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好好活著”的證據,值得珍藏
編者按
歲末年初,小紅書(shu) 發起了“請看我的VCR”活動,鼓勵大家用視頻記錄和分享日常生活。在向用戶征集的“2023年度短片”中,有人記錄了迎風落下的花瓣、逗弄小狗的老人、看到煙花的眼淚、騎車兜風的笑容……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像一個(ge) 個(ge) 火苗點燃、溫暖了很多人。有人感歎這都是我們(men) 普通人“好好活著”的證據啊。
其實,當我們(men) 按下拍攝鍵的那一刻,片刻就成了永恒,我們(men) 也將日常的瑣碎融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難得的高光時刻,還是不重要的瑣碎小事,普通人用視頻記錄日常已經成為(wei) 現實,它就像一本當代生活圖鑒,充滿細節、溫度甚至力量。再瑣碎的日常都值得記錄,再平凡的人生都值得慶祝。抓住美好的瞬間,撿拾並珍視過往的點滴,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的一切,這些最小確定性帶來的是我們(men) 麵對未來的勇氣和底氣。
惠特曼說:日日夜夜,每時每刻,皆為(wei) 奇跡。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將“好好活著”定義(yi) 為(wei) 具體(ti) 的日常,而不是光鮮亮麗(li) 的成就。而所謂的成長與(yu) 成熟,大抵也是越來越相信“日常的力量”。
的確,記錄或是一個(ge) 人在不經意間累積的財富。曾經的無關(guan) 緊要也好,瑣碎日常也罷,當一切挨過時間的車轍,一輪一輪,就會(hui) 變成一個(ge) 人一生珍貴的回憶。因為(wei) 記錄,我們(men) 變得“富有”。因為(wei) 記錄,我們(men) 找到了幸福小徑。正是那些煙火日子裏的小美好、小從(cong) 容照亮了我們(men) 的前程。
■ 胡楊
1月16日中午去單位路過什刹海荷花市場時,突然發現一隻啄木鳥不顧人流穿梭、泰然自若地在路旁的一棵銀杏樹上哢哢哢地啄著。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這麽(me) 漂亮的啄木鳥,個(ge) 頭挺大,頭頂有橘紅色,尾巴下還有橘紅,整個(ge) 背部是黑色加白色花紋,漂亮極了。
對於(yu) 一個(ge) 喜歡記錄的人,我自然不會(hui) 放過這難得的機會(hui) ,追著啄木鳥跟拍,隨後將視頻發到朋友圈,名曰“豔遇”。上網查發現這是一隻大斑啄木鳥,雄鳥。雌鳥一般頭頂不帶紅。
回想那一天,從(cong) 早晨被陽台上紅彤彤的日出吸引,拍下冬日日出的驚鴻一瞥,到中午鬧市中與(yu) 啄木鳥“豔遇”,再到傍晚時分下班路上,拍下什刹海冰場大漠孤煙直般的日落景觀,感覺自己這一天大賺了一筆。
動漫《日常》中有一句台詞說:“我們(men) 每天度過的日常,或許就是奇跡的連續。”在繁華喧囂、高速發展的時代,“奇跡”不一定是傳(chuan) 統腳本裏的人生巔峰時刻,也可以是那些微不足道卻靜靜躺在手機相冊(ce) 裏的平淡瞬間。我的經驗之談是“越記錄越富有”。
記錄,是“好好活著”的證據
作家餘(yu) 華在北師大的一次演講中,麵對學生提問——該如何“好好活著”?他的回答是:“好好活著”就是去尋找那些積極的東(dong) 西。
從(cong) 最初的日記本到後來的QQ空間、博客以及微博再到朋友圈、視頻號等,記錄生活與(yu) 感悟的載體(ti) 、手段、平台變了,但是始終沒變的是我持之以恒的記錄習(xi) 慣。
我們(men) 隨手將所見所想記錄下來,時間久了,你會(hui) 發現,正是那些不重要的小事形成了清晰的生命軌跡。而平凡的日子,因為(wei) 記錄成了奇跡本身。
