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網約車抽成近五成,保障司機權益才能長久發展

發布時間:2024-01-17 10:08: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熊誌

  單程共計11.77公裏,用時35分鍾,共支付車費40.2元,司機實收金額僅(jin) 23元。近日,記者調查網約車行業(ye) 抽傭(yong) 現象發現,不少網約車訂單收取總費用遠超訂單金額的30%,有的甚至被抽取近一半。

  網約車行業(ye) 的抽成問題,一直是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熱點。前些年,一些平台因為(wei) 抽成太高且計算規則不透明,導致廣大司機群體(ti) 怨聲載道,影響了行業(ye) 的良性發展。為(wei) 此交通運輸部門多次出手,推動抽成比例下調,最終形成了18%至30%的抽成上限。

  然而從(cong) 調查來看,30%的抽成紅線正在被打破。究其原因,一些網約車聚合平台出現,成為(wei) 網約車派單的“中間商”。它們(men) 自身流量大,比如有的平台就是導航軟件,在接到訂單之後,將訂單“轉賣”給一些小平台,以此賺取差價(jia) 。在聚合平台上,司機接單和乘客打車可能不是來自同一平台,而且訂單經過了轉賣。同樣一筆訂單,因為(wei) 多了一個(ge) “中間商”抽成,司機拿到手的錢自然就更少了。

  如今,網約車行業(ye) 的發展已經較為(wei) 成熟,聚合平台的加入其實不是壞事。對司機而言,它提供了更多的派單渠道;對乘客來說,這也增加了一個(ge) 打車的平台選項。

  然而從(cong) 目前來看,聚合平台的攪局讓行業(ye) 越來越“卷”。這種內(nei) 卷,並沒有變成行業(ye) 服務質量的提升,而是造成了成本的轉移——在價(jia) 格戰的基本邏輯下,不敢向乘客漲價(jia) 的平台,隻好將“轉賣費”的成本轉移給司機,最終抽成紅線被步步突破,司機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如果司機覺得抽成比例太高,那麽(me) 不用聚合平台接單,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可問題在於(yu) ,現在,很多地方的網約車行業(ye) 已經出現運力飽和的狀態,相較於(yu) 強勢的平台,司機其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yu) 地,缺少對等博弈的主動權。

  在聚合平台的派單模式下,網約車訂單被層層“轉賣”,它的問題不僅(jin) 在於(yu) ,抽成被層層“中間商”雁過拔毛,更在於(yu) 抽成比例是高度不透明的。

  據公開報道,在接單軟件中,乘客實際支付的金額和平台顯示支付金額並不一致,司機在平台上看到的乘客支付金額,是已經經過了一次抽成的結果。對此,很多司機被蒙在鼓裏,在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下,他們(men) 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訂單,還有額外的一次抽成。

  此前,交通運輸部門多次出手,推動網約車自營平台整改。如今,自營平台已經整改,但聚合平台的出現,又讓抽成比例過高、計價(jia) 規則不透明的老問題死灰複燃。這樣的惡性競爭(zheng) 局麵,不利於(yu) 行業(ye) 健康可持續發展。

  長此以往,最終受傷(shang) 的不僅(jin) 僅(jin) 是廣大司機,還有乘客——在更高的抽成比例下,司機要不斷熬時長,才能夠確保收入不下降,這樣如何保障身心健康?如何保障運營安全?在訂單被層層“轉賣”之後,一旦出現任何事故,如何避免平台之間不會(hui) 相互推諉?乘客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不是聚合的模式錯了,而是一味壓榨司機的邏輯存在問題。說到底,網約車行業(ye) 的發展,不該滑向零和博弈的局麵。隻有確保司機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收入構成合理、透明,抽成比例合適,他們(men) 才有更強大的動力投身運輸服務中,整個(ge) 行業(ye) 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熊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