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四季食飲中的中醫智慧

發布時間:2024-01-24 09: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三餐煙火暖,四季皆安然。一日三餐是構成日常生活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提供人體(ti) 每日能量的重要保障。而中醫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攝食養(yang) 生上有著獨到見解和豐(feng) 富的實踐經驗。那麽(me) ,四季食飲中有哪些中醫智慧呢?

  飲食有節

  《黃帝內(nei) 經》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yu) 陰陽,和於(yu) 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yu) 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在這段概括古人養(yang) 生要點的文字中,特別提到了“食飲有節”。“節”,有“節製”和“節律”兩(liang) 層意思。一是飲食要有節製,不過量、不過度;二是飲食要有節律,定時定量進食。這樣可以使身體(ti) 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保持正常,避免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疾病。

  一方麵,控製食物的攝入量,避免暴飲暴食。正如《古今醫統大全·通用諸方》所述:“飲食為(wei) 養(yang) 生要務,貴精而不貴多,饑飽得中,不可太過不及。”可以按“七分飽”的原則,早中晚餐按照2∶2∶1的比例分配進食量。現在人們(men) 的工作節奏很快,很多人恰恰是晚餐最為(wei) 豐(feng) 盛,如果有應酬或夜宵則更容易在晚餐過食肥甘,久而久之,除了導致胃腸負擔過重,還容易引起睡眠問題以及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

  另一方麵,飲食要有節律。我們(men) 應該定時定量地進食,中醫認為(wei) 有節律地進食是保護脾胃功能正常、補充氣血供給和維持氣血流通的重要前提。如《保生要錄》所言:“常時不可待極饑而方食,候極飽而撤饌”,就是提示不能餓極了才進食,要按時按點規律飲食。通常我們(men) 提倡的每日三餐時間為(wei) :早餐6~7時,午餐12時左右,晚餐18~19時。現代人的不良飲食節律,如不吃早餐或晚餐時間過晚等,都會(hui) 引起胃腸功能紊亂(luan) ,現代醫學也認為(wei) 這樣會(hui) 引起膽汁、胰島素分泌異常,不利於(yu) 消化和血糖平穩。

  五味調和

  “五味”原指酸、苦、甘、辛、鹹5種味道,後泛指食物各種味道。“五味調和”包含兩(liang) 層含義(yi) ,一是不可偏嗜,二是盡量清淡。

  為(wei) 什麽(me) 不可偏嗜?從(cong) 中醫來看,五味入五髒,《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雲(yun)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若過度偏嗜某種口味,則有可能引起髒腑功能的失衡。《素問·五髒生成篇》也有言:“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shang) 也。”現代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會(hui) 使血液濃縮、血壓升高;而攝糖過多,則容易導致骨質疏鬆、頭發枯黃,並引發其他代謝問題。因此,飲食應當五味合理搭配,做到所好之物不可偏耽,所惡之味不可全棄,以維護髒器之間的平衡。

  關(guan) 於(yu) 口味,著名醫藥家陶弘景曾言:“五味偏多不益人……五味稍薄,令人神爽。”飲食淡薄即口味要清淡,不可一味追求味道的刺激。味厚則易多食,多食則易不化。現代人喜嗜辛辣肥甘,但從(cong) 中醫角度看,這類食物往往容易化生痰濕、鬱而生熱,出現痰多、口膩、便黏等症狀,現代醫學也認為(wei) ,經常食用辛辣食物會(hui) 刺激胃液過度分泌,導致胃黏膜損傷(shang) ,並誘發胃痛。清淡飲食不易生痰化熱,脾胃升清降濁的功能也可正常發揮,所以會(hui) 讓人神清氣爽。因此,清淡好消化的飲食是中醫所提倡的。

  順應四時

  順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醫認為(wei) 五髒之氣的強弱虛實與(yu) 四季變化有密切關(guan) 係。因此,人類為(wei) 了適應自然,保持五髒調和,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遵循四季節令來養(yang) 生保健。著名醫家孫思邈非常重視四時養(yang) 生,他在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增卷中將四季、五行、五味、五髒相對應,提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yang) 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yang) 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yang) 肝氣;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yang) 心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yang) 腎氣”的四季飲食養(yang) 生原則。

