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縣 一襲漢服載風華
夕陽刺過雲(yun) 層,傾(qing) 瀉而下,染紅了萬(wan) 畝(mu) 荷塘。
幾名年輕姑娘身著漢服,纖腰嫋娜,漫步其間。輕風撫過,裙裾飛揚,一顰一笑間,夢回千年。
這裏並非江南水鄉(xiang) ,而是山東(dong) 菏澤曹縣。地處魯豫兩(liang) 省交界處、居菏之畔,曆史悠久,據傳(chuan) 商湯在此建都。
如今,曹縣湧起“漢服潮”,搭乘“電商風”,形成集原創研發、設計製作、網絡營銷等於(yu) 一體(ti) 的漢服產(chan) 業(ye) 鏈,引得一批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
國潮風起
年輕人返鄉(xiang) 趕“電商潮”
創業(ye) 10年,退伍軍(jun) 人楊巍終於(yu) 迎來了“春天”。
繡花、切割、製版、壓皺、印花……在曹縣大集鎮,漢服產(chan) 業(ye) 繁盛、產(chan) 業(ye) 鏈齊全,匯集了不少從(cong) 業(ye) 者。楊巍便是其中之一,他經營的雲(yun) 牧服飾有限公司,在當地小有名氣。
楊巍與(yu) 漢服的故事,始於(yu) 一場茶話會(hui) 。有一年,楊巍回鄉(xiang) 過節,村委會(hui) 召集大夥(huo) 兒(er) ,開了一場動員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的茶話會(hui) 。
“回到鄉(xiang) 裏,有啥生意能做?”楊巍納悶。
其實,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曹縣大集鎮、安蔡樓鎮、閻店樓鎮,就有村民以製作影樓服飾為(wei) 業(ye) 。隨著電子商務興(xing) 起,有人開始試水線上銷售。自2013年起,曹縣電商蓬勃發展,當地開始號召年輕人返鄉(xiang) 做電商,同步開展技能培訓。
報名培訓、注冊(ce) 網店,楊巍開了家小作坊,專(zhuan) 賣演出服。2015年,大集鎮政府規劃了占地500畝(mu) 的電商產(chan) 業(ye) 園區,楊巍便將廠房搬至園區。
2018年,國潮風起,漢服“破圈”。“什麽(me) 是漢服?”剛開始,楊巍對此一頭霧水。
“我們(men) 現在說的漢服,其實包含著不同民族的服飾元素。漢服的袖子、裙擺大小寬窄、花色圖樣不同,但總體(ti) 上體(ti) 係是完整的。”山東(dong) 大學文學院講席教授龔鵬程介紹。
了解後,楊巍躍躍欲試:“多數演出服是一次性的,利潤不高、季節性強。但漢服利潤更高,一年四季都受歡迎。”他召集起附近村民,強培訓、提技能,建起雲(yun) 倉(cang) 漢服直播基地。鏡頭前,村民身穿漢服,化身主播。
“喚醒曹縣漢服商家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楊巍笑道,“借助電商直播平台,公司網上銷售額占比達到80%。每天直播4場,日銷售額近10萬(wan) 元,旺季一天能賣四五十萬(wan) 元。”
目前,全縣演出服、漢服上下遊企業(ye) 達4000餘(yu) 家、網店5.2萬(wan) 餘(yu) 個(ge) ,原創漢服超過70%,從(cong) 業(ye) 者10萬(wan) 餘(yu) 人。演出服、漢服銷售額突破200億(yi) 元,其中演出服占全國市場的80%以上,漢服占全國40%以上,已成為(wei) 中國最大的演出服、漢服產(chan) 業(ye) 集群之一。
“曹縣電商發展注重農(nong) 民致富、草根創業(ye) ,重視群眾(zhong) 的主體(ti) 作用,激發全員參與(yu) 電商的熱情,匯集起推動電商發展的強大合力。”曹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霞說,目前,曹縣正在將大集鎮及周邊75平方公裏的6個(ge) 鎮街建設為(wei) 小城鎮聯合體(ti) 、電商產(chan) 業(ye) 聯合體(ti) ,打造中國最大的漢服智造、銷售基地。
供不應求的訂單堅定了楊巍繼續做漢服的決(jue) 心。但是,他的目標不止於(yu) 銷售漢服。
楊巍說:“漢服是行走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我希望通過拍攝、製作短視頻等方式,吸引更多人關(guan) 注到漢服的美,讓世界看到獨特的中國氣派。”
別出心裁
非遺與(yu) 漢服“雙向奔赴”
高考前,胡春青暗下決(jue) 心:“考個(ge) 好大學,到大城市去。”
但是時隔多年,胡春青博士畢業(ye) 後,放棄了在大城市的發展機會(hui) ,返回曹縣創業(ye) 。
胡春青頭腦活、懂銷售,開了家漢服網店,每天直播6個(ge) 小時。“目前,漢服產(chan) 品多為(wei) 量產(chan) ,容易給人‘低端’的印象。”胡春青說,“必須走高端路線,做原創設計,才能走得更遠。”
他的妻子孟曉霞學美術出身,便發揮專(zhuan) 業(ye) 特長,自主設計漢服。在當地政府的資金、場地等支持下,兩(liang) 人建起了漢服原創研發基地,搭建了集研發、設計、生產(chan) 和銷售於(yu) 一體(ti) 的漢服展館。
走進漢服展館,各式漢服琳琅滿目、風格迥異。“漢服文化,大有文章。單看唐代裙裝,講究收攏裙腰,裙幅增大,裙長增加,但腰圍卻是恒定的。”孟曉霞說,“‘行即裙裾掃落梅’,孟浩然就用‘掃’字,勾畫出女子裙長搖曳之姿。”
拐入另一角,宋朝裙裝則大有不同,色彩淡雅恬靜。“這與(yu) 曆史文化有關(guan) ,宋代裙裝風格保守。腰間係以綢帶,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ge) 玉製的圓形飾物,用以壓住裙幅,更顯優(you) 雅莊重。”孟曉霞說。
靈感來自何處?來到孟曉霞的辦公室,書(shu) 籍把櫃子塞得滿滿當當。孟曉霞說:“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我隻能不斷學習(xi) ,盡可能把古典元素、現代設計融入漢服之中,將其呈現出來、傳(chuan) 承下去。”
