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發布時間:2023-12-12 10: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做好五篇大文章 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作者:張曉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yu) 發展實驗室主任)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催生出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革命成為(wei) 推動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的重要驅動力。發展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是擁抱新一輪科技革命、開創新的技術—經濟範式的必然之選。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yang) 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對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需要抓住數字技術革命的機遇,推動金融與(yu) 數字技術的有機融合,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質效,強化係統性風險防控,不斷滿足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群眾(zhong) 金融服務需求,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中國數字金融發展成就卓著

  數字金融具有數字與(yu) 金融的雙重屬性,能夠加速資金、信息、數字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與(yu) 有效配置,矯正傳(chuan) 統金融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市場失靈和金融割裂問題。數字金融業(ye) 務模式和業(ye) 態正在不斷進化之中,目前主要包括數字貨幣、數字支付、數字信貸、數字證券、數字保險、數字理財等金融業(ye) 態。近年來,我國數字金融發展成就卓著,移動支付、數字信貸、央行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創新能力、金融科技企業(ye) 價(jia) 值等領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在移動支付領域,我國移動支付的應用和推廣進展迅速。目前我國兩(liang) 大移動支付平台的用戶數均已超過10億(yi) ,是著名支付服務提供商PayPal全球用戶數的三倍以上,移動支付普及率達到86%,居全球第一。

  在數字信貸領域,我國數字信貸規模全球最大,大幅領先歐美國家。國際清算銀行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數字信貸在2013年僅(jin) 為(wei) 180億(yi) 美元,而到了2019年已達到7955億(yi) 美元,年均複合增長88.0%。這段時期中國數字信貸規模年均複合增長125.1%,其中2019年中國數字信貸規模達到6267億(yi) 美元,占全球數字信貸總量的78.8%。

  在央行數字貨幣領域,我國數字人民幣推廣應用加快,跨境結算取得積極進展。當前數字人民幣試點範圍已擴大至17個(ge) 省份的26個(ge) 地區,覆蓋應用場景越發豐(feng) 富,交易金額加速上升。截至2023年3月,試點地區數字人民幣錢包總餘(yu) 額為(wei) 86.7億(yi) 元,累計交易金額8918.6億(yi) 元,交易筆數達7.5億(yi) 筆。我國央行已深度參與(yu) 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在係統建設與(yu) 平台接入方麵均具備先發優(you) 勢。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的“無損”“合規”“互通”三大原則已由國際清算銀行提議成為(wei) 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的基本原則。

  在金融科技創新能力方麵,中國金融科技專(zhuan) 利申請量占據領先優(you) 勢。2018年以來,全球金融科技專(zhuan) 利申請量突破34萬(wan) 件,中國和美國是金融科技行業(ye) 技術創新的重要引領國,兩(liang) 國專(zhuan) 利占全球的比重高達64.5%。從(cong) 國別看,中國金融科技專(zhuan) 利占比為(wei) 44.3%,位列第一,美國以20.2%排名第二,韓國、日本分別以10.5%、6.9%排在第三、四位。從(cong) 金融科技專(zhuan) 利持有人分布來看,位於(yu) 前10的專(zhuan) 利權人中有8家中國企業(ye) ,2家來自美國。

  在金融科技企業(ye) 價(jia) 值方麵,中國金融科技獨角獸(shou) 企業(ye) 在頭部領域具有突出優(you) 勢。《2023全球獨角獸(shou) 榜》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球排名前10的獨角獸(shou) 企業(ye) 中金融科技行業(ye) 占據4家,其中最具價(jia) 值的金融科技獨角獸(shou) 來自中國。

   數字金融有助於(yu) 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質效

  借助於(yu) 大數據、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數字金融可以通過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增進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增強金融風險管理能力,全麵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質效。

  首先,數字金融能夠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通過廣泛應用前沿數字技術,數字金融可以有效突破傳(chuan) 統金融產(chan) 品的空間界限和數量約束,創新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模式、流程和產(chan) 品,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覆蓋範圍。其一,新興(xing) 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靈活、高效、個(ge) 性化的金融服務。金融科技公司在開展數字消費信貸和小額經營性貸款業(ye) 務過程中,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畫像”,對違約概率的估計更加準確,能夠提供更加個(ge) 性化的金融服務,在提升融資效率的同時將違約概率維持在較低水平。金融科技公司搭建的數字支付係統簡化了交易過程,減少了交易時間和成本,提高了支付效率,進而提升了整個(ge) 經濟的運行效率。其二,傳(chuan) 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質效。一方麵,數字金融的發展為(wei) 信貸市場提供了新的產(chan) 品與(yu) 服務模式,為(wei) 同質化的信貸市場注入新鮮血液,能夠有效提升信貸市場的競爭(zheng) 強度和產(chan) 品質量,推動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麵,數字金融創新的大量數字化產(chan) 品對傳(chuan) 統金融機構的營利模式造成衝(chong) 擊,並由此倒逼金融機構大力拓展營利途徑,開發更加多元化和市場化的產(chan) 品,提高自身資產(chan) 配置效率,繼而提升金融市場運行效率。

