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與創作“較勁”,對精品“耐心”

發布時間:2024-01-24 09:30:00來源: 人民日報

  項 靜

  有人說,在海量的文藝供給麵前,慢工出細活的打磨似乎“過時”了。事實上,時代的確在為(wei) 今天的文藝創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但通往精品力作道路的艱辛並未改變。

  伴隨作家畢飛宇的長篇小說新作問世,一則有關(guan) “紙巾合同”的軼事在文學界傳(chuan) 播開來。

  那還是早在2015年的一次聚會(hui) 上,《收獲》主編程永新當麵向畢飛宇約稿。畢飛宇繼2008年《推拿》之後,多年未有長篇發表,但朋友都清楚,他在“憋”一個(ge) 新作品。飯桌上,畢飛宇允諾會(hui) 把新長篇給《收獲》。程永新當即抽出一張餐巾紙,讓畢飛宇在上麵簽下了約定。

  一直到8年之後,畢飛宇新長篇如約首發於(yu) 《收獲》雜誌2023年第3期,程永新才在朋友圈曬出了這張保存完好的“紙巾合同”。

  8年之約的背後,是作家的“較勁”,也是編輯對於(yu) 這種“較勁”的信任與(yu) 耐心。畢飛宇在創作過程中遭遇瓶頸,幾次想放棄,甚至把十幾萬(wan) 字的小說直接從(cong) 電腦裏刪掉,推翻重來。前前後後寫(xie) 了100多萬(wan) 字,最後發表時20餘(yu) 萬(wan) 字。在這個(ge) 過程中,編輯程永新一次也沒有催過。“不用催,他一定會(hui) 和自己較勁的,不滿意的作業(ye) 他是不會(hui) 交出來的。”這種信任本身也是對藝術創作規律的尊重。

  文藝創作是艱辛的創造性勞動。文學作品作為(wei) 寫(xie) 作者生活經驗、思想認知和審美觀念厚積薄發的產(chan) 物,需要反複醞釀、反複打磨,很難依靠靈感一蹴而就。汪曾祺的名作《受戒》《異秉》《職業(ye) 》都有不斷修改的痕跡。短短2000多字的《職業(ye) 》,初稿上世紀40年代完成於(yu) 昆明,後來的40年時間裏,作家又先後4次重寫(xie) 。汪曾祺說:“為(wei) 什麽(me) 要重寫(xie) ?因為(wei) 我還沒有挖掘到這個(ge) 生活片段的更深、更廣的意義(yi) 。”改定後的小說開頭,從(cong) 文林街各種叫賣聲寫(xie) 起,不同的叫賣聲背後是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言簡意賅地寫(xie) 出了叫賣聲裏層層疊疊的中國社會(hui) ,極見功力。由這個(ge) 細節就可看出,在修改和重新創作的過程中,作家融入了更多曆史、閱曆和人生況味。

  特別是對具有一定社會(hui) 影響力的作家來說,一部新作既是跟自己的對話,要能區別或者超越之前的創作,也是跟同時代創作者的對話,要能讓自己的作品具有獨特辨識度。打磨之難,可想而知。

  近年來,國內(nei) 圖書(shu) 市場每年都有數千部原創長篇小說出版。據《2022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shu) 》統計,2022年,網絡平台新增網絡文學作品300多萬(wan) 部。如此龐大的數量體(ti) 現了文學創作生產(chan) 的活躍程度,也對創作者和編輯的定力與(yu) 耐心形成巨大考驗。

  有人說,在海量的文藝供給麵前,慢工出細活的打磨似乎“過時”了。也有人說,像柳青那樣為(wei) 寫(xie) 《創業(ye) 史》在皇甫村生活14年,像路遙那樣為(wei) 創作《平凡的世界》閱讀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10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guan) 書(shu) 籍,已經“不合時宜”了。事實上,時代的確在為(wei) 今天的文藝創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但通往精品力作道路的艱辛並未改變。

  作家徐懷中在90歲高齡時憑借《牽風記》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就寫(xie) 過《牽風記》的雛形,將近20萬(wan) 字,因為(wei) 不滿意而將其付之一炬。對此徐懷中並不後悔,“如果當時匆匆忙忙把書(shu) 出了,也就不會(hui) 重改一次,我也隻會(hui) 為(wei) 這部長篇小說成色平平而羞愧,痛感自己留下的遺憾無法補救。”獲得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寶水》,講述的是一個(ge) 小山村一年裏的變化。為(wei) 了寫(xie) 好這一年,作家喬(qiao) 葉用了七八年時間準備素材,廣泛“跑村”、深入“泡村”,捕捉新時代鄉(xiang) 村的嶄新風貌。紛繁複雜的社會(hui) 現實考驗著作家的創作能力,也錘煉著作家的創作態度。

  時間不一定保證出精品,但漫長時間中凝聚的是創作者的精神跋涉,從(cong) 中可以看到文學創作與(yu) 時代的關(guan) 係。在無聲的時間之中,不僅(jin) 僅(jin) 是對作品的修改和完善,也是探索和沉澱的過程,最終找到精準的方式去表達對生活和現實的認知。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