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汽車強國建設站上新起點

發布時間:2024-01-17 10:11:00來源: 經濟日報

  2023年,我國汽車產(chan) 銷量分別累計完成3016.1萬(wan) 輛和3009.4萬(wan) 輛,產(chan) 銷量創曆史新高,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

  3000萬(wan) 輛,意味著什麽(me) ?意味著全球每銷售3輛新車就有一輛“中國造”,意味著中國汽車製造業(ye) 跨上新台階,建設汽車強國的步伐更加堅實。

  低開高走逐步向好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chan) 銷分別完成3016.1萬(wan) 輛和3009.4萬(wan) 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與(yu) 上年相比,產(chan) 量增速提升8.2個(ge) 百分點,銷量增速提升9.9個(ge) 百分點。

  中國汽車銷量首次超過2017年2888萬(wan) 輛的曆史高點,極大地提振了行業(ye) 信心。回頭看,2009年,中國汽車產(chan) 銷量首次雙雙突破1000萬(wan) 輛大關(guan) ,成為(wei) 世界汽車產(chan) 銷第一大國後,勢如破竹,2013年突破2000萬(wan) 輛,2017年產(chan) 銷量達到階段峰值。但隨後,市場連續3年下降,進入轉型調整期,2021年才結束“三連降”開始回升。

  “2023年整體(ti) 市場銷量呈現出‘低開高走,逐步向好’的特點。”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士華表示,宏觀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有助於(yu) 汽車行業(ye) 穩定增長。隨著國家促消費、穩增長政策的持續推進,促進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係列政策實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潛能。

  分車型看,2023年,乘用車市場延續良好增長態勢,為(wei) 穩住汽車消費基本盤發揮重要作用;受宏觀經濟穩中向好、消費市場需求回暖因素影響,加之各項利好政策的拉動,商用車市場穀底回彈,實現恢複性增長;新能源汽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成為(wei) 引領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的重要力量。

  “乘用車市場競爭(zheng) 加劇,同時伴隨市場日趨回暖,購車需求進一步釋放,我國乘用車市場形勢逐漸好轉,回歸正常節奏,有效拉動了汽車增長。”陳士華表示,從(cong) 各月銷量情況來看,乘用車市場2023年開年受到政策切換與(yu) 價(jia) 格波動影響,但在相關(guan) 促銷政策等因素拉動下,市場需求逐步恢複,上半年累計實現較高增長,下半年持續走強,年底再現市場熱銷現象。

  在市場整體(ti) 增勢中,中國品牌乘用車扮演著重要角色。2023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1459.6萬(wan) 輛,同比增長24.1%,市場份額達到56%,提升了6.1個(ge) 百分點。其中,中國品牌乘用車新能源產(chan) 品市占率達到49.9%。中汽協副總工程師許海東(dong) 表示,中國品牌在2023年取得的成績並非偶然。2024年中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仍然會(hui) 延續發展趨勢,未來可能形成中國品牌與(yu) 外資品牌齊頭並進的整體(ti) 局麵。

  新能源汽車拉動增長

  為(wei) 什麽(me) 2023年汽車產(chan) 銷能創新高?新能源汽車是拉動增長的重要力量。

  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產(chan) 銷兩(liang) 旺的發展勢頭。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wei) 949.5萬(wan) 輛,同比增長37.9%,市場占有率為(wei) 31.6%,高於(yu) 上年同期5.9個(ge) 百分點。其中,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乘用車銷量的34.7%,新能源商用車銷量占商用車銷量的11.1%。

  “目前中國品牌的主流車企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麵的轉型速度明顯快於(yu) 合資品牌,推出大量優(you) 質的產(chan) 品,也得到了海外消費者的認可。在不斷摸索中,中國品牌在產(chan) 業(ye) 鏈方麵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大大降低了汽車生產(chan) 成本。”許海東(dong) 說。

  憑借換道超車的戰略魄力,中國新能源汽車呈現出領跑者的姿態。2023年第四季度,我國汽車品牌比亞(ya) 迪純電動乘用車的銷量,首次超過特斯拉,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銷售商。以吉利、長安、廣汽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自主車企也在快速提升,新勢力車企中理想汽車高歌猛進,蔚來、零跑和小鵬小步快跑。

  產(chan) 業(ye) 鏈建設為(wei)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規模較大的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集群。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名企業(ye) 中,中國企業(ye) 占據六席,市場份額超過60%。