  其次,數字金融增進了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對於(yu) 世界各國而言,向小微企業(ye) 和低收入家庭提供有效的、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都存在極大挑戰,而中國數字金融行業(ye) 的快速崛起,證明了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以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等代表的數字金融,能夠有效克服地理障礙與(yu) 傳(chuan) 統風險評估的盲點,實現以較低成本向小微企業(ye) 和各地各類人群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和社會(hui) 低收入者提供較為(wei) 便捷的金融服務。近年來,數字金融在中國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農(nong) 村居民以及小微企業(ye) 享受到了便捷的金融服務。

  最後,數字金融能夠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減少信息不對稱,增強風險識別與(yu) 管理能力。一是減少商業(ye) 銀行的資產(chan) 和負債(zhai) 之間的期限錯配風險和流動性錯配風險。隨著數字金融快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數字算法等前沿技術的引入,不僅(jin) 推動了商業(ye) 銀行資產(chan) 負債(zhai) 結構的迅速轉變,還促進了其負債(zhai) 結構的多元化轉型。銀行通過建立實時大數據動態風險評估框架,可以提高對自身資產(chan) 負債(zhai) 期限結構和流動性結構的判斷能力,繼而降低資產(chan) 負債(zhai) 到期損失,增強對流動性頭寸數量的有效控製。二是有效彌補傳(chuan) 統金融機構的量化風險管理短板。數字金融可以利用全麵場景應用、大數據等技術,提升風險評估、反欺詐、金融服務合同分析、貸前審查和貸後管理等方麵的風險管控能力。

  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

  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必須緊緊圍繞提質增效和防控風險的目標,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提升數字化監管能力,加強數字技術原始創新,參與(yu) 全球數字規則製定,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金融強國建設。

  一是完善數字基礎設施,促進數字金融均衡發展。目前我國數字金融布局與(yu) 發展仍不平衡,經濟欠發達地區及鄉(xiang) 村的數字化技術使用在提高金融服務匹配方麵的效率和質量不高。為(wei) 此,必須加快完善明顯製約數字金融發展的數字基礎設施,以安全多方計算、區塊鏈、聯邦學習(xi) 、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數字科技為(wei) 基礎,構建安全、合規、統一的數據要素平台,推進區域數據中心集約化建設,加快大數據傳(chuan) 輸通道建設,不斷提升數據傳(chuan) 輸能力。深入落實數字鄉(xiang) 村行動計劃,加快農(nong) 村地區數字金融體(ti) 係建設,進一步完善農(nong) 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開展征信體(ti) 係、涉農(nong) 大數據、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與(yu) 培訓,做好“線上+線下”業(ye) 務。中西部地區可考慮建設超大數據處理中心,通過“東(dong) 數西算”降低東(dong) 部地區數據處理成本,實現東(dong) 中西部數字基礎設施協同發展。

  二是提升數字化監管能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數字金融風險疊加了數字風險與(yu) 金融風險,前者涉及網絡安全風險、數字技術應用風險、信息基礎設施風險和數據風險等,後者涉及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與(yu) 流動性風險等。數字金融涉及複雜的信息結構、相互關(guan) 聯的信息係統、海量的數據,大大增加了風險監測的難度。同時,數字金融產(chan) 品迭代速度快,隨之帶來的不同階段的風險形態也會(hui) 發生迅速變化,進而加大風險識別難度。為(wei) 此,必須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麵強化機構監管、行為(wei) 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堅決(jue) 懲治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為(wei) ,嚴(yan) 防道德風險。深入推進和有序協調數字金融發展創新試點、數字金融監管工具試點和服務示範區、金融業(ye) 務與(yu) 科技服務風險隔離機製等工作,有效釋放金融改革動力。強化係統性風險監測,建立健全數字金融風險監測與(yu) 評估機製,實現風險早發現、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

  三是加強數字技術原始創新,提高平台企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大力提升數字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激發自主創新動力和活力,實施多領域、多部門、多形式聯合攻關(guan) ,打好關(guan) 鍵核心數字技術攻堅戰。加大在數字孿生、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科技研發力度,著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和顛覆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搶占未來數字金融發展的技術先機和主動權。進一步優(you) 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注冊(ce) 製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積極參與(yu) 全球數字規則製定,完善全球數字治理體(ti) 係。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的作用,支持自貿試驗區率先對標國際高水平數字經貿規則,加快推進加入《數字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DEPA)和《全麵與(yu) 進步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CPTPP),建立與(yu) 國際高標準數字經濟規則銜接適應的規則體(ti) 係、管理標準等製度體(ti) 係,提升在數字經濟國際規則競爭(zheng) 中的話語權和規則製定權。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數字隱私保護、數據跨境流動和數據存儲(chu) 等重點領域規則探索,積極就人工智能發展原則、數字倫(lun) 理、數字貿易與(yu) 數字關(guan) 稅規則等問題與(yu) 世界各國開展深度合作,探索各方易於(yu) 接受的共同規則。在競爭(zheng) 監管等領域加強各國的政策溝通協作,促進各國數字監管政策的兼容性和一致性。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步擴大金融領域製度型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前瞻考慮麵向全球的規則、技術、標準、認證和平台搭建,推動建立穩定、平等、均衡、包容的全球數字治理體(ti) 係。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2日 1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