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博士”授人以漁
【青春之我】
“魚博士”授人以漁
貴州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水產(chan) 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顯波
在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台江縣掛職時,農(nong) 戶朋友叫我“魚博士”,因為(wei) 我是“研究魚的”,讀書(shu) 時專(zhuan) 攻水產(chan) 養(yang) 殖。我希望學以致用,將更多關(guan) 於(yu) 冷水魚的科學知識盡可能普及給他們(men) 。幾年的基層經曆讓我漸漸發現,比起“魚博士”,農(nong) 戶們(men) 更需要一位授人以漁的“漁博士”。
讓廣大農(nong) 民受益的科普,不是幹巴巴的、空洞的概念,而是好操作、能致富的實際辦法。
台江縣地處苗嶺腹地,土地零碎,人均耕地不足1畝(mu) 。為(wei) 利用耕地資源,當地素有稻田養(yang) 魚的習(xi) 慣。每年穀雨前後,村民們(men) 紛紛插秧放魚,稻和魚從(cong) 此一起生長,自成一景。遺憾的是,這種傳(chuan) 統模式產(chan) 量產(chan) 值低,大家隻能自產(chan) 自銷,無法依靠它增加收入。同時,當地農(nong) 戶習(xi) 慣了人放天養(yang) ,科學意識還沒真正培養(yang) 起來。
稻田,急需科技的活水注入。可是,當我試圖為(wei) 大家普及稻魚共生農(nong) 業(ye) 技術時,發現處處是難點。延續了上千年的養(yang) 殖習(xi) 慣,一下子被否定,農(nong) 戶們(men) 能接受嗎?稻魚養(yang) 殖涉及那麽(me) 多方法,哪個(ge) 對當地適用?光講方法,沒有實地推廣的先例來佐證,大家能信嗎……
我想,做科普一定不是“我說你聽”的簡單灌輸。我得為(wei) 自己說的話負責任,要考慮所教的知識技術能否落地、是否有效,而且要因地製宜、因人而異地普及。不然,就是在消耗農(nong) 民對科技工作者的信任。
我和省農(nong) 科院水產(chan) 專(zhuan) 家組成調研組,對台江的自然條件、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及市場需求進行了深入調研。立足農(nong) 民的經濟能力和養(yang) 殖習(xi) 慣,我研發了基於(yu) 帆布池的設施漁業(ye) 養(yang) 殖模式,即利用稻田10%以內(nei) 的麵積,用便宜的帆布搭建立體(ti) 魚溝,配套進排水和增氧設施,進行高密度養(yang) 魚。魚溝立於(yu) 稻田之上,不破壞耕作層;養(yang) 殖尾水排入稻田,由水稻進行生態淨化;水稻生長吸收尾水中營養(yang) 成分,減少化肥和農(nong) 藥的使用。水稻種植部分繼續開展傳(chuan) 統稻田養(yang) 魚模式,實現“一田兩(liang) 魚”。
這套模式成本低、產(chan) 出高,還不需要對土地大改大建。農(nong) 戶聽了,不再下意識地說“我幹不了”,而是萌生了想試一試的興(xing) 趣。
老屯鄉(xiang) 的薑大爺找到了我,希望我幫助他改造魚池。我欣然答應,因為(wei) 我講多少遍,也不及有人親(qin) 身實踐一遍的展示效果好。我用1年的時間,手把手指導薑大爺在10畝(mu) 田上建起帆布立體(ti) 魚池。改造不到半年,產(chan) 量就增加了5倍。
其間,我還將許多科學養(yang) 殖理念傳(chuan) 遞給了薑大爺。比如他過去一直用草料喂魚,以為(wei) 魚吃純天然的草料就會(hui) 長得好。殊不知,草料在池塘裏發酵變質,汙染了水體(ti) ,反而可能造成魚苗死亡。我為(wei) 他講解水質對魚類生長的重要性,指導他更換飼料。水體(ti) 更清澈了、魚苗存活得更多了,薑大爺想事做事都變得越來越有底氣。
薑大爺家的變化,村裏人看在眼裏。大家口口相傳(chuan) ,把我一個(ge) 人的科普,變成了“人人科普”。
隨著經驗一點點積累,我深深體(ti) 會(hui) 到,麵向農(nong) 民講日常科普,“魚博士”學術性的研究成果往往派不上用場。用“老鄉(xiang) 的話”“身邊的事”實現的授人以漁,讓我將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光明日報記者李丹陽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9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