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美的種子破土而出、向陽生長

發布時間:2024-01-17 10: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多地中小學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全過程各環節——

  美的種子破土而出、向陽生長

  編者按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feng) 富想象力和培養(yang) 創新意識的教育。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全麵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包括實施美育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教師美育素養(yang) 提升行動、藝術實踐活動普及行動等。通過持續努力,推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ti) 係。

  讓我們(men) 走進六地中小學美育課堂,共同感受美的魅力。

  【一線講述】

  一筆一畫 用心書(shu) 寫(xie) 美

  講述人:浙江省杭州市臨(lin) 平區臨(lin) 平第一小學校長 龔國建

   臨(lin) 平第一小學創辦於(yu) 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作為(wei) “全國書(shu) 法教育實驗學校”“浙江省書(shu) 法教育實驗基地”“浙江省首批書(shu) 畫藝術特色學校”,學校始終堅持“為(wei) 每一個(ge) 孩子創造美好的未來,讓每一個(ge) 孩子留下幸福的童年回憶”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書(shu) 畫的育人作用,創建以美育人的築夢空間。

   在我們(men) 學校,每一麵牆都會(hui) “說話”,牆上的每一幅作品背後都有故事。校園設有“曲水流觴”“楷書(shu) 碑廊”“水墨書(shu) 香”等書(shu) 畫環境,每學期都組織學生進行牆麵作品更換。學校還建有小浪花藝術館,展示往屆學生留下的眾(zhong) 多書(shu) 畫、雕塑作品,為(wei) 孩子們(men) 的童年留下五彩斑斕的紀念。

   在一次書(shu) 法教學中,教師梁錦波以“善”字為(wei) 切入點,引導學生共同呈現“百善圖”。師生還就“百善孝為(wei) 先”進行探討交流,讓傳(chuan) 統美德通過書(shu) 寫(xie) 的形式在孩子們(men) 心中紮根。

   少年兒(er) 童美育的場所不應局限於(yu) 學校,更應延伸到家庭和社會(hui) 。孩子們(men) 將書(shu) 法作品帶回家,也把翰墨文化帶到父母身邊,他們(men) 和長輩聊書(shu) 法、話文化、同書(shu) 寫(xie) ,這種美育的互動讓孩子們(men) 收獲了更多美好。

   學校每年都舉(ju) 行麵向社會(hui) 的項目化主題展、現場書(shu) 法賽等大型活動。雄強古樸的篆書(shu) 、方圓渾厚的隸書(shu) 、穩健疏朗的楷書(shu) 、古意盎然的行草……一筆一畫間,千古名篇在孩子們(men) 筆下“流淌”,其中的智慧不斷滋養(yang) 孩子們(men) 乘風破浪、勇毅向前。

  田野采風,體(ti) 驗美的樂(le) 趣

  講述人: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中心小學教師 朱琍琍

   初識農(nong) 民畫,孩子們(men) 很興(xing) 奮。采挖野菜、河塘嬉戲、田間拾穗,這些五彩斑斕的畫麵,讓農(nong) 村娃娃找到了熟悉的感覺。孩子們(men) 一改平時作畫的畏難情緒,學習(xi) 勁頭十足。這也讓我找到了更加貼近農(nong) 村孩子的美育內(nei) 容。

   很快,我在學校成立了農(nong) 民畫社團,孩子們(men) 爭(zheng) 相報名。每周三和周五下午,成為(wei) 大家最喜歡的“藝術時光”。為(wei) 了進一步學習(xi) ,我和美術組的老師來到南京市六合區冶山街道著名的農(nong) 民畫之鄉(xiang) ,拜訪農(nong) 民畫家丁廣華。丁老師一語點醒了我,他說:“畫好農(nong) 民畫,你得先了解農(nong) 村生活呀。”

   於(yu) 是,我帶著孩子們(men) 去田野采風。在“遊水鄉(xiang) ”中,孩子們(men) 捕捉桃紅柳綠的自然之美;在“訪民間”中,孩子們(men) 體(ti) 會(hui) 新農(nong) 村建設的發展之美;在“憶流年”中,孩子們(men) 體(ti) 驗四時耕作的勤勞之美;在“頌家風”中,孩子們(men) 領悟忠孝仁義(yi) 的傳(chuan) 承之美。可以說,農(nong) 民畫為(wei) 農(nong) 村孩子打開了一扇認知的大門,也讓他們(men) 對家鄉(xiang) 多了一份眷念和熱愛,對傳(chuan) 統文化多了一份理解和認同。現在,孩子們(men) 成了農(nong) 民畫的“小粉絲(si) ”“代言人”,為(wei) 宣傳(chuan) 家鄉(xiang) 不遺餘(yu) 力。

