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79】且看皇家禁地的“平民”轉身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79】
光明日報記者 郭 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一年二十四個(ge) 節氣,其他節氣,你大可以在各處欣賞美景,單單冬至,最好留給北京天壇!
這是為(wei) 什麽(me) ?
在古人看來,冬至日,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陰陽轉換、萬(wan) 物更新的日子,所以,明清兩(liang) 朝皇帝選擇在這天舉(ju) 行祭天儀(yi) 式。而地點,就定在天壇。
天子祭天,是“國之大祀”“國祀之首”,要在高於(yu) 地麵的圜(即圓)丘上進行。高,以示尊崇之誠;圓,以應“天圓”之象。
天壇,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後,仿照明初首都南京祭天的圜丘修建的,但更加雄偉(wei) 。大家都知道紫禁城很大,而天壇的麵積,是紫禁城的四倍!畢竟,皇帝自稱天子,祭天之所比自己的居所大,才合禮法。
天壇不僅(jin) 大,而且布局嚴(yan) 整。
南有圜丘壇,包括圜丘、皇穹宇等,用於(yu) 祭祀上天;北有祈穀壇,內(nei) 有祈年門、祈年殿、東(dong) 西配殿、皇乾殿等,用以祈求穀物豐(feng) 稔。兩(liang) 壇之間以一條甬道“丹陛橋”相連。
因為(wei) 是皇帝與(yu) 上天溝通的地方,因此,天壇的建築蘊含深意,知識點特別多:
天壇為(wei) 什麽(me) 不在紫禁城的正南麵?因為(wei) 按照《易經》的說法,東(dong) 南方向是至陽之位,太陽光線最充足,所以正南偏東(dong) 的方位是最佳的祭天之地。
為(wei) 什麽(me) 祈年殿能有三重屋簷?為(wei) 了顯示威嚴(yan) ,紫禁城的重要殿宇用了兩(liang) 重屋簷,而天的等級比皇帝還高,所以要用三重屋簷,誰也不能比天高。
丹陛橋中央凸起的石板道是留給皇帝走的?其實祭祀典禮中,皇帝由南向北行進,走的是橋麵右側(ce) 的“禦道”,橋麵左側(ce) 的“王道”是王公大臣走,中間的石板道是手捧皇天上帝靈位的宦官走。
天壇有哪些地方體(ti) 現出“天”的內(nei) 涵?主體(ti) 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俱為(wei) 圓形,象征天圓;殿頂全都采用藍色琉璃瓦,象征至高無上的青天;壇牆南方北圓,寓意“天圓地方”;圜丘上下三層,每層環狀鋪就九圈石板,象征“九重天”;祈年殿裏二十八根柱子——四根龍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個(ge) 月;十二根簷柱象征一天十二個(ge) 時辰……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將天壇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時這樣評價(jia) :樸素而鮮明地體(ti) 現出對世界偉(wei) 大文明之一的發展發生過影響的一種極其重要的宇宙觀。
這樣的宇宙觀,也被一些頗具象征意義(yi) 的“神奇”景象所昭示。譬如,直到今天,冬至前後會(hui) 有大批遊客聚集在天壇圜丘皇穹宇,隻為(wei) 親(qin) 眼見證“光照神版”奇觀——
這幾天的正午時分,皇穹宇正中寫(xie) 有“皇天上帝”的神版,會(hui) 精準地被一束光照亮,在肅穆莊嚴(yan) 的大殿中熠熠生輝。這,被封建統治者解釋為(wei) 帝王與(yu) 上天溝通的明證。
其實,這冬至奇觀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他們(men) 算準了冬至正午這一刻太陽照進大殿的角度,又利用門窗巧妙將光線切割,借助地上金磚的反光,讓“規整”後的光線不偏不倚落在神版上。
今天,通過科學解釋,一切豁然可知。但在古代,天壇始終被神秘的光環所籠罩,即使皇帝,也隻在一年中極少數的重要時刻,才會(hui) 齋戒沐浴,來到這個(ge) 神聖之所。
因為(wei) “神聖”,普通老百姓不能涉足。直至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天壇的曆史才翻開新的一頁,開啟了從(cong) 皇家禁地到人民公園的曆程。
1913年元旦,天壇免費開放10天。到了1914年,袁世凱計劃當年冬至在圜丘舉(ju) 行祀天大典,對公眾(zhong) 開放天壇一事又被擱置。直到4年後,1918年1月1日,天壇被正式辟為(wei) 公園,正式向公眾(zhong) 開放。
然而,當時的天壇,雖有“公園”之名,卻難符“公園”之實。昂貴的門票,把絕大多數民眾(zhong) 擋在圍牆之外。
新中國成立後,天壇才終於(yu) 成為(wei) 公眾(zhong) 休憩娛樂(le) 之地。
天壇先後開辟了月季園、百花園等觀賞空間,舉(ju) 辦遊園會(hui) 、菊花展等特色活動,園內(nei) 娛樂(le) 設施逐漸增多。
昔日皇家舉(ju) 行大典的地方,成了今日百姓遊玩的好去處。
這邊一甩手,鍋蓋大小的皮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十餘(yu) 米外另一邊的人伸出頭,皮圈套進脖頸。有時候,一人甩出三四個(ge) 皮圈,也能一一準確套到對麵的人,引來圍觀遊客一片鼓掌驚呼——在天壇,鍛煉者的高超技藝是一景,讓人許下有個(ge) 好身體(ti) 的願望;
繾綣如水的歌聲傳(chuan) 來,循聲找去,歌者長發垂肩,鼻梁上架著一副墨鏡,腳下放著一台袖珍功放,長長的電線一直連在耳麥上,一首接一首的老歌,似乎帶著人們(men) 重溫流行音樂(le) 的曆史——在天壇,練習(xi) 才藝者的歌聲曲音是一景,讓人想起自己也曾有的夢想;
太陽地裏,老人不停跑動,身後的影子也跟著變換位置、時長時短。孩子追在後麵不停地用腳踩影子,卻總也踩不著。簡單的“踩影子”遊戲,祖孫倆(lia) 樂(le) 此不疲,跑著、踩著、笑著——在天壇,遛娃者的親(qin) 子時光是一景,讓人感喟天倫(lun) 之樂(le) 的溫暖。
脫離了祭祀屬性,人間煙火氣越來越濃,六百多歲的天壇,像一位寬厚的長者,接納著每一個(ge) 走進這裏的人。
長廊裏,打牌的下棋的聚精會(hui) 神;樹蔭下,西洋的中國的樂(le) 器八音迭奏;柏林間,練拳的舞劍的動靜相宜……在天壇,每個(ge) 人都能找到屬於(yu) 自己的一片天地。
從(cong) 皇家祭壇,到人民公園,天壇經曆了滄桑之變。這裏有古老的鬆柏,也有新鮮的花草;有遺存的蜿蜒幽徑,也有新修的開闊甬道;有恢宏的皇家氣度,也有尋常的人間況味。
你要問哪處風景最美?
我覺得,在天壇,最美的風景,永遠是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