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青年組成的“不靠譜”樂隊很靠譜
記者 吳越
每周六下午,伴隨著笑聲,漕寶路諾寶中心行政樓的一間房間裏總會(hui) 傳(chuan) 出人們(men) 熟悉的曲調,有小虎隊的《愛》、周傑倫(lun) 的《青花瓷》、皇後樂(le) 隊的《波西米亞(ya) 狂想曲》……那是電聲樂(le) 隊“不靠譜樂(le) 隊”又在排練了。
取名“不靠譜”,不是在玩梗,而是因為(wei) 樂(le) 隊成員均為(wei) 視障人士,排演曲目真的不依靠樂(le) 譜。樂(le) 隊隸屬美愛融合藝術公益發展中心的美愛融合藝術團,自2018年成立以來,已登上大大小小幾十個(ge) 舞台,曾與(yu) 奧運冠軍(jun) 同台演出,在頂尖爵士樂(le) 酒吧開過專(zhuan) 場。以樂(le) 隊為(wei) 故事原型的公益電影《奇跡樂(le) 隊》2022年在上海開機。2023年,由他們(men) 參演的音樂(le) 劇小品《無障·愛》斬獲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戲劇類第一名。
一連串的成績來自這群愛樂(le) 青年的不懈追求,也離不開一路領航、細心嗬護的指導老師。他們(men) 熱愛音樂(le) ,相信藝術的力量能夠直抵人心。
他們(men) 做到了
音樂(le) 淡出,燈光亮起,掌聲雷動。2023年5月底,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評展演活動的舞台上,韓星辰難掩激動。他是不靠譜樂(le) 隊的主音吉他手,全盲,和其他9位來自美愛融合藝術團的成員一樣,首次完成音樂(le) 劇演出。
憑借紮實的內(nei) 容和出色的表演,這個(ge) 講述視障者敞開心扉、邀請健視者走進他們(men) 的世界的音樂(le) 劇小品《無障·愛》榮獲戲劇類第一名。現場評委評價(jia) “相當震撼,這是真正的群眾(zhong) 文化”。其他參賽隊伍的演員看完後默默地流下了眼淚。接收到這些反饋後,導演王麗(li) 鶴鬆了口氣,“他們(men) 做到了”。
王麗(li) 鶴畢業(ye) 於(yu) 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導演的作品曾獲全國小戲小品大賽金獎,擔任過音樂(le) 劇《隱秘的角落》編劇。在她看來,接手《無障·愛》是自己職業(ye) 生涯的一次挑戰。“音樂(le) 劇是唱、跳、演結合的藝術,舞台調度需要演員與(yu) 演職員團隊之間高度配合。而他們(men) 不像專(zhuan) 業(ye) 音樂(le) 劇演員那樣有這方麵的基礎,還要在兩(liang) 米高的舞台上走位,其中的困難不言而喻。”
常人的確無法想象這10位或全盲或低視力的視障青年如何跨過這些難關(guan) 。健視者可以根據導演的指令確定個(ge) 人走位,與(yu) 其他演員之間可以通過眼神交流相互確認,很快適應舞台燈光,運用簡單的道具也不成問題。但視障者要付出更多努力。
參加樂(le) 隊和阿卡貝拉合唱團的經曆為(wei) 他們(men) 打下了演唱基礎,但跳和演對他們(men) 來說都是新鮮事。因為(wei) 珍惜這次機會(hui) ,他們(men) 格外認真,在與(yu) 導演、編舞老師同吃同住的10天裏全情投入,一遍遍地練習(xi) 動作和走位,直到形成肌肉記憶。
導演原本擔心的因隊形變化帶來的距離感判斷問題,也通過團隊協作迎刃而解——低視力成員與(yu) 全盲成員一一結對,由前者帶著後者移動,道具椅子也成為(wei) 輔助判斷的一環。“患先天性白內(nei) 障的團長酈敏忠就像大哥哥一樣操心,又是糾正動作,又是摳演唱細節。大家都信任他,也都聽他指揮。”王麗(li) 鶴說。