有個(ge) 朋友一直喜歡用手機記事本記錄家庭成員間的對話。從(cong) 她和伴侶(lv) 相識到結婚後每一次讓她捧腹的瞬間,到後來有了女兒(er) ,那些不經意間從(cong) 小不點兒(er) 嘴裏冒出來的神奇問答,都被她記錄在案。每年跨年或者家庭聚會(hui) 、生日之際,甚至是因為(wei) 一些瑣事夫妻鬧不愉快的場合,她都會(hui) 默默翻閱那些記錄。她說:“當我打開記事本,一條條翻下去,自己就先忍不住笑了。因為(wei) 記錄,我好像擁有了一把打開幸福的鑰匙。”
這是一個(ge) 人人都可以著書(shu) 立傳(chuan) 、表達自我的時代。我關(guan) 注的一個(ge) 公眾(zhong) 號“花架娘子”,每天早晨6點更新。她寫(xie) 的內(nei) 容都是身邊事、碎碎念。最近關(guan) 於(yu) 新燙的頭發她就連續寫(xie) 了10篇公號,點擊量過萬(wan) 的好幾篇。《沒有一個(ge) 中年婦女能笑著從(cong) 理發店走出》《中年婦女燙頭發,一言難盡啊!》……搞得我這個(ge) 不愛看熱鬧的人都湊上去看個(ge) 究竟。
原來新年前她燙了卷發,花了130元。當同事花了900多元的燙發遇上她花130元燙的卷發,於(yu) 是就有了話題感。她寫(xie) 道:“對於(yu) 66歲的理發師我很滿意,碰到1975年就開張的理發店的良心價(jia) ,大家反而不理不信,開始懷疑手藝和品質了。如今,大家都被高消費帶到坑裏去了。”
我之所以愛看她的公號,一是接地氣,二是那些瑣碎平常事她勇於(yu) 記錄、坦承看法。
記錄很多時候是和時間掛鉤的,是彼時彼刻的痕跡。曾經的無關(guan) 緊要也好,瑣碎日常也罷,當一切挨過時間的車轍,一輪一輪,就會(hui) 變成一個(ge) 人一生珍貴的回憶。多年以後,當你重新打開的那一刻,你會(hui) 發現那些好時光都是默默的祝福。這很像一個(ge) 人每天存一點小錢在銀行,日積月累,竟也積累成一筆數目可觀的財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因為(wei) 記錄,散作滿天星,聚成一團火。
用記錄喚醒、治愈自己
在小紅書(shu) 上,果果分享了她的心路曆程。“前年辭職後,我在老家待了半年,然後去大理。我原本以為(wei) 到了大理一切都會(hui) 好起來的。可剛到的時候我騎電動車就受傷(shang) 了,又遇到一個(ge) 不太友善的鄰居,最後不得不搬家。總之各方麵都很水土不服。後來我偶然刷到一個(ge) 手工工作坊,那位老師在大理待了十年了,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加入其中。記得有一回我們(men) 準備去吃飯,剛走到外麵,發現雲(yun) 彩很好看,老師就提議一起爬上屋頂看晚霞。那天老師告訴我們(men) ,晚霞出現的必要條件就是太陽要落得很低,但是雲(yun) 不能離山特別近。雲(yun) 和山之間要有空隙,太陽的光線才會(hui) 穿過來,形成晚霞。工作坊讓我找到了很多生活的神秘時刻,也記錄下這樣的時刻。我學習(xi) 了一些技術,包括焊接、滴蠟等。最近終於(yu) 做出了第一個(ge) 自己設計的項鏈。我會(hui) 給我的手工拍小視頻,發到小紅書(shu) 上,現在也算個(ge) 手工藝人了。記錄手工逐漸成形的樣子,讓我感到充實,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完成一些小事,會(hui) 變成前進的動力。”
有一部紀錄片叫《施圖茨的療愈之道》,拍攝對象是著名心理醫生Phil Stutz。片中他分享了人在迷茫時,如何重新尋找自我的生命力。
他把生命力比作一個(ge) 金字塔,從(cong) 底層到頂層依次為(wei) :人與(yu) 身體(ti) 的關(guan) 係、人際關(guan) 係、人與(yu) 自我的關(guan) 係。當一個(ge) 人試圖重新尋找生命力,首先可以從(cong) 鍛煉、飲食、睡眠開始,重建自己與(yu) 身體(ti) 的聯係,然後是建立與(yu) 外界的聯係,最後是建立與(yu) 自我的關(guan) 係。
