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編演外國題材應“洋為中用”
本報駐四川記者 付遠書(shu)
百餘(yu) 年來,中國戲曲改編外國名著名劇的腳步一直向前,創造了不少優(you) 秀作品。京劇也不例外。這種以京劇特有符號體(ti) 係去接收、傳(chuan) 播外國名著名劇的“跨文化京劇”有何意義(yi) ? 如何選材改編?這在業(ye) 內(nei) 成為(wei) 常議常新的話題。
前不久,第十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舉(ju) 辦期間,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京劇編演外國題材的實踐路徑和價(jia) 值取向”在成都舉(ju) 行。專(zhuan) 家學者從(cong) 近年來推出的京劇編演外國題材的優(you) 秀劇目出發,總結成就和經驗,探討當下京劇編演外國題材的創作方法和路徑、曆史價(jia) 值和現實意義(yi) 。
上海京劇院原院長單躍進認為(wei) ,跨文化的現象是中西方共有的,而京劇在其間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是一股重要的力量。他以上海京劇院在2004年和2010年創排的《王子複仇記》為(wei) 例,講述如何利用西方題材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戲劇文化。
“劇中,王子在城頭巡查‘遇見’老王靈魂的情景,老戲迷很容易發現這與(yu) 《秦瓊觀陣》如出一轍。再比如末場,在一段悲涼深情的吟唱後,王子徐徐做‘探海’式,接著突然轉身接‘射燕’,挺身‘僵屍’,轟然倒地。每每至此,觀眾(zhong) 席如潮的掌聲響起。有一位丹麥資深記者曾對我說,她見過無數的哈姆雷特之死,但京劇的哈姆雷特之死是讓人心靈震撼的。”單躍進介紹,除《王子複仇記》之外,上海京劇院還推出了根據莎士比亞(ya) 的戲劇《李爾王》改編的《岐王夢》、改編自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的《情殤鍾樓》,以及源自契訶夫小說的《小吏之死》……一係列的跨文化戲劇實踐,既著眼於(yu) 中外文化交流,又著眼於(yu) 京劇藝術自身的拓展。
百餘(yu) 年來,京劇通過改編外國題材不斷彰顯中國戲曲的包容胸懷和藝術魅力。那麽(me) ,京劇排演外國作品對中國戲曲自身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yi) ?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京劇院一級演員葉金援曾參演以京劇表演方式創編的外國題材劇目《中國公主圖蘭(lan) 朵》。在他看來,將國外名著名劇改編為(wei) 京劇,拓寬了京劇的題材、開拓了觀眾(zhong) 的視野,也提高了京劇的表現力。同時,這些改編劇目吸納了原作品思想內(nei) 涵、表現技巧,有利於(yu) 贏得更多觀眾(zhong) 、拓寬市場份額,增加傳(chuan) 統京劇走出國門的機會(hui) 。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舞台呈現,排演外國作品要京劇化而不要外國化,不能離開京劇本體(ti) ,成為(wei) 蹩腳的西洋歌劇。
改編外國作品到底“有沒有戲”?四川省戲劇家協會(hui) 名譽主席、研究員廖全京介紹了相關(guan) 經驗。據他透露,知名編劇徐棻根據奧尼爾的話劇《榆樹下的欲望》改編的川劇《欲海狂潮》和魏明倫(lun) 根據普契尼的歌劇《圖蘭(lan) 朵》改編的川劇《中國公主杜蘭(lan) 朵》,為(wei) 後來者積累了一些改編外國作品的經驗。
“首先是要尋找共生因子。”廖全京表示,中外文化之間存在一些彼此影響、相互認同的共生因子,發現並研究這些共生因子是所有改編創作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而強化川劇精神也是重要一環,具體(ti) 表現為(wei) ,要充分發揚川劇的悲劇喜演的樂(le) 天傳(chuan) 統,充分運用載歌載舞的川劇手段和靈活多變的舞台調度。
關(guan) 於(yu) 選材,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梅蘭(lan) 芳紀念館原館長秦華生也頗有研究。他以京劇《摩登伽女》《吝嗇鬼》為(wei) 例分析認為(wei) ,京劇編演外國題材戲,選材是關(guan) 鍵。據他介紹,《摩登伽女》中,尚小雲(yun) 在劇中跳“英格蘭(lan) 女兒(er) 舞”讓觀眾(zhong) 耳目一新;《吝嗇鬼》安排了大量的醜(chou) 角唱腔和核心唱段,全麵展現了京劇醜(chou) 行的表演特色,讓觀眾(zhong) 忍俊不禁,現場效果極好。
“由此可見,京劇編演外國作品應精心選取蘊含豐(feng) 厚的異域故事與(yu) 人物,引起中國觀眾(zhong) 的審美興(xing) 趣。同時,選取的異域故事和人物,能夠與(yu) 京劇藝術的規範具有相融性,既主要運用京劇藝術表演,又可以適度加入異域藝術元素,使京劇舞台的呈現豐(feng) 富多彩。”秦華生說。
“新編外國題材的京劇,這是藝術創作中應有的課題。”一級編劇嚴(yan) 福昌表示,編演外國題材的實踐路徑,要回歸或遵循戲劇本體(ti) ,即中國京劇(戲曲)的假定性、虛擬、寫(xie) 意、程式化。編演外國題材的價(jia) 值取向,簡而言之應是“洋為(wei) 中用”,通過與(yu) 現實觀照的題旨、東(dong) 西方思維銜接交融、心領神會(hui) 的共情共鳴,以此達到文明交流互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