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每日民聲”總關情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光明日報通訊員 丁京
“太吵了,沒辦法休息!”安徽省淮北市市民劉君對小區樓下菜市場豬肉攤剁肉產(chan) 生的噪聲不勝其擾,於(yu) 是打通政務服務熱線反映情況。
當天,這條信息被傳(chuan) 送到“每日民聲”,並轉淮北市商務局辦理。不久後,劉君發現,豬肉攤統一更換了加厚隔音PE板。“前後隻用了一周時間就解決(jue) 了,可以睡個(ge) 安穩覺了。”劉君豎起大拇指,“這樣的結果,讓人滿意!”
一塊小小的隔音板,折射出的是把群眾(zhong) “問題清單”變為(wei) “成效清單”的理念。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淮北市整合網絡輿情信息、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群眾(zhong) 來訪、媒體(ti) 監督等群眾(zhong) 訴求渠道,每日收集、分析、編報從(cong) 各渠道收集的突出問題,當天編成“每日民聲”報市委市政府,同時交辦責任單位,建立編報突出問題日報告、周小結、月分析、季點評製度,壓實責任,閉環辦理。
該市在全市鎮(街)、建築工地宣傳(chuan) 推廣“民呼我為(wei) ,為(wei) 民辦事”工作機製,發放“便民服務卡”,方便群眾(zhong) 直接通過電話反映問題,接訴即辦。截至目前,已發放“便民服務卡”40餘(yu) 萬(wan) 張,接收群眾(zhong) 各類訴求、建議1000餘(yu) 件(次),辦結率96%以上。
“市公安局民意感知中心對我們(men) 反映的問題很上心,協調各方把問題處理好。”在民意感知中心民警回訪群眾(zhong) 時,相山區某社區王姓居民如是說。
針對群眾(zhong) 反映的涉警問題渠道分散、辦理流程不統一、反饋不及時等問題,淮北市公安局率先在全省成立“民意感知中心”,匯聚民訴、民意、民調各項數據,實行一站式受理、分類處置,累計發送回訪短信5.2萬(wan) 餘(yu) 條,下發整改工單150餘(yu) 條。
除了健全“每日民聲”工作平台,淮北市還打造嵌入式養(yang) 老機構,用心傾(qing) 聽群眾(zhong) 訴求,用情辦好民生實事,推動主題教育與(yu) 民生實事互融共進。
蘿卜燒肉、青椒土豆絲(si) 、青菜豆腐……11月27日中午,在淮北市相山區城裏社區老年食堂內(nei) ,色香味俱全的飯菜讓正在就餐的10多位老人食欲大開。
“這些飯菜都是為(wei) 我們(men) 量身定製的,味道可口,大家嚼得動、吃得下。”今年87歲的武克軍(jun) 說。
城裏社區嵌入式養(yang) 老機構坐落在淮北市桓譚明珠小區內(nei) 。作為(wei) 桓譚明珠小區的居民,武克軍(jun) 就住在養(yang) 老機構內(nei) 。
作為(wei) 民政部、財政部確定的第三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yang) 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淮北市推動嵌入式養(yang) 老機構建設,創新推出“居家+社區+機構”社區嵌入式養(yang) 老服務新模式,讓專(zhuan) 業(ye) 養(yang) 老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通過提供日間照料、就近就醫、就近就餐、就近文娛活動等服務,實現“離家不離親(qin) ”的更高層次養(yang) 老需求。
“預計到2024年,淮北市將建成20家嵌入式養(yang) 老機構。”淮北市民政局副局長許勝利告訴記者。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5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