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不是法外之地
【觀者有心】
作者:彭錞、劉建業(ye) (分別係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創作自由不等於(yu) 隨心所欲,創新不是打法律“擦邊球”,隨著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短視頻行業(ye) 將迎來“學法者智,用法者興(xing) ,守法者安”的全新局麵
“擺拍給住院婆婆吃泡麵博主被拘”“男子造謠重慶發生地震被拘”“遊客雪鄉(xiang) 旅遊惡意發布剪輯視頻被拘”“男子造謠倒賣捐贈地震災區羽絨服被刑拘”……近期,部分短視頻博主違法受罰的新聞屢上熱搜,公眾(zhong) 在圍觀“吃瓜”之餘(yu) ,也經曆了一場普法教育:短視頻不是法外之地,創作自由不等於(yu) 隨心所欲。
作為(wei) 新型傳(chuan) 播媒介,短視頻近年來發展迅猛,已成為(wei) 中國第一大互聯網應用。數據顯示,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超過10.12億(yi) ,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168分鍾。短視頻平台上有不少優(you) 質內(nei) 容——知識類短視頻讓人開眼界、長見識,美食類短視頻傳(chuan) 播美食文化,旅遊類短視頻帶人體(ti) 驗詩與(yu) 遠方。但也有一些短視頻為(wei) 吸粉引流,大搞花式炫富、擦邊色情,甚至公然編造虛假信息,借機造謠生事。這些劣質短視頻,挑戰社會(hui) 倫(lun) 理底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社會(hui) 影響。
或許有人認為(wei) ,拍攝發布劣質短視頻內(nei) 容,隻是個(ge) 道德問題,如果不當,大不了賠禮道歉,一刪了之。其實不然,短視頻創作也有法律邊界,違法者輕則會(hui) 被封號,重則要承擔相應的行政甚至刑事責任,包括罰款、拘留、判刑等。其實,早在2000年,國務院就出台《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明確禁止“散布謠言,擾亂(luan) 社會(hui) 秩序,破壞社會(hui) 穩定”。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將“編造、故意傳(chuan) 播虛假恐怖信息罪”修改為(wei) “編造、故意傳(chuan) 播虛假信息罪”,擴大了受刑法規製的虛假信息範圍。近幾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態治理規定》《關(guan) 於(yu) 加強“自媒體(ti) ”管理的通知》等一係列法律法規相繼出台,進一步為(wei) 短視頻創作劃下底線和紅線。
無論底線,還是紅線,都是不能觸碰的“高壓線”,短視頻創作者一旦違規越線,必會(hui) 受到法律的懲處。在“擺拍給住院婆婆吃泡麵博主被拘”事件中,林某某為(wei) 吸引流量,讓其母親(qin) 配合擺拍視頻並在網上傳(chuan) 播,造成惡劣社會(hui) 影響,公安機關(guan)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guan) 規定,對其作出治安拘留5日的行政處罰。在“大涼山網紅直播帶貨案”中,一個(ge) 短視頻拍攝團隊,打著“助農(nong) ”旗號,通過編撰劇情拍攝視頻,打造虛假人設孵化網紅,將假冒大涼山農(nong) 特產(chan) 品銷售至全國20餘(yu) 個(ge) 省份,包括網紅主播趙某在內(nei) 的9人分別被判處8個(ge) 月至3年2個(ge) 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除了司法機關(guan) 的執法行動,行政管理部門也在加強日常監管,持續壓縮虛假劣質短視頻的傳(chuan) 播空間。比如,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的“清朗·整治短視頻信息內(nei) 容導向不良問題”專(zhuan) 項行動,集中整治“短視頻傳(chuan) 播虛假信息問題”“短視頻展示不當行為(wei) 問題”“短視頻傳(chuan) 播錯誤觀念問題”三類短視頻亂(luan) 象,集中曝光突出問題,依法處罰違法主體(ti) ,有力震懾了不法行為(wei) ,有效淨化了行業(ye) 生態。
提升短視頻作品質量,規範短視頻功能運行,營造短視頻行業(ye) 良性競爭(zheng) 環境,除了依靠司法機關(guan) 的執法、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更有賴於(yu) 短視頻創作者增強法律意識、強化守法觀念。在這方麵,平台、行業(ye) 協會(hui) 等要積極發揮作用。比如,平台在日常管理中,要對打法律“擦邊球”的短視頻內(nei) 容及時預警提示,幫助短視頻創作者緊繃法律之弦、築牢自律之基。行業(ye) 協會(hui) 可經常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講培訓,提升創作者的法律素養(yang) ,增強創作者的守法意識。
整體(ti) 來看,短視頻賽道的競爭(zheng) 會(hui) 越來越激烈,要想在千軍(jun) 萬(wan) 馬中脫穎而出,短視頻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者必須另辟蹊徑、推陳出新,但蹊徑不是邪路,創新不是打法律“擦邊球”。隨著法律法規越來越健全,監管力度越來越大,短視頻行業(ye) 將迎來“學法者智,用法者興(xing) ,守法者安”的全新局麵。因此,廣大短視頻從(cong) 業(ye) 者在求新求變之時,一定要增強法律意識,決(jue) 不能以挑戰公序良俗、突破法律紅線的方式博眼球、賺流量,否則就會(hui) 因小失大、追悔莫及。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7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