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專業“立”與“撤”背後的考量
【聚焦職業(ye) 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 光明日報通訊員 聶一丹
近日,常州一所職業(ye) 學院電子競技運動與(yu) 管理專(zhuan) 業(ye) 暫停招生的新聞引發熱議。從(cong) 2018年開設,到2023年暫停招生,該專(zhuan) 業(ye) 在這所高職隻存在了5年。有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有17所高職院校開設電競專(zhuan) 業(ye) ,2018年開設這一專(zhuan) 業(ye) 的高職院校增加到47所。用“火爆”形容彼時的電競專(zhuan) 業(ye) 一點不為(wei) 過。
短短5年,電競專(zhuan) 業(ye) 在一所職業(ye) 院校的“立”與(yu) “撤”,成為(wei) 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問題的一個(ge) 縮影。事實上,優(you) 化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始終是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中辦、國辦印發的《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完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機製,促進專(zhuan) 業(ye) 布局與(yu) 當地產(chan) 業(ye) 結構緊密對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台的《職業(ye) 教育產(chan) 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也明確,完善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並提出,鼓勵學校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zhuan) 業(ye) ,形成緊密對接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專(zhuan) 業(ye) 體(ti) 係。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存在哪些問題?建強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還需從(cong) 哪些方麵發力?
1.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布局不夠匹配
“目前,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崗位需求匹配度不夠,存在既過於(yu) 分散又冗雜的現象。”常州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徐建俊指出,“一是同一區域不同學校的專(zhuan) 業(ye) 開設存在紮堆、重疊的情況,專(zhuan) 業(ye) 群組群邏輯不清晰,沒有形成差異化;二是同一學校不同專(zhuan) 業(ye) 之間存在重疊和交叉,重複投資建設,造成教學資源浪費。”
這一問題也被廣東(dong) 省職業(ye) 教育研究院院長陳桂林提及。他向記者介紹,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專(zhuan) 業(ye) 大類的快速增加和專(zhuan) 業(ye) 數量的衝(chong) 動擴張。“在師資、實訓等教學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部分高職院校不考慮地方經濟發展實際需要和生源情況,盲目爭(zheng) 辦一些所謂‘熱門’專(zhuan) 業(ye) ,甚至不經過論證就招生,走的是一種外延式、高投入、低效益的快速擴張之路。”
專(zhuan) 業(ye) 冗雜、缺乏特色,進一步反映出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結構與(yu) 產(chan) 業(ye) 布局不匹配的深層問題。湖南師範大學職業(ye) 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指出,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群對接的產(chan) 業(ye) 鏈環節不完整、對接的價(jia) 值鏈層次低。“這不僅(jin) 影響畢業(ye) 生就業(ye) 和職業(ye) 發展,更難以適應區域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等要求。”
“許多職校在開設一些專(zhuan) 業(ye) 時‘一哄而上’,但由於(yu) 缺乏科學論證,有些專(zhuan) 業(ye) 易受外部環境變化影響,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徐建俊分析說,職業(ye) 教育是以就業(ye) 為(wei) 導向的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應當緊貼地方行業(ye) 企業(ye) 需求,學校專(zhuan) 業(ye) 群應與(yu) 區域重點產(chan) 業(ye) 群、產(chan) 業(ye) 鏈對接。然而,一些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沒有充分考慮社會(hui) 和行業(ye) 需求,缺失對學生實際崗位能力的培養(yang) 。
此外,缺乏升級與(yu) 數字化轉型也是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唐智彬指出,產(chan) 業(ye) 數字化趨勢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職業(ye) 崗位新技術,對相關(guan) 工人的要求逐漸由“技術+勞力”型變為(wei) “技術+腦力”型,職業(ye) 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應適時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規格,培養(yang) 複合型人才。但目前,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升級與(yu) 數字化改造遠滯後於(yu)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帶來的新需求。
《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目錄(2021年)》明確,推進數字化升級改造,構建未來技術技能。“職業(ye) 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ti) 係越來越健全,高職院校要積極落實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動態更新要求,推動專(zhuan) 業(ye) 升級和數字化轉型。”徐建俊說。
2.專(zhuan) 業(ye) 統籌管理評估機製尚不完善
專(zhuan) 業(ye) 設置“一哄而上”,就難免出現“一哄而下”的現象。當前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我國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存在的諸多問題,根源何在?
