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根動輒上百元,誰把“中考專用繩”當成了唐僧肉
作者:朱昌俊
不久前,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播發了《一根跳繩賣78元?——杭州中考專(zhuan) 用繩調查》。報道播發後,記者獲悉,涉及杭州中考跳繩的企業(ye) 已在被立案處罰階段,相關(guan) 責任人還在接受調查中,杭州有關(guan) 部門正圍繞“中考跳繩”一事積極整改。與(yu) 此同時,“新華視點”記者注意到,安徽、重慶、福建等地不少網友也紛紛爆料,當地同樣有“中考專(zhuan) 用繩”情況,且每根動輒上百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3月,全國34個(ge) 省級行政區中,76.5%的省份將跳繩納入中考體(ti) 測。此背景下,近年來跳繩運動在中小學生群體(ti) 中肉眼可見得火起來,但不曾想,稀鬆平常的跳繩,價(jia) 格居然也跟著“火”起來——有人從(cong) 中開發出了一門“大生意”。
根據媒體(ti) 調查,盡管各地教育部門都明確表示,體(ti) 育中考沒有專(zhuan) 門的指定用繩。但是,在不少地方,學生不能自帶繩子參加考試,統一由當地教育考試部門提供繩子;各區縣教育部門會(hui) 租賃某些廠商的跳繩及測試儀(yi) 等相關(guan) 產(chan) 品,或選擇某家考試服務商,由考試服務商選用某款跳繩及相關(guan) 產(chan) 品。這些要求配合部分商家的營銷,使“中考專(zhuan) 用繩”不出意外地誕生了,價(jia) 格則動輒上百元,是一般市場行情價(jia) 的數倍。有家長直言,“要不是學校有要求,我肯定不會(hui) 買(mai) ”。很顯然,這類跳繩價(jia) 格的暴漲,與(yu) 市場規律無關(guan) ,而是人為(wei) 催生出的高價(jia) 。
2020年,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就明確規定,學校“不得強製或者暗示學生及家長購買(mai) 指定的教輔軟件或資料”。而不管是要求學生考試必須帶指定的跳繩,還是統一由教育考試部門提供,都與(yu) 此要求相違背。更何況,讓孩子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繩子參加考試,這本身也更契合跳繩測試的初衷。
可以說,對於(yu) 學生選擇怎樣的跳繩參考,原本教育部門本無需作任何的額外要求,現在卻事無巨細地“發明”出遠遠高於(yu) 市場價(jia) 格的“中考專(zhuan) 用繩”,這既是一種過度的要求,也很難不讓人對背後的利益動機產(chan) 生聯想。事實上,有體(ti) 育用品企業(ye) 負責人就明確表示,“我們(men) 跟教育部門有聯係,否則怎麽(me) 能做呢?”據此,顯然是有人把“中考專(zhuan) 用繩”當成了唐僧肉。
從(cong) 現實來看,價(jia) 格高得離譜的所謂“中考專(zhuan) 用跳繩”,不僅(jin) 加劇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給社會(hui) 製造了一種“吃相難看”的觀感,損害學校和教育考試部門的公信力,也傷(shang) 害跳繩測試的純粹性。之前個(ge) 別地方出現的高價(jia) “高考統一用品”的做法,就已經給出了深刻教訓。說到底,這種“指定生意”的背後,本質上是對社會(hui) 教育焦慮的推波助瀾,是把社會(hui) 對教育的重視當作了“割韭菜”的手段。一位商家的心聲很有代表性——中國家長普遍有考試焦慮症,隻要能成功進入體(ti) 育中考產(chan) 品使用目錄,生意自然就有。此外,這類由政府部門指定的“使用目錄”越多,也越傷(shang) 害到市場的公平競爭(zheng) 秩序。
無論從(cong) 哪個(ge) 角度看,教育部門和學校都應該從(cong) 過度介入跳繩考試的狀態中退出,回歸到該有的,更加“中性”的狀態上來。學生用什麽(me) 跳繩,就別去操心了。應該看到,跳繩納入考試不該是某些人借助手中的權力“賺一把”的工具,那些政商合謀下難以遏製的“逐利心”和“小九九”就應該好好治治。對這樣的現象,媒體(ti) 調查曝光了,相應的監管和治理也應該及時跟進,嚴(yan) 肅徹查背後可能存在的“見不得光”的利益勾連。讓考試的歸考試,讓市場的歸市場,不把學生和家長當“冤大頭”,不該這麽(me) 難。(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