台前的精彩同樣離不開幕後人員的耕耘。為(wei) 了排好這出音樂(le) 劇,長期關(guan) 心美愛融合藝術團的老師紛紛出力。上海電影製片廠擬音師、配音導演、配音演員蘇東(dong) 生擔當演員台詞指導,上海市盲童學校語文教研組長、視障戲劇指導專(zhuan) 家凃傳(chuan) 法為(wei) 演員指導舞台定位,上海老牌音樂(le) 製作人、電聲吉他手周紫峰創作了劇中的演唱曲目。
嚴(yan) 師出高徒
今年,《無障·愛》將繼續打磨細節,為(wei) 參加全國展評展演做準備。讓藝術團的孩子們(men) 走向更廣闊的舞台,是美愛融合創始人於(yu) 歡踐行的目標。
1992年,於(yu) 歡從(cong) 上海市行知藝術師範學校(現上海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畢業(ye) ,進入上海市盲童學校工作,後擔任音樂(le) 教研組組長,自1996年起為(wei) 孩子們(men) 組建了民樂(le) 團,同時指導合唱團,曾把學生們(men) 帶上聯合國的舞台。
多年來,她見到不少具有音樂(le) 天賦、在盲校取得優(you) 異成績的學生,在畢業(ye) 後困於(yu) 生活。她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讓這些受過良好音樂(le) 教育的孩子繼續享受音樂(le) 帶來的快樂(le) ?2017年,美愛融合藝術公益發展中心成立,招募盲校在讀或畢業(ye) 的音樂(le) 特長生、愛好者組建藝術團,開啟藝術探索之旅。
韓星辰是藝術團的首批成員之一,也是不靠譜樂(le) 隊的第一任隊長。出生於(yu) 1991年的他在盲校讀書(shu) 期間學習(xi) 民族樂(le) 器笙,達到十級水平。節奏吉他手兼貝斯手徐任宇全盲,是華東(dong) 師範大學法學院首位盲人大學生,琵琶十級,還會(hui) 中阮。鍵盤手俞天立低視力,自小酷愛彈琴和聲樂(le) 。貝斯手林淼也是低視力,琵琶十級,喜歡模仿各種聲音。鼓手陳哲宇全盲,愛唱歌,加入樂(le) 隊時年僅(jin) 14歲。主唱、吉他手卞怡婷低視力,是樂(le) 隊唯一女性成員。
盡管成員各有所長,但真要作為(wei) 電聲樂(le) 隊登台演出,必須有專(zhuan) 業(ye) 指導。樂(le) 隊成立伊始,於(yu) 歡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詢問了周紫峰,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我帶過很多學生,視障學生以前從(cong) 沒接觸過,但我就喜歡挑戰‘不可能’。”周紫峰回憶。
為(wei) 了帶好這批學生,周紫峰下了很大功夫,根據他們(men) 的特點製定教學方法。視障人士無法通過視覺學習(xi) ,但有聽的優(you) 勢,具備絕對音感,他便將樂(le) 曲拆開,按照獨立聲部分別為(wei) 吉他、鍵盤、鼓的部分錄製分軌音頻,交給成員各自練習(xi) 。他喜歡講底層邏輯,注重方式方法,誰在合奏時出了錯,都少不了挨罵。周紫峰的嚴(yan) 格,是他作為(wei) 音樂(le) 人的本色。“練得熟不熟,一聽就知道,這是態度問題。有了方法,種瓜得瓜,量變最終會(hui) 引起質變。”一視同仁,不因為(wei) 樂(le) 隊由視障人士組成而心軟照顧,也是他一貫的態度。“一支樂(le) 隊要獲得觀眾(zhong) 認可,隻能是靠自己做出成績。”
幾年來,相比樂(le) 隊取得的成績,周紫峰更看重的是成員潛移默化中養(yang) 成做音樂(le) 的習(xi) 慣。每次他將整理好的樂(le) 曲文件包發給他們(men) ,大家都會(hui) 第一時間下載,反複聽,聽到手機沒電為(wei) 止,研究樂(le) 理、和聲編排。成員們(men) 也不再滿足於(yu) 翻唱別人的歌曲,他們(men) 通過合作,創作屬於(yu) 自己的歌。“創作就是最大的意義(yi) ,現在他們(men) 的翅膀已經長好,可以自己飛了。”周紫峰說。
