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考研報名人數連漲8年後下降36萬 卷學曆不香了?

發布時間:2024-01-17 10:06:00來源: 半月談

  考研人數減少,怎麽(me) 看?

  近年來考研人數連年上漲,“考研熱”備受關(guan) 注。在連漲8年後,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wei) 438萬(wan) ,比2023年下降36萬(wan) 人,降幅約7.6%,社會(hui) 各界對此議論紛紛。考研報名人數下降預示著“考研熱”開始降溫了嗎?那些不考研的學生都在做什麽(me) ?

  他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考研?

  “我到底要不要考研?”半月談記者采訪時,不少大學生正陷入“考研”和“就業(ye) ”的兩(liang) 難抉擇。

  不少學生說,在入學之初便有了讀研打算,但看到一些“過來人”研究生畢業(ye) 後依舊麵臨(lin) 找工作難,心裏就開始打起了退堂鼓。“為(wei) 了保險起見,我一邊投簡曆,一邊複習(xi) 考研。”山東(dong) 大學文學院一名學生說,“當然,能找到工作就不讀研了。”

  對於(yu) 另外一些學生來說,選擇不考研則是因為(wei) 擔心考不上。一位東(dong) 部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的大三學生說:“前兩(liang) 年接二連三的網課,我感覺學的知識不牢固,即便考了可能也考不上。”

  還有一部分學生正奔波在考公務員的路上。“現在一心考公的學生越來越多。”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專(zhuan) 職輔導員王豔紅介紹,除了本科畢業(ye) 生,研究生畢業(ye) 生中,考公的占比甚至更高,他們(men) 許多人參加了從(cong) 國考到省考再到事業(ye) 單位考試。

  還有一些學生則選擇先就業(ye) 再讀研。“我沒想過畢業(ye) 就考研,而是先找工作。畢竟以後還能在職讀研,這樣可以更加從(cong) 容,何樂(le) 而不為(wei) ?”蘭(lan) 州大學土木工程與(yu) 力學學院大四學生小王告訴半月談記者,身邊“先就業(ye) ,有機會(hui) 再考研”的同學不在少數,“工作後,還可以繼續上MPA、MBA等,周末上課,有雙證,工作和學曆提升兩(liang) 不誤”。

  半月談記者在某二手平台搜索發現,有不少用戶正低價(jia) 轉賣考研複習(xi) 材料,有的人複習(xi) 書(shu) 籍甚至未拆封,有的人在轉賣介紹上寫(xie) 著“找到工作了,低價(jia) 出考研資料”。在這些售賣複習(xi) 資料的頁麵下,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接好運”“求工作”。

  卷學曆,不香了?

  伴隨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學畢業(ye) 生數量連續創下新高,於(yu) 是一部分人開始“卷學曆”,一紙研究生文憑,承載著遠超實際的職業(ye) 期待。尤其近幾年,不少學生“隨大流”加入考研隊伍,考研失利後選擇“二戰”“三戰”的考生也不少。

  然而如今,情況正在發生改變。重慶一所高校新聞學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小何告訴半月談記者,大學畢業(ye) 時,身邊不少同學都沒有考上研,無奈之下隻能參加工作。作為(wei) 考上研的“佼佼者”,研究生將畢業(ye) 的他投了30多份簡曆,卻沒有一家單位回複。2023年12月初,小何報了一家公務員考試輔導班,全身心準備公務員考試。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說,從(cong) 未來的一段時間來看,考研人數將會(hui) 是一個(ge) 波動的狀態。多種因素都可能影響到考研人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大家對就業(ye) 的預期。考研的優(you) 勢到底有多大?它的效價(jia) 有多高?這都是影響到未來大學生是否選擇繼續讀研的因素。

  近幾年,一些大學學生宿舍資源緊張,對部分研究生不安排住宿,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讀研成本,也讓部分打算讀研的學生對未來的讀研花費感到擔憂。“如果在一線城市讀研,房租那麽(me) 貴,交了房租後,恐怕隻能天天啃饅頭了。”一位學生說。

  “我每年的學費要5萬(wan) 元,加上在上海租房的費用,讀研兩(liang) 年花了快20萬(wan) 元,還不知道工作多久能賺回來。”一位在上海讀研的學生說,“投入這麽(me) 大,收獲卻不多,實踐經驗也少。”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hui) 學院副教授祁靜認為(wei) ,“卷學曆”隻是過程,能就業(ye) 才是終點。“與(yu) 其‘卷學曆’,不如去工作中積累經驗。”

  當然,仍有不少大學生認為(wei) ,讀研是找到好工作的必需項。“研究生擴招提升了社會(hui) 對學生學曆的預期,許多單位在招聘時會(hui) 不自覺地提高學曆門檻。”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研究生小張說。

  考研回歸理性,高校應“因需施教”

  2022年,我國在學研究生已達365萬(wan) 人,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已成為(wei) 研究生教育大國。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出現下降,盡管難言“考研熱”降溫,但客觀上體(ti) 現了“考研大軍(jun) ”正逐步回歸理性,被動或盲目考研的人數開始減少,這也是我國高校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信號。

  “無論是考研還是工作,現在我們(men) 更多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選擇大多數人的選擇。”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學生蘇子依說,國家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需要更多的大學生去創新創業(ye) 。

  現在的大學生更熱衷於(yu) 從(cong) 社會(hui) 實踐、實習(xi) 實訓、誌願服務、科研競賽、文體(ti) 活動中,鍛煉實踐能力,提升就業(ye) 競爭(zheng) 力。“相關(guan) 部門和高校需引導學生在學習(xi) 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優(you) 勢,發揮自己的優(you) 勢潛能,關(guan) 注行業(ye) 趨勢,提供多元實踐平台,助力學生盡早形成長遠規劃。”蘭(lan) 州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張曉麗(li) 說。

  儲(chu) 朝暉建議,高校要實現從(cong) 外延擴張向內(nei) 涵發展的轉型,不僅(jin) 要教授專(zhuan) 業(ye) 知識,還要更好地解決(jue) 學生成長發展中的問題,盡力做到“因需施教”。

  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人口高質量發展的緊迫任務,都需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對學校而言,還應開設更多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和社會(hui) 發展相關(guan) 的課程,提高教育的實際效益。

  采訪中,有大學生表示,“不考研不代表就不努力了”。對於(yu) 不少畢業(ye) 生而言,他們(men) 正在拒絕盲目內(nei) 卷,明晰自我目標,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為(wei) 自己創造更多可能;對於(yu) 用人單位來說,也應打破“唯學曆”“唯名校”的求職門檻,為(wei) 求職者創造更公平的就業(ye) 環境。

  半月談記者:高天 任麗(li) 穎 (參與(yu) 采寫(xie) :駱飛、白麗(li) 萍)

  *本文為(wei) 《半月談》2024年第1期內(nei) 容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