創新設計,並非簡單複刻傳(chuan) 統,而要融入現代時尚元素。“許多小朋友喜歡‘仙氣飄飄’的感覺,我就對應卡通形象,改製兒(er) 童裙裝,設計出蓬蓬的漢服公主裙。”孟曉霞說。
除了漢服,曹縣還有什麽(me) ?曹縣皮影,在山東(dong) 皮影藝術界可謂獨樹一幟,屬於(yu) 山東(dong)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木雕、柳編,工藝精湛,世代相傳(chuan)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一番了解後,孟曉霞找到幾名非遺傳(chuan) 承人,向老師傅們(men) “取經”,將非遺文化融入漢服,山東(dong)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皮影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任銀來便在其列。他將雕刻的皮影工藝樣式交給孟曉霞,由她進行設計、打板製作,而今,皮影成了馬麵裙的花紋。
“皮影戲缺少觀眾(zhong) ,便會(hui) 慢慢淡出舞台;年輕一代大膽創新,將漢服、皮影二者巧妙融合,有利於(yu)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讓更多人了解曹縣皮影文化。”任銀來說。
除了皮影,曹縣柳編做成漢服的配飾,木雕技藝用於(yu) 搭配漢服的發簪……曆史底蘊撲麵而來,成為(wei) 曹縣漢服的獨有浪漫。“漢服與(yu) 非遺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同時非遺文化借助漢服載體(ti) ,走入大眾(zhong) 視野,細節中彰顯出曹縣人對家鄉(xiang) 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曹縣縣委黨(dang) 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付敏說。
“胡春青夫妻的故事,是曹縣電商發展的縮影。現在,越來越多高學曆人才返回家鄉(xiang) ,放眼曹縣漢服產(chan) 業(ye) 發展,我們(men) 信心滿滿。”曹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主任張龍飛說。
“培育特色產(chan) 業(ye) 不易,不能曇花一現,而是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曹縣縣委書(shu) 記趙福龍表示,全縣正在推動建設占地1010畝(mu) 的中國華服智創城項目,推進研發設計、生產(chan) 加工、商貿物流等一體(ti) 發展,拉長完善產(chan) 業(ye) 鏈條,把服飾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
衣袂翩翩
開展特色活動,普及服飾文化
細挽發髻,點絳紅唇。古樂(le) 響起,8名學生站成一列,輕擺雲(yun) 袖、彎腰作揖,一舉(ju) 一動,端莊典雅。
一曲罷,一名青年教師走上前,演示作揖:“注意看,雙手置於(yu) 胸前,握拳,移動,頭微低,稍彎膝蓋……”
這名青年教師,名叫王燕,是曹縣職業(ye) 教育中等專(zhuan) 業(ye) 學校的一名老師,也是學校漢服社團指導教師。
一次旅遊,讓王燕第一次見到漢服,漢服的美便深入腦海。“能不能借曹縣漢服產(chan) 業(ye) 發展的‘東(dong) 風’,成立漢服社團?”王燕向學校提出建議,希望豐(feng) 富孩子們(men) 課外活動的同時,也能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知識。
社團很快就成立起來。業(ye) 餘(yu) 時間,她便當起“兼課”教師,講述漢服文化。
從(cong) 漢服的起源到發展,從(cong) 穿戴方法到禮儀(yi) 規矩,在她的課堂上都有涉及。一開始,許多學生是衝(chong) 著漢服的“顏值”來的,上了幾節課,因為(wei) 禮儀(yi) 的深邃、文化的厚重,從(cong) “一見鍾情”到深深地愛上了漢服。
衣以養(yang) 形,禮以修身。“漢服是一種文化符號,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各種節慶場合穿著漢服,背後凝聚的是對曆史和文化的認同和熱愛,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表達。”龔鵬程說。
“前幾年,我帶學生穿漢服出行,有人會(hui) 問,‘你們(men) 穿的是戲服嗎?’學生回應,‘這是我們(men) 古老而美麗(li) 的傳(chuan) 統服飾’,並主動講解漢服文化。”王燕說。
如今,漢服已成為(wei) 曹縣移動的“名片”。2022年,曹縣成立漢服協會(hui) ,200多個(ge) 會(hui) 員中,25歲左右的年輕人占到70%。協會(hui) 成立後,當地共青團開展了漢服文化沙龍、聯誼會(hui) 、節慶展等係列活動,越來越多年輕人穿起漢服走出門,行走在高樓大廈、綠水青山間,主動普及漢服文化。
來自山東(dong) 濱州的遊客王安迪,了解到曹縣成熟的漢服生產(chan) 鏈後,決(jue) 定來這裏看看。“街頭巷尾的漢服令人目不暇接,漫步於(yu) 黃河故道、八裏灣、曹縣商都博物館,我看見了這座古城的內(nei) 涵與(yu) 靈氣,也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
同袍雅聚,盡展風華。在曹縣,年輕一代身體(ti) 力行傳(chuan) 播的,不僅(jin) 是漢服的外在美,還是蘊含其中的中華文化,也是對家鄉(xiang) 發展的自信表達。
古城千年,風華正茂。(本報記者 李 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