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新空間涵養藝術之美
作者:胡 娜
核心閱讀
今天,演藝新空間的出現不僅(jin) 帶來藝術創作演出的空間變化,也意味著藝術跨界擴容和觀演關(guan) 係的深刻改變
演藝新空間中的表演藝術聯動多種業(ye) 態,打造“演藝+”體(ti) 驗新場景,成為(wei) 激活文化消費的新動能
演藝新空間的建設,是藝術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重新定位,需要有與(yu) 時代同頻共振的創新理念與(yu) 意識,也需要有打造精品的決(jue) 心和毅力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ye) 性演出34.2萬(wan) 場、票房收入315.4億(yi) 元、觀演人次1.11億(yi) ,相比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121%、84.2%、188.5%,演出市場實現較快增長。其中,特別提到要順應趨勢,培育消費新業(ye) 態、新模式,推動建設“小而美”的演藝新空間。
近年來,演藝新空間成為(wei) 舞台藝術創作新趨勢和文旅融合新形態。據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國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的演出場次超過10萬(wan) 場,觀眾(zhong) 超過800萬(wan) 人次。僅(jin) 上海市授牌的演藝新空間數量就達到100家,年演出場次占全年營業(ye) 性演出總場次的30%以上。截至2023年底,北京、上海、重慶、海口、大連等地出台了關(guan) 於(yu) 演藝新空間的相關(guan) 扶持政策,推動演藝新空間健康快速發展。
推動傳(chuan) 統煥新和藝術創新
上世紀80年代,小劇場的蓬勃發展引發業(ye) 界對藝術創新的思考。今天,演藝新空間的出現不僅(jin) 帶來藝術創作演出的空間變化,也意味著藝術跨界擴容和觀演關(guan) 係的深刻改變。
不久前,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在短視頻平台走紅,吸引很多年輕觀眾(zhong) 走入劇場,感受戲曲魅力。《新龍門客棧》與(yu) 傳(chuan) 統戲曲不同,尤其是舞台設置——之所以叫“環境式越劇”,是因為(wei) 它打造了與(yu) 同名電影中相似的客棧環境,舞台為(wei) 客棧內(nei) 部結構,觀眾(zhong) 席為(wei) 客棧用餐區域。演出區域設有升降台,可以根據劇情發展改變舞台場景,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身臨(lin) 其境的感受。這種新的舞台形式打破了原有的限製,觀眾(zhong) 能夠更好地接收舞台上演員傳(chuan) 遞的信息,從(cong) 而與(yu) 舞台敘事達到極佳的共情效果。對年輕人來說,逼真的場景呈現和熟悉的經典劇情降低了戲曲欣賞的門檻,新穎別致的形式、富有魅力的角色,潤物無聲地讓年輕人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在北京77文創園內(nei) ,全景沉浸互動劇《大真探趙趕鵝》駐演數月,場場爆滿。劇場中有150多個(ge) 座席,被分為(wei) 了羊湯館、西餐廳、歌舞廳等多個(ge) 空間,觀眾(zhong) 也被分派了不同身份,用不同道具與(yu) 演員互動,開啟緊張有趣的探案之旅。結束北京的駐演後,劇組繼續在南京、天津等地巡演,同樣一票難求,網上還流傳(chuan) 著戲迷手繪的選座攻略。舞台形製、觀演關(guan) 係的變化,讓觀眾(zhong) 獲得不同於(yu) 以往、更加豐(feng) 富細膩的觀劇體(ti) 驗,這對當下的年輕人尤其具有吸引力。在演出內(nei) 容上,這些演藝新空間的新式劇目,主要來自青年藝術家的創造創新。分布在城市商圈、園區、樓宇、街巷、劇場中的演藝新空間,見證了創意的迸發,也為(wei) 青年藝術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平台,成為(wei) 藝術創意和青年人才的孵化器。
帶動文化消費和藝術全產(chan) 業(ye) 鏈開發
今天,人們(men) 來到劇場不僅(jin) 可以觀劇,還可以點上一杯劇目聯名特調飲品,體(ti) 驗戲劇主題餐食,在精心布置的戲劇場景中拍照、打卡。這裏的演藝新空間,不僅(jin) 是戲劇空間,也是社交和消費場所。在北京,當你來到與(yu) 千年古刹天寧寺一牆之隔的東(dong) 方藝空間,既能在劇場裏欣賞到國家級院團帶來的高品質舞台作品,也能在劇場外的草坪和樓台體(ti) 驗戶外演藝、文創市集和藝術展覽。在上海,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的常駐劇場周邊空間引進了主題餐廳、酒吧和民宿,形成了演出娛樂(le) 休閑相結合的特色演藝街區。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聯手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共同推出的新空間戲劇《貓神在故宮》,單獨開辟一個(ge) 新空間作為(wei) 劇場,分為(wei) 預演區、主演區、出口商店3部分,打造融展、演、商於(yu) 一體(ti) 的創新空間模式。從(cong) 走入預演區那一刻,觀眾(zhong) 就進入了“後花園”,表演就已開始,隨後步入主演區,走進宮殿場景,劇情隨之展開。除此之外,在天橋藝術中心每層都設有藝術裝置、手工坊、下午茶、文創等IP相關(guan) 產(chan) 品和體(ti) 驗項目,豐(feng) 富了戲劇產(chan) 業(ye) 鏈,打通了文化消費新場景。這種演藝新空間項目注重通過複合型場景營造來增強觀眾(zhong) 的獲得感,與(yu) 演出相關(guan) 的互動、文創及社群活動也是劇目的組成部分,有助於(yu) 強化觀眾(zhong) 對作品的體(ti) 驗和認知。
