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養老金融 促進養老體係健康發展
【做好五篇大文章 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作者:張蘇(山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
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做好養(yang) 老金融的要求,為(wei) 養(yang) 老金融發展壯大指明了方向。做好養(yang) 老金融這篇大文章,需要準確把握養(yang) 老金融的內(nei) 涵和發展規律,不斷推進實踐創新,為(wei) 促進養(yang) 老體(ti) 係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金融助力。
養(yang) 老金融的內(nei) 涵及特點
把握養(yang) 老金融的內(nei) 涵,首先要對養(yang) 老金製度有準確認識。所謂養(yang) 老金製度,是國家為(wei) 保障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喪(sang) 失勞動能力之後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而實行的一種福利製度,發揮著保障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重要功能。我國的養(yang) 老金來源及相應的製度體(ti) 係由三個(ge) 支柱構成:第一個(ge) 支柱是基本養(yang) 老金,分為(wei) 城鎮職工基本養(yang) 老保險和城鄉(xiang) 居民基本養(yang) 老保險兩(liang) 類,由國家強製實施,是為(wei) 了保障大多數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二個(ge) 支柱是職業(ye) 養(yang) 老金,包含企業(ye) 年金與(yu) 職業(ye) 年金;第三個(ge) 支柱是個(ge) 人養(yang) 老金。
養(yang) 老金融與(yu) 養(yang) 老金製度有著密切聯係。既包括養(yang) 老金製度下,運用金融工具實現養(yang) 老金保值增值以及在時間、空間上實現養(yang) 老金最優(you) 化配置的金融活動,還包括運用養(yang) 老金製度之外的資金,比如銀行資金、保險資金、個(ge) 人委托金融機構進行養(yang) 老財富管理的資金,發展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的金融活動。前者也被稱作“養(yang) 老金金融”,後者則被稱為(wei) “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金融”。由此,養(yang) 老金融包括“養(yang) 老金金融”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金融”兩(liang) 部分。關(guan) 於(yu) 後者,國家統計局專(zhuan) 門頒布了《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統計分類(2020)》,其中的服務業(ye) 包括個(ge) 人養(yang) 老財富管理以及遺產(chan) 的金融規劃等。
養(yang) 老金融具有明顯的雙重屬性。一是具有營利性,這是養(yang) 老金融同其他一般金融活動具有的相同屬性,即獲取目標投資收益率。二是具有普惠性,發揮著穩定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的作用。養(yang) 老金融務求資本金的絕對安全,不可能純粹追逐利潤,本金安全性一定是養(yang) 老金融的顯性合同條款。
養(yang) 老金融麵臨(lin) 的風險也不同於(yu) 一般金融活動。養(yang) 老金融與(yu) 一般金融活動一樣,要麵對微觀層麵的市場風險以及宏觀層麵的通貨膨脹風險等,但還要麵對一些獨特的風險。一是難以預測的壽命。人們(men) 通常能較好地規劃從(cong) 退休到平均預期壽命之間的養(yang) 老現金流,金融機構也能比較準確地估算平均預期壽命之前的人均養(yang) 老資產(chan) 總額,由此回溯“三支柱”對應的養(yang) 老金總額要求及其可能的養(yang) 老金替代率,做好金融活動規劃。但個(ge) 人和機構都難以精確預測平均預期壽命之後的剩餘(yu) 壽命,從(cong) 而很難通過金融工具設計期限不定的終身年金。二是需要平穩跨越經濟長周期的風險。由於(yu) 養(yang) 老金融資本的管理周期長達數十年,有可能經曆不同的經濟周期,如何穿越可能的經濟下行周期,這是非常重要的風險考量。
我國開展養(yang) 老金融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yang) 老金融工作穩步展開,尤其是隨著養(yang) 老金製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養(yang) 老金福利,養(yang) 老金融正在有效地助力我國形成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養(yang) 老金製度。
