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詩教融入課堂 文脈聯通心靈

發布時間:2024-01-09 10:2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又到期末,寒假將至,古典詩詞的相關(guan) 內(nei) 容,在課堂、作業(ye) 和考試內(nei) 容中,都占據了相當的比例,充分體(ti) 現出其重要性——

  “元嘉時候的陶淵明,元和時期的白樂(le) 天,元祐時期的蘇軾,史稱三元。蘇軾認為(wei) ,他們(men) 三個(ge) 人在異代空間裏麵可以成為(wei) 共同參禪的三個(ge) 好朋友。”“了解中華文化名人,就能深入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如何發生的。”日前,北京師範大學第八屆“青春國學”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暨“中華文化名人與(yu) 文脈傳(chuan) 承”論壇在海南舉(ju) 辦,專(zhuan) 家學者紛紛表示。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康震在視頻致辭中為(wei) 聽眾(zhong) 們(men) 講述了蘇軾的故事:“他謫居海南期間,在物質與(yu) 精神生活都極度匱乏的情形下,仍能以‘聊為(wei) 一笑’的超然態度麵對困厄。在組詩《謫居三適》中,充分體(ti) 現了他隨緣為(wei) 樂(le) ,苦中尋趣的人生境界。”

  “細讀蘇軾的詩文詞,你會(hui) 發現:在蘇軾一生,尤其是杭州時期以後的創作當中,白居易與(yu) 陶淵明的影響始終很明顯。從(cong) 人生境界上說,蘇軾其實已經超越白居易,甚至可以說超越陶淵明,從(cong) 陶淵明的不喜亦不懼,達致一種物我兩(liang) 忘、曠達超脫的境界。文脈的傳(chuan) 承才能夠成就真正的傑出詩人,白居易是如此,蘇軾又何嚐不是如此?”中南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詩詞大會(hui) 》點評嘉賓楊雨說。

  專(zhuan) 家們(men) 的講解,讓人們(men) 知曉文學大家之間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也讓與(yu) 會(hui) 老師們(men) 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傳(chuan) 承演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故事之外,老師們(men) 也在思考,如何講好蘇軾這樣的中華文化名人及其文章,引導當代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滋養(yang) 人文關(guan) 懷?這不僅(jin) 是基礎教育中的一個(ge) 重要課題,也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轉化能力有極高的要求。

  詩詞教育,是為(wei) 了感發生命、提升人格

  “古人認為(wei) ,文章是‘經國之大業(ye) ,不朽之盛事’,把握中華文章發展的脈絡體(ti) 係,就把握住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思想精神、審美旨趣、價(jia) 值追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把握住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康震說。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wei) 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學校,是教育發生的重要場所,是詩教浸潤的主要場景。從(cong) 美育到德育,學校多維度打造詩教浸潤式育人空間。學生從(cong) 踏進校門起,晨讀午誦、入校離校音樂(le) 、上下課鈴聲……在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外國語學校,詩詞巧妙融於(yu) 學生在校的一日作息中。

  每年10月,北京師範大學海口附屬學校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便會(hui) 如期進行。從(cong) 小學到高中全體(ti) 參與(yu) ,將音樂(le) 、武術、沙畫表演等和誦讀完美結合。學校希望通過吟誦經典,讓民族精神在學子的血脈中傳(chuan) 承,通過吟誦經典,讓華夏文化支撐學子的人格脊梁。每天30分鍾品讀、樂(le) 讀、悅讀,讓學生耳濡目染,深入洞悉,以文化滋養(yang) 心靈——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二二四團中學,教師帶領學生看好書(shu) 、讀好書(shu) ,引導學生探索傳(chuan) 統文化精髓。

  讀古詩文有用嗎?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迎來複興(xing) 的今天,仍然會(hui) 有人質疑。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外國語學校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劉春景指出,詩教不是為(wei) 了複古,不是死記硬背;作為(wei) 中華美學精神的一部分,詩教將審美創造和人格塑造相聯係,感發生命,提升人格。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詩,讓我們(men) 的心靈不死!”詩教將道德與(yu) 審美聯結,將文字與(yu) 現實聯結,將悠久的文化傳(chuan) 統與(yu) 勃興(xing) 的文化風尚聯結。讀詩,是和偉(wei) 大的心靈相互感應;學詩,真的能夠“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學習(xi) 詩詞,可以引導道德性,澆灌植根天性的道德觀念;激發創造性,釋放源自天性的創造潛能;培養(yang) 社會(hui) 性,融通蘊於(yu) 天性的社會(hui) 情感。

