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站位謀劃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劉孝斌、郭柳妍(浙江生態文明幹部學院)
綠色基礎設施作為(wei) 一種新型的基礎設施建設方式,旨在通過保護、修複和優(you) 化自然生態係統,提高城市的生態承載力和適應能力,為(wei) 人類創造一個(ge) 更加美好、宜居的生活環境,這與(yu)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度契合。筆者認為(wei) ,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去謀劃和推進新征程中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具體(ti) 可從(cong) 以下方麵著手。
一是優(you) 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ti) 係。政府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中起著關(guan) 鍵作用,要強化政策製度的頂層設計,進而引導設施的落地與(yu) 實施。以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的指導意見》為(wei) 例,為(wei) 實現“加快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的目標,相關(guan) 部門提出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實施方案(2023—2025年)》《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實施方案》等一係列政策。但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需要多方統籌協調,明確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建立長效機製,健全監測、評估及管理體(ti) 係,提供有力保障,確保各項工作持續推進、取得實效。
二是堅持生態優(you) 先,實現綠色發展。樹立綠色生態優(you) 先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這是構建綠色基礎設施的首要任務和方向。根據住房城鄉(xiang) 建設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10年間增加各類城市綠地近100萬(wan) 公頃,一大批城市實現了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為(wei) 群眾(zhong) 營造了豐(feng) 富的綠色活動空間。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資源型產(chan) 業(ye) ,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區域布局,有助於(yu) 保護城市自然環境,提高生態係統健康活力,完善城市綠化機製,構建連續完整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ti) 係。
三是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資金來源。積極探索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融資模式,拓寬綠色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來源,構建財政、金融以及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的多渠道投入體(ti) 係和長效機製。加大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地方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發揮區域性綠色發展基金等的支撐作用,讓符合條件的綠色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可以按程序申請相關(guan) 基金。發揮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的引導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及企業(ye) 發行綠色債(zhai) 券,開展綠色債(zhai) 券信用評級。支持綠色基金、碳中和基金、氣候基金等參與(yu) ESG投資,為(wei) 推進地方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融資支持和實現路徑。
四是強化科技創新,提高建設水平。推動傳(chuan) 統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實現綠色化轉型升級和更新換代,以“科技+”推動能源革命,加大綠色研發,以“場景+”推動節能減排,助力清潔低碳高效發展。持續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國內(nei) 外先進技術,建立以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為(wei) 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群,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數字化技術水平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助推綠色基礎設施創新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五是加強宣傳(chuan) 引導,提高公眾(zhong) 參與(yu) 。深入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提高公眾(zhong) 對綠色基礎設施的認識水平和參與(yu) 度,形成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良好氛圍。推廣綠色生活方式,通過生態文明教育的持續推進,廣泛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擴大綠色產(chan) 品消費。
六是打造典型案例,發揮示範作用。浙江省湖州市下渚湖濕地是浙江省首批林業(ye) 碳匯先行基地創建單位之一,並且成功創建了浙江省首批低(零)碳試點街道。十年來,下渚湖以“五水共治”倒逼經濟社會(hui) 實現轉型,最終形成了20條美麗(li) 河道和環湖10萬(wan) 平方米的“水下森林”,並入選全國首批美麗(li) 河湖優(you) 秀案例。下渚湖以生態優(you) 勢喚醒文旅融合發展,帶動百姓增收,年接待遊客120萬(wan) 人,帶動當地民宿業(ye) 、餐飲業(ye) 的發展及農(nong) 戶農(nong) 產(chan) 品的銷售。
七是推動國際合作,共享成功經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國已與(yu) 39個(ge) 發展中國家簽署了46份氣候變化合作文件,未來仍需借助“一帶一路”合作機遇,鼓勵風電、太陽能發電等綠色能源企業(ye) “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船等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強綠色技術合作,共建國際綠色交通。同時,加強各國的綠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運營、管理和維護過程中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助力打造相互連接、多層次和跨尺度的綠色網絡結構,提供全麵優(you) 質的生態係統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