   我相信,“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在美育的百花園裏,每一朵小花都將綻放最美的姿態。

  非遺美育,愛上傳(chuan) 統文化

  講述人:湖北省武漢市育才怡康小學校長 吳亞(ya) 玲

   2008年,我成為(wei) 育才怡康小學的校長。我發現,中小學教育中對荊楚文化的傳(chuan) 承存在很多不足。就拿江漢平原皮影戲來說,如此兼具趣味性與(yu) 觀賞性的藝術形式被人們(men) 逐漸遺忘,學生們(men) 對漢劇、武漢杖頭木偶更是知之甚少。“要讓非遺文化活起來,走進校園、走進孩子們(men) 的世界”,成為(wei) 我和同事們(men) 努力的方向。

   於(yu) 是,我前往湖北潛江,幾次登門拜訪,請來了非遺傳(chuan) 承人,在校園裏上演了一場場江漢平原皮影大戲;還把老師送去非遺基地,從(cong) 大師教老師,到老師學成歸來教學生,年複一年地播撒了成千上萬(wan) 顆火種。

   如今,校園裏與(yu) 皮影戲、漢劇、木偶戲三大非遺項目相關(guan) 的學生社團很受歡迎,活動內(nei) 容也豐(feng) 富多樣,僅(jin) 皮影戲一項,就包括皮影製作、配音、編劇、表演等。在皮影人物的一顰一笑間,孩子們(men) 的藝術興(xing) 趣得到激發,審美能力得到提升。

   學校還以信息技術賦能非遺課程,用智能化手段開展美育浸潤行動。學校建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雲(yun) 端數字資源庫和互動體(ti) 驗場館,讓孩子們(men) 更好地探索美、感受美、享受美。

  用好“活教材”,美育之花灼灼開

  講述人:湖南省長沙市雅禮實驗田漢學校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校長 馬明

   我們(men) 學校坐落於(yu) 長沙縣果園鎮,這裏是我國近代戲劇的奠基人、國歌詞作者田漢出生的地方。這些年,我們(men) 充分挖掘田漢故裏、潯龍河畔的鄉(xiang) 土資源,開發美育課程,用好美育“活教材”。

   每個(ge) 學年,新生的開學第一課活動都會(hui) 在田漢文化園開展。在這裏,孩子們(men) 可以聽到具有震撼力的國歌演奏,觀賞田漢最經典的戲劇作品,沉浸式體(ti) 驗中國近現代戲劇的無窮魅力。

   一開始,我們(men) 沒有戲劇教師,就把當地專(zhuan) 業(ye) 的戲劇大師請進學校。例如,我們(men) 聘請張帆兼任戲劇教師。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劇本分析、角色塑造、台詞表達。“以前隻有在過節時才能看到家鄉(xiang) 人唱湘劇、聽花鼓戲。”八年級學生談思宇每當看到湘劇,都會(hui) 被深深吸引,“接觸戲劇後,讓我更加了解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心底感到驕傲和自豪。”

   學校還和長沙縣戲劇曲藝家協會(hui) 成為(wei) 結對共建單位,定期開展戲劇教學活動;和湖南省兒(er) 童藝術劇院、湖南省少年兒(er) 童圖書(shu) 館、長沙縣田漢文化園創新性開展“館團融合”“景團合一”的合作模式,聯合打造文旅小劇場,共同推出一係列精品文旅演藝和研學課程,將美育深植於(yu) 地方特色文化的沃土之中,也融入每個(ge) 孩子的心靈中。

   此外,學校地處潯龍河畔,兩(liang) 岸綠樹成蔭,四季花香四溢——這裏是開展美育的天然課堂。學生們(men) 可以近距離觀察花草樹木,充分感受田園風光,在這個(ge) 天然的課堂裏,完成從(cong) 欣賞美、感受美到傳(chuan) 播美、創造美的升華。

   現如今,越來越多鄉(xiang) 村學校把美育課程開到田間地頭,把課堂安放在富饒大地,讓學生們(men) 在感悟自然、體(ti) 悟文化中成長。

  開掘“源頭活水”,經典誦讀潤心田

  講述人:寧夏銀川市湖畔中學校長 李紅華

  “東(dong) 臨(lin) 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每天上午大課間體(ti) 育鍛煉後,孩子們(men) 在操場整齊列隊、大聲喊誦,美的種子在這琅琅讀書(shu) 聲中孕育、發芽。

