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觀察力 為孩子的智力發展打好基礎
觀察力是人在感知活動過程中通過眼、耳、鼻、舌、身等器官準確、全麵、深入感知客觀事物特征的能力。它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周圍世界的有關(guan) 知識和信息,是認識世界的基礎。通常,觀察力水平高的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能力更強,其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也與(yu) 觀察力息息相關(guan) ,可以說,觀察力是人智力結構的“眼睛”。而且,觀察力不僅(jin) 能幫助孩子了解某一事物的表層,還能激發他們(men) 進一步學習(xi) 事物所包含的廣博知識,思考、探索與(yu) 之相關(guan) 的未知領域。當然,觀察力不是與(yu) 生俱來的,需要家長從(cong) 小培養(yang) 。
孩子的觀察力是這樣發育的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且比較持久的知覺過程。孩子觀察力萌芽於(yu) “看臉色”。初生嬰兒(er) 就會(hui) 對人的臉產(chan) 生興(xing) 趣,寶寶兩(liang) 個(ge) 月左右能對熟悉的人微笑,三個(ge) 月大的寶貝能分清父母、家人和陌生人,四個(ge) 月的嬰兒(er) 對誰微笑,就證明他更喜歡誰。
從(cong) 出生起,孩子就借助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熟悉環境、了解事物。觀察力是寶寶在綜合了視覺能力、聽覺能力、嗅覺能力、觸覺能力、味覺能力、方位和距離知覺能力、圖形辨別能力、認識時間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是感知覺發展的最高形式。
正因為(wei) 觀察的過程包含了積極的思維活動、穩定的有意注意,並借助過去經驗來組織知覺,進而形成一種係統的、較持久的知覺,所以觀察力的發育敏感期比視聽、語言、認知等能力要晚一些。
兒(er) 童觀察力的發展可分為(wei) 四個(ge) 階段:個(ge) 別對象階段,兒(er) 童隻看到單一的現象或某一個(ge) 現象的一個(ge) 方麵,3~4歲幼兒(er) 處於(yu) 這個(ge) 階段;認識空間聯係階段,兒(er) 童可以看到各個(ge) 觀察對象之間直接的空間聯係,如誰在誰的前麵、什麽(me) 在什麽(me) 的左邊或右邊等,5~6歲幼兒(er) 處於(yu) 這個(ge) 階段,也有部分孩子這個(ge) 階段要延伸到7歲;認識因果聯係階段,兒(er) 童開始看到各觀察對象之間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聯係,8~9歲小學中年級學生主要處於(yu) 這個(ge) 階段;認識對象總體(ti) 階段,這時兒(er) 童能從(cong) 意義(yi) 上完整地把握對象總體(ti) ,理解觀察主題,10~11歲小學高年級學生基本可以達到這個(ge) 階段。
哪些訓練能提升孩子的觀察力
捕捉興(xing) 趣,順勢引導
興(xing) 趣是培養(yang) 觀察力的首要條件,而一個(ge) 人興(xing) 趣的強弱,會(hui) 直接影響其觀察的效果。家長在養(yang) 育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獨具慧眼,及時發現和捕捉孩子感興(xing) 趣的事物,把握時機,順勢引導,創造條件,保護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們(men) 發現事物的特征,深入觀察。比如,觀察烏(wu) 龜,提示孩子注意龜甲,這是其他動物沒有的,以及烏(wu) 龜有別於(yu) 其他爬行類動物的特點。
如果在戶外活動時孩子對蝴蝶感興(xing) 趣,一家人可以先停下來一起觀察蝴蝶飛舞的樣子、蝴蝶身上不同的彩色斑紋,啟發孩子想想蝴蝶像什麽(me) ,也可以說出家長自己的感覺,如蝴蝶像“會(hui) 飛的花朵”,鼓勵孩子大膽想象。要使孩子在興(xing) 趣中逐步拓展觀察的廣度和深度,還可以趁著孩子興(xing) 趣正濃,安排一家人周末去自然博物館或昆蟲博物館,全方位了解蝴蝶這一美麗(li) 的昆蟲,了解其身體(ti) 構造,掌握觀察的技巧。
帶著目的去觀察