當下,演藝新空間進駐商場也成為(wei) 新興(xing) 的文化消費品類。從(cong) 瑞虹天地月亮灣到北外灘來福士,從(cong) 中山公園龍之夢到合生匯,僅(jin) 僅(jin) 兩(liang) 年時間,開心麻花就在上海多個(ge) 商業(ye) 綜合體(ti) 內(nei) 擁有了自己的演藝空間和駐演空間,打通演藝和消費的邊界。在陝西西安,總麵積2.4萬(wan) 平方米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涵蓋當地小吃、主題文創、特色演藝、沉浸遊戲、場景體(ti) 驗等多種業(ye) 態,讓遊客盡享唐風唐韻。
演藝新空間中的表演藝術聯動多種業(ye) 態,打造“演藝+”體(ti) 驗新場景,成為(wei) 激活文化消費的新動能。在演藝新空間不斷湧現的過程中,舞台藝術與(yu) 生活消費雙向融合,拓展了演藝產(chan) 業(ye) 鏈,構建了消費新場景,培育了文旅新業(ye) 態。
助力文旅融合和城市更新
演藝新空間的空間形態豐(feng) 富多元,可以是傳(chuan) 統小劇場的創新運營,可以是劇院公共空間的開放拓展,可以是文博古建戲樓會(hui) 館煥發新活力的演出,也可以是胡同街巷深處“小而美”的戲劇發生地……當前,演藝新空間沒有統一定義(yi) ,但業(ye) 界有一些基本共識,那就是演藝新空間要基於(yu) 城市發展需求和區域定位,結合區域文化根脈、消費特點和空間資源進行建設。深耕城市沃土,創新內(nei) 容與(yu) 運營,是演藝新空間的魅力與(yu) 價(jia) 值所在。
打造演藝新空間成為(wei) 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在北京前門西河沿街220號,推開兩(liang) 扇朱漆大門,一座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純木結構二層戲樓出現在人們(men) 麵前,這就是擁有百年曆史的正乙祠戲樓。正乙祠曆經歲月滄桑,見證了戲曲的興(xing) 起與(yu) 發展,後雖進行了修複,卻一度入不敷出,難以為(wei) 繼。2019年,北方昆曲劇院接收正乙祠後,按照曆史原貌進行了全麵修複,大幕重啟的百年戲樓正乙祠鑼鼓聲再次響起。正乙祠的“重新開張”,正是得益於(yu) “會(hui) 館有戲”項目。幾年前,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研究製定《關(guan) 於(yu) 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hui) 館舊址的工作方案》,提出打造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湖廣會(hui) 館、安徽會(hui) 館、顏料會(hui) 館、臨(lin) 汾會(hui) 館等陸續上演精彩演出,百年前會(hui) 館裏“鄉(xiang) 人歡聚看鄉(xiang) 戲”的熱鬧場景得以重現。結合昆曲元素和場地條件,正乙祠積極開辦名家講座、拍攝紀錄片、舉(ju) 辦非遺展覽,更策劃推出“昆曲下午茶”,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費場景。未來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將帶動周邊名人故居、文化場所及文化街區的整體(ti) 活化發展。
位於(yu) 上海黃浦區漢口路的亞(ya) 洲大廈在人民大舞台原址上興(xing) 建,本身自帶戲劇基因,但多年來一直作為(wei) 寫(xie) 字樓使用。2020年,一部環境式駐演音樂(le) 劇《阿波羅尼亞(ya) 》的走紅,讓坐火車、打“飛的”、拖著行李箱來看戲的觀眾(zhong) 絡繹不絕。之後,優(you) 質民營劇團不斷湧入,音樂(le) 劇、話劇、舞劇等不同類型駐演陸續在亞(ya) 洲大廈“安家”,21層建築中有多達19個(ge) 小劇場。亞(ya) 洲大廈從(cong) 一座商業(ye) 辦公樓轉型為(wei) 垂直生長的戲劇街區,甚至成為(wei) 上海密度很高、人氣很旺的文旅新地標。無論是古建新生,還是商圈活化,將表演內(nei) 容與(yu) 建築形態、曆史文化結合,依據空間設計創新演藝內(nei) 容,激活空間資源,是藝術賦能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
當下的文旅融合是主客共享的。文旅目的地既要服務外來遊客,也要服務本地居民。分布在城市各個(ge) 區域、商圈的演藝新空間的崛起,適應了“15分鍾生活圈”建設的需求,也在推動不同社區、街區之間的合作。從(cong) 商業(ye) 產(chan) 業(ye) 到公共文化,表演藝術依托新空間,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演藝新空間的建設,是藝術與(yu) 社會(hui) 關(guan) 係的重新定位,需要有與(yu) 時代同頻共振的創新理念與(yu) 意識,也需要有打造精品的決(jue) 心和毅力。以演藝新空間的建設為(wei) 契機,推進演藝產(chan) 業(ye) 與(yu) 時俱進,進一步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滿足人們(men) 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期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