  喊誦是我校美育教學的特色項目。我們(men) 把中華古典詩詞、紅色曆史故事等製作成喊誦手冊(ce) 。課間活動中、放學回家路上,學生們(men) 你一首、他一段,在誦讀經典中,感受語言美、人文美。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就是滋養(yang) 美育的“源頭活水”。學校開設社團活動之初,我們(men) 就嚐試增加“花兒(er) ”、秦腔等傳(chuan) 統民歌和戲曲課程。一開始,老師心裏也沒底,事實卻帶給我們(men) 很大驚喜。社團老師告訴我,第一次教學生唱傳(chuan) 統民歌,孩子們(men) 毫不扭捏地開嗓,還有板有眼地吊起了嗓子,滿臉的自信。

  記得一次校園喊誦,正趕上誦讀毛主席的詩詞,孩子們(men) 的聲音鏗鏘有力,例行檢查的老師也不自覺地跟著誦讀。當時,一個(ge) 念頭在我腦海中閃現:這首詩就是毛主席在紅軍(jun) 長征翻越六盤山時創作的,為(wei) 什麽(me) 不帶著學生實地感受詩詞的魅力呢?

  於(yu) 是,2023年秋季學期,我們(men) 從(cong) 銀川出發一路向南到達六盤山下。登頂的過程中,有人提議,“崇山峻嶺,鬆濤陣陣,不如對首詩”“藍天白雲(yun) ,紅旗漫卷,回去作幅畫吧”。返校後,有人執筆寫(xie) 感悟,有人創作山水畫,還有人發動社團夥(huo) 伴創排話劇,把長征的故事搬到舞台上。

  以美引善、以美導真、以美怡情,離不開美育教師無形的引導和影響。為(wei) 提高教師的美育素養(yang) ,學校專(zhuan) 門開設“第二課堂”,鼓勵教師根據興(xing) 趣愛好,選修合唱、書(shu) 法等,並開展階段性才藝測評。在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浸潤下,教師綜合素養(yang) 不斷提升,帶動整個(ge) 校園形成充滿活力的育人氛圍。

  下一步,我們(men) 還會(hui) 對接藝術場館,豐(feng) 富美育內(nei) 容,鼓勵學生在藝術體(ti) 驗中探究美好、增強自信。

  傳(chuan) 承正聲雅音,讓音樂(le) 與(yu) 時代同頻共振

  講述人:重慶南開中學高級教師、南開國樂(le) 團指揮 錢靜

   “紅岩上紅梅開,千裏冰霜腳下踩……”重慶南開中學校友閻肅創作的這首《紅梅讚》,可謂家喻戶曉,它的旋律陪伴著我成長。2021年,在學校支持下,我們(men) 南開國樂(le) 團約請重慶青年作曲家段婧根據歌曲《紅梅讚》,創編了琵琶竹笛雙協奏曲《憶紅梅》。樂(le) 團隨即展開排練。

   這一段的拉弓很長,需要注意手腕的絕對穩定;彈撥聲部這段快板很難,需要加強……在排練過程中,兩(liang) 位主奏者始終不在狀態。為(wei) 此,我們(men) 專(zhuan) 門組織了一場《紅岩》主題講解會(hui) ,同學們(men) 把知曉的紅岩故事分享出來,共同體(ti) 會(hui) 革命誌士堅定的信仰。在一次次排練中,大家變得更加成熟,合作互助也不斷強化。最終,一首《憶紅梅》摘得重慶市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

   南開國樂(le) 團成立於(yu) 1999年,前身是1942年重慶南開中學建校後成立的“正聲國樂(le) 社”,是重慶市第一支中學生民族管弦樂(le) 團。多年來,學校植根於(yu) 民族文化的美育傳(chuan) 統,將校歌中的“以鑄以陶,文質彬彬”作為(wei) 美育理念的基礎,開展選曲、鑒賞、演奏、創作、體(ti) 驗等樂(le) 教實踐,讓學生走進民族音樂(le) 旋律之中,感受音樂(le) 的力量。每周一和周五下午,在學校津南村1號,一個(ge) 古雅的獨立四合院裏,同學們(men) 都會(hui) 認真地排練。我們(men) 陸續邀請藝術家走進南開,讓師生近距離地欣賞不同的藝術。

   看著孩子們(men) 不斷從(cong) 樂(le) 團出發,邁上一個(ge) 個(ge) 不同的人生舞台,我感到特別欣慰。讓青春的音符在追求美的征途上匯聚成時代強音,我們(men) 一直在路上。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蘇雁、王建宏、張銳、龍軍(jun) 、禹愛華、張文攀、閆磊、張國聖、李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欣然、李傑)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7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