施圖茨提供的解決(jue) 方案是“寫(xie) 作”,當然不是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理解的寫(xie) 小說、寫(xie) 散文的寫(xie) 作,而更接近一種“記錄”,自我記錄。他說:“這就像一麵鏡子,能夠反映你無意識裏正在發生的事情。而當你把記錄變成習(xi) 慣,那些你不了解自己的事,都會(hui) 一一浮現。”當一個(ge) 人開始增進與(yu) 自我潛意識的聯結,生命力就會(hui) 水到渠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所有的經曆,都是一種財富。而記錄下這一切,讓它在某一刻變成勇氣,變成底氣,你就擁有了富足的人生。
視頻記錄是一種自我賦權
人類學學者袁長庚在談到自媒體(ti) 時代視頻對於(yu) 普通人的作用時,用了“自我賦權”四個(ge) 字。
“2023年從(cong) 小把我帶大的姥姥去世了,我在家族群裏看到了她在敬老院過最後一個(ge) 春節的視頻。她在視頻裏穿了一身紅衣服,說話很爽朗,跟別人炫耀說孩子們(men) 多有出息。我之前一直擔心她在敬老院的適應狀況,沒想到她變成了一個(ge) 小型社區生活的領袖,生活挺昂揚的。視頻記錄挖掘出的這些麵向,豐(feng) 富了姥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看,現代人對生活的掌控力其實很有限,而視頻記錄是一種自我賦權。舉(ju) 例來講,北漂的某一天,你記錄了北京天空的一片雲(yun) 。後來你離開北京,在另一個(ge) 城市安家立業(ye) ,直到老去。可能到那時候,從(cong) 經濟收入、社會(hui) 地位等方麵,你都不願意再去回想北京。但這片小小的雲(yun) 會(hui) 提醒你,北漂的經曆還是有一些值得珍惜的麵向。”
袁長庚認為(wei) ,實際上,今天的我們(men) 就是在用視頻組織起小的敘事。這種小的敘事在個(ge) 體(ti) 的生命中,可以對抗一些大的東(dong) 西。包括越來越多的人用視頻號、小紅書(shu) 等,也是為(wei) 了對抗熟人社會(hui) 約定俗成的行為(wei) 規範,讓自己活得更舒展一些。它這很像早期階段的互聯網。
心理學中有一個(ge) 普遍性的觀點,“人是由過去的經曆所塑造的”。這並非鼓勵人們(men) 沉湎於(yu) 過去,而是重新咀嚼並賦予過去的意義(yi) ,以立足當下做出契合自身的選擇。這也是現代人嚐試拓展交際圈的方式,將那些不重要的小事,用視頻分享給雲(yun) 端社區的網友。舒適的社交距離,無限的包容與(yu) 接納,足以安放每一個(ge) 平凡而獨特的靈魂。
正如社會(hui) 學家喬(qiao) ·基奧恩在《陌生人的力量》所述:“當孤獨的個(ge) 體(ti) 走出個(ge) 人世界,走向更寬廣的人際天地時,便是瓦解整個(ge) 社會(hui) 的精神隔絕、社交恐懼、信任度低等困境的開始。”
寫(xie) 到這裏,筆者想到《莊子·人間世》最後的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那些細碎的日常記錄看似無用,卻描摹出不一樣的每一天,也默默滋養(yang) 、淨化著我們(men) 的精神世界。當我們(men) 能夠體(ti) 會(hui) 到“無用之用”,去嚐試用視頻記錄世俗意義(yi) 下不那麽(me) 重要的小事,這不僅(jin) 僅(jin) 是回到當下、擁抱平凡,更是對宏大敘事或單一價(jia) 值觀的拒絕。不管人生是不是曠野,我們(men) 都能找到屬於(yu) 自己的小徑。
的確,有時候,財富並不僅(jin) 僅(jin) 是物質上的,因為(wei) 記錄,我們(men) 能夠存儲(chu) 的,是那些與(yu) 美好有關(guan) 、名為(wei) “幸福”的財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