  “詩句賞讀社團以研讀詩歌為(wei) 主,學生通過閱讀領會(hu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詩書(shu) 禮樂(le) 的精髓,領會(hu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之美。《詩經》誦讀與(yu) 當下流行的音樂(le) 完美結合,使古老的詩歌煥發新顏。”北京師範大學海口附屬學校校長陸炳榮表示,以經典誦讀為(wei) 主導,開發美學鑒賞、傳(chuan) 統技藝、音樂(le) 美術等方麵的多元化課程,將在學生心中種下大量傳(chuan) 統文化種子,他們(men) 的實踐和分享也將影響和豐(feng) 富校園文化,使得一屆又一屆的畢業(ye) 生帶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走出校園。

  立足課堂,指向核心素養(yang) 的達成

  在素養(yang) 導向下,教學活動應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以學習(xi) 為(wei) 主線,錨定閱讀與(yu) 鑒賞、表達與(yu) 交流、探究與(yu) 梳理,在教學評一致性、情境性、實踐性的閉環中,指向核心素養(yang) 的達成。在教學中,如何整合資源、立足素養(yang) 、基於(yu) 任務進行授課呢?

  “李白詩歌有著重要的教學價(jia) 值。小學語文課本選了9首李白詩,而月亮又是李白詩中出現最多的意象。”深圳市寶安區寶民小學教師梁創榮由此設計了梳理語文課本中的李白詩歌、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月亮意象和製作“李白與(yu) 月亮”小詩集三個(ge) 學習(xi) 任務。

  首先,梁創榮和學生們(men) 一起梳理了課本中的李白詩歌,讓學生了解李白詩在課本中的選編情況。然後在誦讀這些詩歌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出李白詩歌中月亮意象的三種類型:寄托思念、象征理想、表達哲思。最後按照這三種類型,把課外收集到的李白寫(xie) 的與(yu) 月亮有關(guan) 的詩歌進行分類,編排成詩集。“這本詩集還配有誦讀腳本:創設了幾個(ge) 與(yu) 月亮相關(guan) 的典型場景,串聯了李白寫(xie) 的與(yu) 月亮相關(guan) 的典型詩歌,大體(ti) 勾勒出了李白的人生軌跡。學生誦讀這樣的腳本,能夠進一步感悟月亮意象的內(nei) 涵,感受李白形象的獨特魅力。”梁創榮介紹。

  根據蘇軾年譜和蘇軾作品,內(nei) 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東(dong) 明鎮奈林學區中心校金常勝老師讓學生們(men) 在蘇軾生平坐標上畫出他的人生曲線圖。

  在金常勝老師看來,“小學教材中6篇蘇軾的作品,雖然在授課時一一教過,但是把它們(men) 放在一起,學生仍然會(hui) 感到陌生。學生對蘇軾的生平了解也大多停留在零碎的認識,很難形成較為(wei) 全麵係統的認識。作品賞析方麵,教學過程中也隻關(guan) 注了單一語文要素,缺少深層次的品讀。”

  “在畫出這個(ge) 曲線的過程當中,學生才真正體(ti) 會(hui) 到蘇軾這段人生的跌宕起伏,認識到蘇軾是一個(ge) 怎樣的人。”金常勝說,學生們(men) 在展示自己對蘇軾的認識的同時,也培養(yang) 了自己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基於(yu) 統編教材內(nei) 容,拓展課外語文資源,組織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課程設計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並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對教材內(nei) 容進行選擇、組織與(yu) 重構。在課堂上將重組後的教材內(nei) 容傳(chuan) 遞給學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一體(ti) 化學校副校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指導專(zhuan) 委會(hui) 委員金豔如是評價(jia) 。教學設計不再孤立地緊盯單篇課文,而是以素養(yang) 目標為(wei) 統領,整體(ti) 開掘單元資源。確定單元學習(xi) 目標,明確期望學生學會(hui) 什麽(me) ,整體(ti) 設計學習(xi) 內(nei) 容與(yu) 學習(xi) 過程,思考要讓學生學什麽(me) ,如何學才能達成學習(xi) 目標。

  “在新課標指導下,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在形式和內(nei) 容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不隻是課程教學的資源,更成為(wei) 浸潤傳(chuan) 統文化、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轉換為(wei) 道德修養(yang) 和意誌品質的重要載體(ti) 。”貴州省貴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高中室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指導專(zhuan) 委會(hui) 委員訾慧表示。

  高中階段的古詩文教學,應該更為(wei) 關(guan) 注學生閱讀的流暢性和深刻性。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員吳欣歆認為(wei) ,可以設計係列寫(xie) 作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寫(xie) 作的語篇類型包括學習(xi) 性、思辨性、研究性等,幫助學生在閱讀和寫(xie) 作過程中理解古詩承載的文化觀念,認識古詩文的意境美與(yu) 哲理美。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9日 1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