要實現有效觀察,家長需要事先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這樣的觀察才有利於(yu) 孩子比較完整、清晰地感知某一事物。很明顯,我們(men) 讓孩子觀察兩(liang) 幅大致相同但隱藏著5處差異的圖片,如果不告訴孩子它們(men) 之間有幾處差異,孩子很可能找不全。比如,觀察盆景,提前告知孩子注意看看盆景中花的品種、顏色、造型,事後請孩子說出觀察的結果。觀看魚缸裏的金魚,提示孩子注意魚身體(ti) 的形狀,身體(ti) 表麵覆蓋著什麽(me) ,背部、胸部、腹部、尾部長著什麽(me) ,便於(yu) 孩子了解金魚的身體(ti) 結構特點。觀察的目的越明確、越具體(ti) ,其效果也越好。反之,觀察前家長沒有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孩子很可能東(dong) 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領,得不到收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盡量為(wei) 孩子創造觀察條件,可以養(yang) 倉(cang) 鼠、兔子、鸚鵡等小寵物,讓孩子觀察動物的習(xi) 性和行為(wei) 。這樣的觀察更能使孩子體(ti) 驗到觀察的樂(le) 趣,養(yang) 成觀察的習(xi) 慣。
另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觀察力的進步,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men) 獨立給自己提出觀察要求並尋找答案。
調動多感官感知事物
鼓勵孩子用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觀察了解事物,讓孩子明白觀察不僅(jin) 是用眼睛看,還包括手摸、耳聽、鼻嗅、舌嚐等。引導孩子了解五官的功能:眼睛可以看,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如顏色、形狀、長短等;耳朵可以聽,辨別物體(ti) 發出的各種聲響;鼻子可以聞,分辨各種物體(ti) 散發出的氣味;舌頭可以品嚐物體(ti) 的酸甜苦辣等各種味道;手可以觸摸各種物體(ti) 的質地,如軟、硬、粗糙、光滑等。鼓勵孩子積極運用五官去感知事物,如,觀察雪景時,讓他們(men) 用眼睛看雪花的形狀,動手堆雪人,感受雪的質地和融化的過程。同樣,觀察櫻桃樹時讓孩子看看樹葉的形狀、大小、顏色,聞聞樹的氣味,觀察櫻桃的顏色、形狀,用手感受它的軟硬度、光滑度,再親(qin) 口嚐嚐櫻桃的味道。通過多種感官刺激,提升孩子的觀察體(ti) 驗,他們(men) 對事物的認識才能是完整的、全麵的,也更深入、豐(feng) 富。
觀察、記錄、思考結合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觀察事物時,家長應教孩子如何記錄收集和整理所觀察到的內(nei) 容。幼兒(er) 不會(hui) 寫(xie) 字,可以用畫畫代替,不拘泥於(yu) 形式,目的是培養(yang) 孩子在觀察事物中隨時記錄的習(xi) 慣,這也有助於(yu) 他們(men) 升入小學高年級後養(yang) 成上課主動記筆記的好習(xi) 慣。同時,要保證孩子觀察記錄的真實性,提示孩子看到什麽(me) 就記錄什麽(me) ,不能寫(xie) 些與(yu) 觀察事實有出入的內(nei) 容,一切有據可依,實事求是,父母不要幹擾孩子觀察的結果。
觀察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思維是智力發展的核心。啟發孩子積極觀察、開動腦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深入探究,解決(jue) 問題,家長不妨嚐試比較法,借助比較兩(liang) 個(ge) 、兩(liang) 個(ge) 以上的事物或現象的異同,讓孩子分析、判斷、思考,從(cong) 而正確細致、完整認識事物。比如,豐(feng) 收季節帶孩子到近郊或種植園,觀察比較玉米與(yu) 高粱的根、莖、葉等,讓孩子說出他們(men) 的發現,比較其不同特征,鼓勵他們(men) 描述看到這兩(liang) 種作物後的感受或想象。
觀察結束後,家長和孩子一起或指導孩子總結觀察全過程,以檢查觀察目的是否達到,觀察任務是否完成。總結的形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shu) 麵的,包括圖畫和文字。這些都有助於(yu) 活躍孩子的思維,提高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陳若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