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疆哈密的“繡郎”

發布時間:2024-01-09 10:3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維吾爾族刺繡非遺傳(chuan) 承人卡德爾·熱合曼:

  新疆哈密的“繡郎”

  古代絲(si) 綢之路必經之地新疆哈密,流傳(chuan) 著古老的維吾爾族刺繡工藝。擅長刺繡的維吾爾族婦女,用銀針和彩線把自然界中的花卉草木、流水山巒繡製成一幅幅豔麗(li) 華美的圖案,並巧妙地把它們(men) 裝點在花帽、衣領、袖口周邊,或是枕頭、被褥的醒目處,以展示她們(men) 穿花納錦的心靈手巧和豐(feng) 富的藝術想象。

  今年50歲的哈密市陶家宮鎮喬(qiao) 麥莊孜村村民卡德爾·熱合曼,就在有這樣傳(chuan) 統的家庭長大。從(cong) 小受到母親(qin) 和姐姐的熏陶,卡德爾展現出了非凡的刺繡才華。第一次由他獨立剪紙、設計的圖案被母親(qin) 繡製成繡品被人買(mai) 走,那年他才6歲。

  在當地傳(chuan) 統觀念裏,刺繡都是女人幹的活兒(er) 。作為(wei) 村裏唯一的“繡郎”,整天拿著繡花針的卡德爾沒少遭到鄉(xiang) 鄰們(men) 的非議和嘲笑。然而對刺繡的熱愛讓他從(cong) 未後悔,卡德爾常常關(guan) 起家門自己偷偷繡。

  2008年,由哈密地區申報的維吾爾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這給了卡德爾極大的鼓舞。第二年,在哈密市文化館舉(ju) 辦的一次民間藝術展上,卡德爾展出的10幅刺繡作品贏得了當地專(zhuan) 家的肯定。當專(zhuan) 家得知這是一位“繡郎”的作品時,感到十分驚訝。“從(cong) 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了,村民們(men) 也逐漸接受了我。”漸漸的,找卡德爾設計圖案、買(mai) 繡品的人也越來越多。

  國家高度重視新疆各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傳(chuan) 承與(yu) 保護。2015年,原文化部、教育部組織開展“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群研修研習(xi) 培訓計劃”,並在哈密設立全國首個(ge) 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作為(wei) 受益者,卡德爾是廣州大學第一期新疆哈密刺繡培訓學員之一。“我的眼前仿佛打開了一扇門,中國四大名繡精美絕倫(lun) 的技法,令我深感震撼,也給我帶來了無窮的靈感。”回到家鄉(xiang) 後,卡德爾將學到的技藝與(yu) 家鄉(xiang) 的傳(chuan) 統刺繡相結合,設計出更多新穎的刺繡作品。

  如今的“繡郎”卡德爾,不僅(jin) 大大方方拿起繡花針,還在哈密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的支持下,開辦了刺繡、剪紙培訓班,為(wei) 哈密城鄉(xiang) 培訓繡娘3000多人。他帶領30多位技藝熟練的繡娘組成專(zhuan) 業(ye) 團隊,每年能完成訂單千餘(yu) 件,幫助繡娘脫貧致富。從(cong) 田間地頭的農(nong) 民到刺繡傳(chuan) 承人,卡德爾用靈巧的雙手,為(wei) 自己創造了美好生活,也帶領身邊的村民一起過上了好日子。

  一梗多花是維吾爾族刺繡中的一種標誌性圖案——在同一根花梗上,可以同時開出牡丹花、佛手花、荷花、梅花等各種各樣的花。“隻要堅持努力,沒有永遠不開的花。”在卡德爾看來,無論是非遺傳(chuan) 承人還是普通的刺繡人,都是哈密維吾爾族刺繡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ge) 人的力量是微弱的,隻有通過每一位繡娘的努力,才能讓維吾爾族刺繡發揚光大。”

  指著那幅刺繡作品,卡德爾笑著告訴記者:“現在,我和繡娘的花都開了!”(孫懿)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