  以春天飲食為(wei) 例,肝屬木,五味屬於(yu) 酸,其氣通於(yu) 春,而脾屬土,五味屬於(yu) 甘,從(cong) 五行生克製化角度看,春天肝氣旺盛,會(hui) 肝木克脾土,所以脾胃功能本虛的人春天則易發生反酸、腹脹、消化差等症狀。此時從(cong) 飲食養(yang) 生角度看,就應少食酸味食物,適當增加甘味食物以補脾,可多食粳米、大棗、燕麥、小米等食物,少食海魚、蝦、蟹、酸梅等。但這一觀點不可刻板看待,我們(men) 選擇食材時還要結合五味調和的觀點、注意食物寒熱溫涼的性質,靈活辯證實施。

  順應四時飲食,也要注意循時而進,非時不食。我們(men) 選擇三餐食材盡量順應其生長季節,盡可能少食反季食物。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言:“飲食臭味,每至一時,亦有所勝所不勝之理,不可不察也。四時不同氣,氣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物代美……凡擇味之大體(ti) ,各因其時之所美,而違天時不遠矣。”很多反季節生長的蔬菜水果,由於(yu) 光照、溫度等多種原因,其營養(yang) 含量與(yu) 應季水果相比有一定差異,更重要的是,反季食材的性味與(yu) 人體(ti) 當季的生理特點並不相符。如冬天吃西瓜或梨,容易傷(shang) 脾胃之陽而發生瀉泄,尤其是脾胃功能虛弱的人群,更要注意避免。

  因人製宜

  因人製宜是中醫養(yang) 生的一個(ge) 重要原則,是指根據個(ge) 體(ti) 的體(ti) 質、年齡、性別、生活環境等因素來製定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三餐。

  首先人體(ti) 體(ti) 質各有不同,我們(men) 要根據自身體(ti) 質來選擇食物,比如濕熱體(ti) 質的人群盡量少食肥膩之品,如煎炸烹飪的肉類、各種糕點、巧克力等,而陽氣不足的人群則少食寒涼,多食溫補的食物,如大棗、牛羊肉等,陰虛之人則少吃辛辣,多食用甘潤之物,如百合銀耳等。

  從(cong) 年齡來看,老年人、幼童要選擇營養(yang) 豐(feng) 富且易消化的食材,盡量不吃冷食以顧護胃氣。尤其是老年人,更要重視食養(yang) ,正如宋代養(yang) 生學家陳直在《養(yang) 老奉親(qin) 書(shu) 》中提到,老人身體(ti) 素虛,難抵峻猛藥性,故“皆厭於(yu) 藥,而喜於(yu) 食”,因此以食療養(yang) 生最佳。老年人除了前述食飲有節、五味調和、順應四時之外,還要結合生理特點來選擇飲食,安排三餐。如《老老餘(yu) 編》所述,當夏之時,老人氣弱,清晨應進暖氣湯散,飲食以溫軟為(wei) 宜,不應過飽;渴時宜粟米溫飲,忌生冷肥膩;冬月之際,可飲山藥酒、肉酒以禦寒氣。而老年人血虛氣怯,運化不足,故“好酒膩肉、溫麵肉汁、燒炙煨爆、辛辣甜滑皆在所慎”。針對一些老年常見慢性病,我們(men) 也可以在三餐之中適當調整以達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比如陰血虧(kui) 虛,滋養(yang) 不足者,容易大便秘結,可常服芝麻糊、杏仁露,取其質潤多脂、滋養(yang) 補虛,以達到潤滑通便的效果。

  綜上所述,那些蘊含在一日三餐、四季食飲中的中醫智慧,滲透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倦探索,穿過漫長歲月長河,以一粥一飯、一粟一蔬的形式呈現在你我的餐桌上,充實了我們(men) 的味蕾,滋養(yang) 了我們(men) 的身心。飲食養(yang) 生文化的魅力就在於(yu) 此——不僅(jin) 讓我們(men) 氣足、精充、神旺,更加深了我們(men) 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和理解,並啟發我們(men) 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不斷思考和創新。

  (作者:魯藝,係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