“有些高職院校在設置專(zhuan) 業(ye) 時,往往隻看到了當前的熱門行業(ye) 或市場需求,而沒有對市場發展趨勢和行業(ye) 長遠規劃進行深入研究。”徐建俊說,“因此,學校在設置專(zhuan) 業(ye) 時會(hui) 缺乏前瞻性與(yu) 針對性,對所設熱門專(zhuan) 業(ye) 的培養(yang) 目標、培養(yang) 過程等沒有清晰認知,也無法有效製定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yang) 方案。”
徐建俊補充道,有些高職院校在迎合市場需求跟風開設新專(zhuan) 業(ye) 時,忽略了自身實際情況。當新設專(zhuan) 業(ye) 學生數量一旦增多,學校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實訓場所與(yu) 設備、優(you) 秀師資等教學資源,難以提供與(yu) 行業(ye) 需求緊密相關(guan) 的課程和實踐崗位,導致教學質量不如人意,進而影響學校聲譽與(yu) 吸引力。
唐智彬認為(wei) ,部分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技術和需求變化較快,而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的響應速度則相對較慢,無法在專(zhuan) 業(ye) 設置上即時體(ti) 現發展變化、跟上發展需求,新技術、新工藝的相關(guan) 知識也無法即時融入教育教學中。
“搭建權威、完善的區域產(chan) 業(ye) 發展和人才供需信息共享機製,是高職院校必須解決(jue) 的一大難題。”唐智彬表示,由於(yu) 信息共享機製不完善,學校很難獲知產(chan) 業(ye) 、企業(ye) 人才需求的數量、結構以及具體(ti) 特征,這也導致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不夠匹配。同時,部分專(zhuan) 業(ye) 的信息化、數字化升級需要較長時間的設計、論證和實施,成本相對較高,師資配備、課程設計與(yu) 教學實施難以適應產(chan) 業(ye) 高端化、複合化發展趨勢。
此外,陳桂林還發現,高職院校開設新專(zhuan) 業(ye) 相對容易,而調整和撤並某些招生不景氣的專(zhuan) 業(ye) ,則往往較為(wei) 困難。“專(zhuan) 業(ye) 設置缺乏有效的科學論證,沒有形成中職、高職、本科層次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和課程體(ti) 係的有效性、進階性、銜接性、連貫性。同時,專(zhuan) 業(ye) 設置的管理評估機製仍不完善。區域性的專(zhuan) 業(ye) 統籌管理評估體(ti) 製缺失、調控力度不夠,加之專(zhuan) 業(ye) 盲從(cong) 情況嚴(yan) 重,必然導致專(zhuan) 業(ye) 布局結構不合理,無法適應經濟發展和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對人才規模、結構和質量的需要。”
3.前後端齊發力 做好專(zhuan) 業(ye) 設置和結構調整
那麽(me) ,高職院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又該從(cong) 何入手?
“首先要加強市場調研和科學論證。”徐建俊指出,在設置專(zhuan) 業(ye) 時,高職院校應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ye) 趨勢,基於(yu) 學校辦學定位,製定科學合理的專(zhuan) 業(ye) 設置方案,確保學校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市場需求充分匹配。
“專(zhuan) 業(ye) 設置既要適應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要,又要著眼於(yu) 院校長遠發展,采取長線專(zhuan) 業(ye) 與(yu) 短線專(zhuan) 業(ye) 結合、寬口徑專(zhuan) 業(ye) 與(yu) 窄口徑專(zhuan) 業(ye) 並存、主幹專(zhuan) 業(ye) 與(yu) 輻射專(zhuan) 業(ye) 貫通、學曆專(zhuan) 業(ye) 與(yu) 職業(ye) 培訓互補等策略,確立科學的專(zhuan) 業(ye) 建設規劃,確保專(zhuan) 業(ye) 設置和專(zhuan) 業(ye) 結構調整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有序性。”陳桂林說。
唐智彬表示,信息暢通是一項關(guan) 鍵要素。“政府部門要切實完善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人才需求供給信息共享機製,打通各部門職能壁壘,讓高職院校及時、準確了解產(chan) 業(ye) 和企業(ye) 的技能人才需求,包括數量、結構、規格等,並第一時間體(ti) 現在專(zhuan) 業(ye) 設置、人才培養(yang) 方案以及教育教學過程之中。”
“還可設立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專(zhuan) 業(ye) 設置信息發布平台,引導區域及學校有前瞻性地設置專(zhuan) 業(ye) 。”陳桂林補充,還應健全政府幹預機製,建立專(zhuan) 業(ye) 布局結構調控預警。專(zhuan) 業(ye) 布局結構調整需堅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原則,根據當地經濟和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以及企業(ye) 用人需要,建立國家、省、市、校四級專(zhuan) 業(ye) 設置的預警機製。
“高職院校可以適度提前布局,充分論證專(zhuan) 業(ye) 設置‘適度超前’的現實可能。”唐智彬建議,充分發揮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等新型產(chan) 教融合實體(ti) 機構的重要功能,進一步增強產(chan) 業(ye) 與(yu) 職業(ye) 教育之間的聯係,在提升高職院校服務能力的同時,促進產(chan) 業(ye) 反哺職教發展。
除了優(you) 化布局的“前端發力”,教育資源投入等“後方保障”也必不可少。徐建俊表示,高職院校應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加強實踐基地建設,為(wei) 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hui) 。同時,還要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可以通過引進優(you) 秀教師、加強教師培訓、鼓勵教師參與(yu) 行業(ye) 實踐等方式,提升教師專(zhuan) 業(ye) 水平和行業(ye) 經驗。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9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