學做社會(hui) 人
和其他藝術團不一樣,除了在專(zhuan) 業(ye) 方麵進行指導,美愛融合同樣注重引導成員學做社會(hui) 人。
“我們(men) 不能隻呼籲社會(hui) 大眾(zhong) 關(guan) 愛視障人士,為(wei) 何不能用一種平等的方式,讓他們(men) 找到自身價(jia) 值,自尊自愛,主動地、更好地融入社會(hui) ?”於(yu) 歡說,就像“美愛”之名,取自英文“May I help you?(需要幫忙嗎)”的音譯,這裏的“I(我)”和“you(你)”可以是健視者,也可以是視障者,不論是誰,都不會(hui) 是單純的助人者和受助者。
在團裏,於(yu) 歡自嘲是個(ge) “囉唆的二媽”,事無巨細,關(guan) 心孩子們(men) 的學業(ye) 、思想動態和待人接物之道。和盲童打了30多年交道,於(yu) 歡坦言,視障群體(ti) 較健視者而言會(hui) 更敏感一些,有的孩子習(xi) 慣性沉默,有的孩子用“一身刺”和不在乎的態度保護自己。“可如果都不去接觸社會(hui) ,怎麽(me) 改變別人的成見和錯誤認知,怎麽(me) 在社會(hui) 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為(wei) 此,她從(cong) 日常小事盯起,一遍遍地告訴他們(men) :當別人遞來一份飯時,要記得說“謝謝”;說的時候可以響亮一些,語氣熱情一些,別不情願似的,這會(hui) 讓關(guan) 心你的人傷(shang) 心……對於(yu) 舞台表演,於(yu) 歡也給他們(men) 支招,“別像木頭一樣呆立在台上,增加些身體(ti) 律動,和台下觀眾(zhong) 互動起來”。
日複一日的叮囑,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原先一個(ge) 字一個(ge) 字往外蹦的“酷女孩”卞怡婷,現在可以和第一次見麵的觀眾(zhong) 侃侃而談。曾經木訥的俞天立,如今是能主動招呼客人的“俞經理”,哪怕隻有微弱視力,他也會(hui) 包攬排練後打掃房間的工作,演出時樂(le) 器設備的裝箱、清點、押車、搬運都幹得井井有條。
視障人士能做的事其實有很多。不靠譜樂(le) 隊成員除俞天立家住黃浦區之外,其他人均住在市郊甚至遠郊,每周排練的通勤,他們(men) 都是獨立乘坐公交車,倒幾次車不在話下。可有的健視者不知道,看見一群視障人士便要帶他們(men) 過馬路、找目的地,還有的地鐵工作人員看見視障人士獨自出行便“如臨(lin) 大敵”,通過對講機請求支援。像這樣不由分說地被“幫助”,或是因為(wei) 外表難以看出低視力,被同事認為(wei) “故意不打招呼”而排擠,又或是去景區旅遊時被不知如何介紹景色的導遊“過度”關(guan) 愛,都曾發生在他們(men) 的生活中,給他們(men) 帶來尷尬和困擾。在音樂(le) 劇演出中,大家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將這些經曆演繹出來,並把正確的幫助方式“科普”給觀眾(zhong) 。
因為(wei) 真實,所以動人。通過《無障·愛》,美愛融合藝術團搭建起社會(hui) 大眾(zhong) 與(yu) 視障人士間交流的橋梁。演員們(men) 也得以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說說心裏話:“雖然知道大家是出於(yu) 好意,但我們(men) 能夠獨立做到很多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men) 會(hui) 主動說出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