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予文旅產業新活力
本報記者 於(yu) 帆 李欣然
日前,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開展“信號升格”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提出到2024年底,超過8萬(wan) 個(ge) 重點場所實現移動網絡深度覆蓋。在文旅場景中,《通知》明確,將持續提升國家5A/4A級旅遊景區、國家二級以上博物館、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紅色教育基地等移動網絡信號覆蓋,支持景區開展4K/8K視頻、智慧導覽、VR/AR沉浸式旅遊等應用。此外,在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發布的《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簡稱《目錄》)中,沉浸式體(ti) 驗、數字音樂(le) 、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等文化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列入《目錄》鼓勵類。
一係列政策加速了數字技術融合文旅產(chan) 業(ye) 的進程。可以看到,有機融合數字技術,將成為(wei)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推動文旅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傳(chuan) 播與(yu) 展示
當前,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業(ye) 數字化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大數據、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成為(wei) 常態化技術手段。文化藝術的展示、傳(chuan) 播與(yu) 數字技術相疊加,為(wei) 人們(men) 提供了更加豐(feng) 富的文化體(ti) 驗。
2022年11月開館的杭州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如今已成為(wei) 杭州的“網紅”景點。這個(ge) 建立在南宋德壽宮原址上的博物館,巧用數字化手段,讓遊客更直觀地讀懂遺址,感受文物所承載的文化之美。以巨型幕布打造沉浸空間,模擬還原宮殿的建造過程,通過AR透明屏再現古代生活……走進博物館,人們(men) 可以看到3塊巨型幕布在遺址的北、東(dong) 、西三麵緩緩下降,與(yu) 遺址本體(ti) 構成的地幕共同組成圍合空間。背景樂(le) 與(yu) 講解聲配合光影投在磚石、磉墩等遺存上,在遺址本體(ti) 上方模擬還原了重華殿的建造過程。
這一名為(wei) 《德壽重華》的數字化展示,讓遊客即便對文物、考古了解不多,也可以看懂遺址,感受到宮殿曾經的恢宏。浙江大學藝術與(yu) 考古圖像數據實驗室副主任刁常宇參觀完德壽宮後認為(wei) ,數字化呈現凸顯了遺址的價(jia) 值,讓觀眾(zhong) 有穿越時空之感。
數字化加速文旅行業(ye) 革新
數字化技術在文旅領域的應用已成為(wei) 創新產(chan) 品和優(you) 化遊客體(ti) 驗的核心動力,不僅(jin) 提升了遊客出遊的舒適度,還為(wei) 遊客帶來了沉浸式的全新體(ti) 驗,成為(wei) 文旅消費的新增長點。為(wei) 了進一步推動文旅領域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文化和旅遊部印發了《國內(nei) 旅遊提升計劃(2023—2025年)》,公布了首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和20個(ge) 沉浸式文旅新業(ye) 態示範案例。2023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30個(ge) “5G+智慧旅遊”應用試點項目,在為(wei) 期3年的試點期內(nei) ,這些單位將推動項目高質量建設,確保可持續運營,推動5G為(wei) 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賦能增效,為(wei) 遊客提供更優(you) 質的智慧旅遊產(chan) 品。種種舉(ju) 措體(ti) 現了相關(guan) 主管部門在推動文化和旅遊數字化發展方麵的力度。
作為(wei) 入選首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培育試點的項目,“隻有河南·戲劇幻城”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日前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打卡”。2023年,景區接待觀劇人次超1200萬(wan) ,其中超七成遊客來自省外。今年元旦假期,該體(ti) 驗空間接待遊客2.5萬(wan) 人次。該項目以圍牆分隔出21個(ge) 劇場和不同風格的景觀院落,遊客可以在劇場和院落間穿行,分別進入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戲劇空間觀演。LED光影技術、“聲光電畫”一體(ti) 化數控係統,讓遊客沉浸式體(ti) 驗中原大地的曆史變遷、文化傳(chuan) 承。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數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鄧寧表示,科技賦能打造沉浸式感官新體(ti) 驗,是滿足用戶多樣化文化和旅遊消費需求的有效途徑。當下,數實融合的旅遊目的地創新產(chan) 品已經成為(wei) 拉動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
技術創新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
如今,文化與(yu) 數字的有機結合已經成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途徑,不斷革新的數字科技為(wei) 各類文化單位與(yu) 機構的運作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作為(wei) 活躍在網絡平台中的企業(ye) ,北京點眾(zhong)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麵向海內(nei) 外經營網絡小說、短劇、有聲書(shu) 等內(nei) 容。其運營從(cong) 內(nei) 容甄選到翻譯出海,幾乎每個(ge) 環節都少不了數字技術的貢獻。
據介紹,點眾(zhong) 采用頭部精品模式,推出新作品時會(hui) 通過大數據不斷匹配和調整,篩選出精品出版物與(yu) 受眾(zhong) ,從(cong) 而實現高額營收。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翻譯技術的提升對圖書(shu) 等產(chan) 品的出口起到了助推作用。從(cong) 前,由於(yu) 技術限製,機翻作品質量較低,人工翻譯則要耗費約半年周期和高昂成本。隨著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持續突破,點眾(zhong) 將所出版的30萬(wan) 冊(ce) 小說用於(yu) 其訓練優(you) 化,大大提升了機翻質量和效率。“現在,每部作品一個(ge) 月即可翻譯完成,費用也節約了近80%。可以說,AIGC技術給我們(men) 的運營效率帶來了很大提升。”點眾(zhong) 科技執行總裁李江表示。
數字科技的進步和運用也惠及了文化傳(chuan) 媒機構的發展與(yu) 運作。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長期致力於(yu) 進行語音合成、識別和機器翻譯等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公司已連續多年與(yu)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合作,對春節聯歡晚會(hui) 的字幕進行轉寫(xie) 製作。由合作雙方牽頭研發的人工智能語音文稿唱詞係統,能夠以人機協同的形式將視頻、音頻中的語音用AI轉寫(xie) 為(wei) 多語種字幕,還能進行字幕校對與(yu) 審核,在保證準確度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簡化了原本的電視字幕製作流程。“按照以前的製作方式,春晚結束後,重播節目的字幕要做到第二天淩晨四五點,唱詞係統投入使用後,淩晨一點左右就能完成製作了。”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瑋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