  放眼國際市場,目前中國汽車已經出口到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2023年,中國出口汽車達到491萬(wan) 輛,有望成為(wei) 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

  許海東(dong) 表示,中國車企的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增強,正是因為(wei) 中國車企能生產(chan) 出滿足海外市場需求的產(chan) 品,海外消費者才會(hui) 接受和認可中國汽車產(chan) 品。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國際化將成為(wei) 一大亮點。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張永偉(wei) 分析,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有兩(liang) 個(ge) 路徑:一是貿易出口,二是在當地投資建廠銷售。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國際化的亮點應該是在海外生產(chan) 、海外銷售的比重越來越大。

  進行本地化生產(chan) 、建立自己的銷售體(ti) 係,被認為(wei) 是車企出海的必由之路。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hui) 副秘書(shu) 長師建華表示,未來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中至少20%以上的產(chan) 品是銷售到海外市場的,這也將推動我國汽車整體(ti) 產(chan) 銷量的上升。我國海外汽車年出口量攀上1000萬(wan) 輛(包含海外生產(chan) 和組裝),是值得期待的。

  引領產(chan) 業(ye) 轉型方向

  據中汽協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總銷量將超過3100萬(wan) 輛,同比增長3%以上。繼2023年快速增長後,2024年預期依然向好,中國汽車增長的動力在哪兒(er) ?

  “2024年是定義(yi) 下一代汽車產(chan) 品的關(guan) 鍵階段。有許多新技術會(hui) 在中國市場率先應用,一些新車型會(hui) 在中國市場率先投放,這兩(liang) 個(ge) ‘率先’將是未來幾年車市發展的風向標。在此期間,中國市場、技術、平台的因素將發揮重要作用,引領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方向。”張永偉(wei) 說。

  智能網聯已成為(wei) 汽車領域的關(guan) 鍵詞。自動駕駛快速發展,正推進到無人化測試與(yu) 示範階段並開始探索商業(ye) 化運營。截至目前,滴滴自動駕駛已經連續安全運營超1200天,在上海和廣州的運營區域內(nei) 實現混合派單,乘客可以通過滴滴APP使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作為(wei) 網約車出行服務的補充。滴滴自動駕駛正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無人駕駛規模化和商業(ye) 化應用。

  消費電子產(chan) 業(ye) 和汽車產(chan) 業(ye) 融合的趨勢日漸清晰。星紀魅族集團董事長沈子瑜認為(wei) ,汽車發展經過三個(ge) 階段,目前已進入以智能化、生態化為(wei) 關(guan) 鍵詞的3.0時代。汽車工業(ye) 的發展不再局限於(yu) 單線的技術革新,而是集合了人工智能、無感交互、天地通信、跨界互聯能力的多技術融合創新。汽車從(cong) 傳(chuan) 統的交通工具變成一個(ge) 智能出行的互聯移動平台,以“手車互聯”為(wei) 基礎的生態模式興(xing) 起,半導體(ti) 技術、操作係統、軟件生態是核心優(you) 勢和稀缺能力。

  智能化、網聯化以及快充等新技術推動汽車產(chan) 業(ye) 加快轉型,市場規模優(you) 勢和品質優(you) 勢逐步顯現,行業(ye) 進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但市場競爭(zheng) 的激烈程度並不會(hui) 減弱。一方麵以燃油車為(wei) 主要產(chan) 品的乘用車品牌銷量下滑顯著,另一方麵自主新能源車企普遍以虧(kui) 損度日,“增收不增利”現象蔓延,亟待重視和解決(jue) 。

  在許海東(dong) 看來,2024年汽車市場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和預期轉弱三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化解。他建議,汽車行業(ye) 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凝聚市場信心,提振社會(hui) 預期。

  挑戰與(yu) 機遇並存,汽車行業(ye) 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ye) 在2024年和2025年將呈現更加“內(nei) 卷”的特征。在此預判下,張永偉(wei) 認為(wei) ,2024年的車市“價(jia) 格戰”會(hui) 更激烈,“類似科技公司的新進入者,一定會(hui) 有縝密的價(jia) 格策略,仿照家電市場的低價(jia) 模式上量,這會(hui) 加劇行業(ye) 競爭(zheng) ,但這種競爭(zheng) 持續兩(liang) 三年後,中國有希望出現世界級的汽車公司,現在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記者劉瑾)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