養(yang) 老金金融方麵,“三支柱”形成的資金總額穩步增長。關(guan) 於(yu) 第一支柱,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城鎮職工基本養(yang) 老保險和城鄉(xiang) 居民基本養(yang) 老保險累計結餘(yu) 資金達到7.5萬(wan) 億(yi) 元,參保人數達到10.6億(yi) 人。第二支柱於(yu) 2004年開始實施,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國企業(ye) 年金基金積累規模達到3.11萬(wan) 億(yi) 元;截至2022年末,全國職業(ye) 年金基金規模達到2.11萬(wan) 億(yi) 元。第三支柱於(yu) 2018年在上海、福建和蘇州工業(ye) 園區建立試點,並於(yu) 2022年11月正式實施,當年底參加人數就達到1954萬(wan) 人,總繳費金額達142億(yi) 元。
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金融增長也非常迅速。一是銀行業(ye) 普惠養(yang) 老專(zhuan) 項再貸款政策的推出,加大了銀行對普惠養(yang) 老機構的信貸支持,降低了普惠養(yang) 老機構的融資成本,促使老年人照護、醫療以及智慧家居產(chan) 業(ye) 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麵。截至2022年底,全國20多個(ge) 省市已經運營的金融支持的養(yang) 老社區項目達到60個(ge) 。根據工信部等機構預測,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市場規模預計到2027年將突破20萬(wan) 億(yi) 元。二是服務業(ye) 領域的養(yang) 老儲(chu) 蓄以及養(yang) 老理財業(ye) 也發展較快。養(yang) 老儲(chu) 蓄方麵,從(cong) 2022年11月起,四大國有商業(ye) 銀行已在合肥等五個(ge) 城市啟動了為(wei) 期一年的特定養(yang) 老儲(chu) 蓄試點,2023年1月末儲(chu) 蓄額已達263.2億(yi) 元。與(yu) 普通儲(chu) 蓄相比,養(yang) 老儲(chu) 蓄的主要特點是期限較長,有的長達20年以上。養(yang) 老理財方麵,一些銀行於(yu) 2021年12月開始試點相關(guan) 理財產(chan) 品和服務,到2023年1月末理財金額已達1004億(yi) 元。根據試點情況來看,養(yang) 老理財實現了穩健性(投資於(yu) 國家戰略項目、固定收益類資產(chan) )、長期性(一般五年)、普惠性(投資起點為(wei) 1元)的協調統一,市場前景廣闊。
進一步發展養(yang) 老金融,在我國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一方麵我國人口眾(zhong) 多,養(yang) 老金融需求巨大;另一方麵,“三支柱”還在發展初期,潛力很大。2023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做好養(yang) 老金融大文章,養(yang) 老金融必將迎來蓬勃發展。當然也要看到養(yang) 老金融工作麵臨(lin) 的挑戰,尤其是以下兩(liang) 點:一是老齡化趨勢加重了養(yang) 老負擔,對養(yang) 老金融工作提出了極高要求。二是在兼顧養(yang) 老金融的雙重屬性方麵實踐經驗不足、人才相對短缺。確保金融活動中養(yang) 老金融的盈利屬性以及穩定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屬性得到相互協調,需要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加大人才培養(yang) 力度是必由之路。
推進養(yang) 老金融發展壯大
應對老齡化衝(chong) 擊,養(yang) 老金融大有可為(wei) 。總體(ti) 而言,可從(cong) 如下方麵進一步推進養(yang) 老金融發展壯大。
積極探索養(yang) 老金發展規律,提高養(yang) 老金投資收益率。目前,養(yang) 老金投資回報中很大比例來自銀行儲(chu) 蓄的複利。未來應積極推進養(yang) 老金金融市場發育,推進實踐創新。養(yang) 老金是市場主流的長期資金來源,養(yang) 老金融的蓬勃發展應與(yu) 資本市場形成良性互動。
促進“三支柱”平衡發展,實現養(yang) 老金融可持續發展。在提出養(yang) 老金融之前,我國采取了大力度措施利用財政政策來維持養(yang) 老金製度的可持續性。隨著養(yang) 老金融工作的不斷推進和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men) 逐步認識到,財政政策不應成為(wei) 唯一手段,必須利用金融市場促進“三支柱”平衡發展,尤其是大力發展針對第三支柱的養(yang) 老金金融,以促進“三支柱”賬戶資金的平衡,
對人口結構和老齡化趨勢不同的地區,實行有差異化的養(yang) 老金融戰略,實現養(yang) 老金的時空最優(you) 配置。目前,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金融應優(you) 先投入老年人與(yu) 青壯年人口增長率平衡區域,而養(yang) 老金金融可以優(you) 先在快速老齡化區域以及較慢老齡化區域加快發展。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老齡化背景下兼顧經濟增長與(yu) 代際公平目標的養(yang) 老金製度研究”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7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