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江蘇無錫濱湖區:厚植文化基底 孕育產業高地

發布時間:2024-01-09 10:2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 運

  日前,記者來到正在進行建築修繕的無錫大公圖書(shu) 館。這所建成於(yu) 1916年的圖書(shu) 館,是我國第一座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這裏將由一家出版集團的旗下品牌入駐,並聯動榮巷曆史文化街區,打造濱湖區“鍾書(shu) 房”旗艦館,讓市民遊客“閱”享文化時光。

  近年來,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以文聚力、以文興(xing) 城,擦亮了江南文化名片,也孕育出產(chan) 業(ye) 發展新高地。當地以吳地文化、太湖文化、禪意文化、工商文化、影視文化“五大文化”為(wei) 核心,樹起多元融合、特色鮮明的文化旗幟。

  “讓濱湖成為(wei) 更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江南印象標識地、百年工商傳(chuan) 承地、文化產(chan) 業(ye) 富集地、文化創意引領地和全域旅遊目的地。”在2023年10月底召開的濱湖區文化高質量發展大會(hui) 上,無錫市濱湖區委書(shu) 記孫海東(dong) 表示。

  無錫環太湖公路上整日車水馬龍,但隻要拐過地鐵2號線梅園開原寺站的10號出口,往小巷深處走去,便會(hui) 看到一幢白牆黛瓦的農(nong) 舍掩映在一片綠樹林中。這間古樸的屋舍,是無錫徐巷地區革命烈士徐夢影故居,也是無錫第一個(ge) 農(nong) 村支部舊址、啟民社舊址。透過還原的書(shu) 桌、床椅,似乎能看到90多年前,作為(wei) 徐巷農(nong) 民俱樂(le) 部發起人徐夢影“以筆為(wei) 槍”譜寫(xie) 進步戰歌的身影。

  “近年來,濱湖區實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先後對橫山草堂、許叔微故居、徐夢影故居等10處文化遺產(chan) 進行保護修繕,加快推進榮巷曆史文化街區轉型發展,提升榮毅仁紀念館、闔閭城遺址博物館等一批主題展館展陳,讓城市中的這些曆史建築成為(wei) 承載江南文脈的重要部分。”濱湖區文化體(ti) 育和旅遊局副局長葛岐峰告訴記者。

  文化產(chan) 業(ye) 是以創新為(wei) 核心競爭(zheng) 力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力。濱湖區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文化多元發展,積極搶抓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數字技術融合創新“風口”,不斷提升文化產(chan) 業(ye) 融合度和集聚度。

  在濱湖,數智文旅融合正成為(wei) 新範式,新業(ye) 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不久前,中國最大“電影級巨幕拍攝屏”在濱湖點亮,長44米、高10米、直徑23米的LED弧形巨幕,營造出令人驚歎的視覺奇觀……這背後是濱湖孵化國內(nei) 首個(ge) “5G智慧虛擬攝影聯合實驗室”的創新注腳,也是當地聚力打造現代電影工業(ye) 體(ti) 係的生動寫(xie) 照。此外,這裏聚集了800餘(yu) 家國內(nei) 外數字文化企業(ye) ,形成年拍攝80~100部、後期製作200~300部影片的能力。

  “當前,濱湖正以數字化、智能化為(wei) 核心,引入優(you) 質企業(ye) ,承接精品影片,創辦專(zhuan) 業(ye) 峰會(hui) ,為(wei) 中國數字影視產(chan) 業(ye) 未來發展提供更為(wei) 堅實的生態基礎。”濱湖區委宣傳(chuan) 部常務副部長周蓓蓓說。

  “一個(ge) 區域的文化興(xing) 盛,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群眾(zhong) 的獲得感。”濱湖區區長李平認為(wei) ,加強文化建設不僅(jin) 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2023年以來,濱湖區深入實施“百千萬(wan) ”文化惠民工程,開展送演出、送戲、送展覽、送閱讀進基層活動,累計服務市民群眾(zhong) 達280餘(yu) 萬(wan) 人次;持續推進“美好空間珍珠鏈”計劃,建設各具特色、各有腔調的文博、閱讀、藝術等文化空間;創新開展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不斷推出夜娛、夜跑、夜劇等精品文化供給,滿足群眾(zhong) 多元文化需求。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9日 0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