men) 請教針法、繡法、配色配線法,並整理古老繡品和底樣,漸漸地,她成了當地有名的繡娘。2009年,在代縣民間藝術協會(hui) 、婦聯支持下,高鳳蘭(lan) 開始舉(ju) 辦刺繡培訓班。之後,她又成立公司,培訓下崗職工、農(nong) 村婦女等學習(xi) 雁繡技藝。2018年,為(wei) 扶持非遺發展,代縣建立了代州古城非遺展覽中心,高鳳蘭(lan) 成為(wei) 首批入駐的傳(chuan) 承人之一。
讓非遺技藝活起來、非遺產(chan) 業(ye) 旺起來、非遺產(chan) 品火起來,高鳳蘭(lan) 和她背後的繡娘們(men) 是個(ge) 縮影。代縣位於(yu) 山西省東(dong) 北部,是長城要塞雁門關(guan) 所在地,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當地非遺項目繁多,不僅(jin) 有峨口撓閣、雁門民居營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還有上陽花社火等100餘(yu) 項省級以下非遺。
“近年來,我們(men) 大力扶持非遺文化產(chan) 業(ye) ,探索‘非遺+文創’融合路徑,支持非遺項目與(yu) 創意設計、市場需求相銜接,采取產(chan) 業(ye) 化經營發展模式,通過政府推動、示範帶動、市場驅動,吸引更多的社會(hui) 資源傳(chuan) 承和保護非遺。”忻州市委常委、代縣縣委書(shu) 記崔崢嶺說。
政府搭台、市場唱戲。代縣把各類非遺集中起來。走進代州古城非遺展覽中心,木雕、剪紙、古建、麵塑等門類的手工藝品讓人目不暇接。這裏雲(yun) 集了全縣九大類106項非遺項目。有16家企業(ye) 化運作的縣級非遺工坊入駐。圍繞楊氏古建、雁繡坊刺繡、雁剪閣剪紙、華亭琉璃4家帶動力突出的特色企業(ye) ,代縣著力培育木雕、刺繡、剪紙、琉璃四大品牌。
隨著長城文化遊的火熱,代縣的非遺工匠們(men) 也搶抓機遇,主動對接市場。“雁門關(guan) 是家鄉(xiang) 地標,到了旅遊旺季,每天約有50名繡娘在雁門關(guan) 景區內(nei) 的雁繡非遺工坊展示技藝,遊客最喜歡雁門關(guan) 主題的雙麵繡,簡直供不應求。” 高鳳蘭(lan) 說。
利用市場驅動,代縣建立了“非遺+公司+個(ge) 人”模式,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近年來,全縣累計組織開展木雕、磚雕、剪紙、刺繡等非遺技能培訓80餘(yu) 期,培訓學員6000餘(yu) 人。入駐代州古城非遺展覽中心的16個(ge) 非遺工坊,為(wei) 1500名脫貧群眾(zhong) 提供崗位,人均增收4000元。
不僅(jin) 如此,代縣還實施非遺職業(ye) 教育工程,全力推進非遺進校園。代縣雁繡、麵塑、剪紙、楊家將武術等8項非遺項目和高鳳蘭(lan) 、白曉玲等8名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走進5所學校的課堂,培育600餘(yu) 名中小學生,全縣“非遺小傳(chuan) 承人”日漸增多。(本報記者 何 勇 鄭洋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