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複視力”視頻火爆 偽科普豈能成真生意
據《解放日報》報道,近日,“近視眼從(cong) 800度降到100度”的短視頻上了熱搜,不同身份的主播演示了各種“恢複”方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hui) 通過公眾(zhong) 號“科學辟謠”指出,網傳(chuan) 內(nei) 容實為(wei) 偽(wei) 科學。媒體(ti) 調查發現,這些嚴(yan) 重誤導公眾(zhong) 的內(nei) 容之所以在互聯網“橫行霸道”,與(yu) 平台的縱容和助力不無關(guan) 係。
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兒(er) 童青少年總體(ti) 近視率為(wei) 52.7%,其中,小學生為(wei) 35.6%,初中生為(wei) 71.1%,高中生為(wei) 80.5%。這說明近視不僅(jin) 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同時也是不少令家長愁腸百結的“心病”——為(wei) 了幫助孩子保護眼睛、恢複視力,家長不僅(jin) 願意為(wei) 此重金投入,而且不遺餘(yu) 力遍尋良方。
以科普之名,各類“恢複視力”的視頻爆火於(yu) 網絡。從(cong) 形式上看,有的宣稱轉動眼球就能“治療近視”,有的表示觀看視頻就能“降低度數”,更有甚者,表示自己的按摩手法“包治眼病”。從(cong) 來源看,有的是“飛行員視力恢複訓練”,有的來自某日本醫療機構,還有的稱演示者是“武醫掌門”。但是,麵對上海辟謠平台記者的詢問,那些自詡“神通廣大”的主播,無一例外保持了沉默。
這些主播的沉默,絲(si) 毫不令人意外——當今醫學界的共識是,在目前的醫療條件下,沒有哪種醫療手段能真正地逆轉眼軸。換句話說,近視無法治愈、一旦發生就不可逆轉。為(wei) 此,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兒(er) 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特別提醒,要警惕近視能治愈的虛假宣傳(chuan) 。此外強調,不科學的處置可能會(hui) 導致視力進一步下降,甚至造成眼部感染或外傷(shang) 等嚴(yan) 重後果。
麵對煞有介事的偽(wei) 科普,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那麽(me) 多人不信“藥方”信“偏方”?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是,全民科學素養(yang) 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為(wei) 缺乏足夠的科學常識,一些人很容易被偽(wei) 科普編織的謊言俘獲,或者雖然將信將疑,卻還是抱著“寧肯信其有”的心態參與(yu) 其中。
崇尚科學精神,意味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而這也正是甄別真偽(wei) 科普的關(guan) 鍵所在——真正的科普旨在答疑釋惑,絕非製造噱頭、撩撥情緒,甚至花式引流、變相帶貨。
客觀而言,想要做好科普工作並不容易。“科”,意味著具備紮實的科學素養(yang) 和理論功底;“普”,意味著需要深入淺出將科學常識普及開來。反觀活躍在網絡上的“偽(wei) 科普”,“普”則普矣,“科”又體(ti) 現在何處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平台已經成為(wei) 公眾(zhong) 獲取信息的重要載體(ti)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過程中,網絡平台大有可為(wei) 。然而,泥沙俱下的網絡自媒體(ti) 內(nei) 容,實際上起到了一種反作用:當故弄玄虛的“偽(wei) 科普”一次次被推上熱搜,並成為(wei) 某些人念茲(zi) 在茲(zi) 的“生意”,不僅(jin) 是對公共利益的粗暴傷(shang) 害,同時也是科普領域“劣幣驅逐良幣”的直觀體(ti) 現。
毋庸諱言,科學是嚴(yan) 肅的,有時候甚至略顯乏味。相比之下,“偽(wei) 科學”往往是輕浮和聒噪的。非如此,不足以強化偏見、撩撥情緒。眾(zhong) 聲喧囂之中,算法不僅(jin) 左右著流量分配,而且體(ti) 現著價(jia) 值操守——經曆過野蠻生長的上半場競爭(zheng) ,網絡平台到底需要什麽(me) 樣的內(nei) 容和創作者,無疑是每個(ge) 網絡平台必須麵對的靈魂之問。
趙誌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