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良好心智、全麵素養

發布時間:2024-01-02 10: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江蘇崇文重教的文化土壤,培育了富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教學流派。改革開放至今,江蘇的基礎教育水平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語文是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江蘇語文教學具有豐(feng) 富的曆史積澱和鮮明的地域特征。

  一是以文育人。國務院2021年發布的《中國兒(er) 童發展綱要》指出:“尊重兒(er) 童的人格尊嚴(yan) ,遵循兒(er) 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保障兒(er) 童身心健康,促進兒(er) 童在德智體(ti) 美勞各方麵全麵發展。”江蘇教育曆來注重尊重和關(guan) 愛學生,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情感陶冶、心智訓練和理想人格塑造。例如,初等教育專(zhuan) 家斯霞的“童心母愛”思想,強調以兒(er) 童發展為(wei) 最終目的,營造充滿大愛的精神氛圍,使兒(er) 童在溫暖的情感教育中得到身心健康和人格的長遠發展。這種教育以培養(yang) 學生健全人格、良好心智和全麵素養(yang) 為(wei) 旨歸,實現語文課程的育人目標。

  二是情境教學。江蘇特色語文教學善於(yu) 通過創設語境、設定語文教學任務,有效達成語文教學目標。例如,南通師範第二附屬小學特級教師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思想,是新時期江蘇語文教育界的範例,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隨著實踐探索和理論探討的深入,江蘇語文界形成強大的情境教學團隊,建立了較為(wei) 完整的情境教育學科體(ti) 係。情境建構的路徑、情境教學的方法和實施都在不斷創新。情境教學的對象,逐漸由小學延伸到基礎教育各個(ge) 學段,甚至從(cong) 語文學科拓展到其他學科。

  三是博觀約取。江蘇名師功底紮實,且善於(yu) 化繁為(wei) 簡,在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的原則下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江蘇省蘇州中學黃厚江提出的“本色語文”理論,呼籲語文教學回歸本原、本真、本位,按照語文本身的規律實施教學;江蘇省蘇州市程開甲小學薛法根提出的“組塊教學”,將零散的教學內(nei) 容整合為(wei) 綜合性、立體(ti) 化、板塊式的言語實踐活動;江蘇省錫中教育集團總校長唐江澎主張的“體(ti) 悟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感受、體(ti) 驗與(yu) 領悟,深刻理解文本內(nei) 涵。江蘇名師的長期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應返璞歸真,以人為(wei) 本,注重內(nei) 涵提升,講究方法策略。

  綜合來看,“以文育人”保證了“立德樹人”的正確方向,“情境教學”樹立了江蘇特色語文教學的鮮明旗幟,“博觀約取”則造就了江蘇特色語文教學厚實而靈動、簡約而精致的風格。語文課程注重時代性,教學流派的發展必須有因有革。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次年,教育部印發《義(yi) 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2022年新課標”)。在此背景下,江蘇各地區的中小學教師及教育理論工作者積極探索新課標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路徑,尋求更科學合理、更利於(yu) 學生全麵發展的教學改革之路。

  一是新課標理念下具有江蘇特色的語文教學改革。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ang) ”的落地、“學習(xi) 任務群”的實踐、“大單元”教學設計等問題,江蘇語文界展開了各種形式的研討、交流與(yu) 展示,教學資源日益充實,理論成果層出不窮。例如,江蘇省教育學會(hui) 名譽會(hui) 長陸誌平圍繞“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為(wei) 以學生素養(yang) 為(wei) 本的語文大單元設計與(yu) 實施指明了方向;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曹勇軍(jun) 提倡“真實閱讀”,提出了閱讀創新策略。江蘇語文名師以動態的眼光、審慎的態度和豐(feng) 富的經驗,理性分析語文教學的“變”與(yu) “不變”,為(wei) 進一步深化改革打開了局麵。

  二是“雙減”政策下的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從(cong) 表層看,“雙減”要求減輕學生的課業(ye) 負擔;從(cong) 深層看,“雙減”要求提高課堂效率、引導自主學習(xi)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麵發展;從(cong) 曆史角度看,江蘇教育講人文、重規律、求質量的一貫理念,與(yu) “雙減”政策的指導思想高度契合。在語文課堂內(nei) ,更注重任務為(wei) 中心、項目式學習(xi) 、研究性學習(xi) ,使學生真正成為(wei) 學習(xi) 的主人;在課堂之外,注重改進作業(ye) 形式、提升作業(ye) 質量,並不斷豐(feng) 富課後延時階段的活動。例如,小學的繪本閱讀、故事表演、影視賞析,中學的劇社、文學社、經典誦讀、作品研討等。寓教於(yu) 樂(le) 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力、運用力和創造力。

  三是深度挖掘江蘇地區語文課程特色資源。2022年新課標指出:“學校要整合區域和地方特色資源,設計具有學校特色、區域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落實學習(xi) 任務群的目標要求,增強語文課程內(nei) 容的豐(feng) 富性和課程實施的開放性。”江蘇人傑地靈,蘊藏豐(feng) 富的語文課程資源。比如,文化遺產(chan) 類的有昆曲、古琴、蘇繡、紫砂陶等,自然風光類的有玄武湖、瘦西湖、黿頭渚等,文物古跡類的有明故宮、江南貢院、漢兵馬俑博物館等,革命傳(chuan) 統類的有周恩來故居、沙家浜等。江蘇各地區正在充分挖掘本土特色資源,引領學生誦讀名勝古跡中的碑刻、題詠,尋找山川景物間的文學靈感,品味古韻今風中的閑情雅致,感受紅色曆程中的愛國精神,進而提高學生學習(xi) 語文、運用語文的能力。

  四是在保持省域共性的前提下,追求和而不同的區域風格。江蘇的水土孕育了特有的教育文化,形成了趨於(yu) 一致的教育理念與(yu) 品質;同時,這種教育文化又在江蘇省內(nei) 不同地區開花結果,漸漸形成了多樣氣質。蘇錫常地區的環太湖生態,涵養(yang) 了當地溫婉細膩的格調,其教學風格偏於(yu) 詩意、靈動;江淮地區南北交匯的地理位置,產(chan) 生了剛柔並濟的風格,其教學風格偏於(yu) 理性、機智;徐州一帶的漢風遺響,鑄就了質樸雄渾的氣魄,其教學風格偏於(yu) 清峻、剛健。在未來的教學改革之路上,各地區仍應發揮自身文化優(you) 勢,同源而異流,彰顯各具風采的語文教學特色。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2日 1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