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抓住機遇推動新能源船舶發展

發布時間:2024-01-25 10:0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視點】

  作者:裴誌勇(武漢理工大學船舶郵輪中心主任)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孕育了中華文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經成為(wei)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內(nei) 河水運大國。我國內(nei) 河航道通航裏程12.8萬(wan) 公裏,年水運貨量約86億(yi) 噸,其中長江幹線貨運量超過30億(yi) 噸,連續十餘(yu) 年位居內(nei) 河航運世界第一。

  內(nei) 河航運蓬勃發展,但超過90%的內(nei) 河船舶仍使用柴油動力,排放的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等氣體(ti) 對流域生物及沿線環境造成了破壞。學界一直在探索長江大保護前提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的發展路徑,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江經濟帶。

  航運需求與(yu) 全球經濟增長周期緊密相關(guan) ,船舶行業(ye) 呈現強周期性。當前,我國船舶製造行業(ye) 節能減排力度持續加大,船舶行業(ye) 綠色轉型升級正穩步推進。隨著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化,我國船舶製造行業(ye) 逐漸形成低碳及無碳化的發展趨勢,助力船舶產(chan) 業(ye) 開啟新一輪上行周期。目前,我國造船業(ye) 處於(yu) 國際領先地位,修建造市場份額穩居世界第一,三大造船指標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宜昌地處長江咽喉樞紐,是長江中上遊最重要的船舶建造集聚區,發展新能源船舶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聚焦“電化長江”,宜昌把握機遇,搶占綠色船舶新賽道,新能源船舶製造占比超30%。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指引下,宜昌推動建設綠色智能船舶產(chan) 業(ye) 園、新能源船舶電控係統產(chan) 業(ye) 集群生產(chan) 基地,穩步推動內(nei) 河新能源船舶發展。宜昌的新能源船舶轉型發展,對長江大保護及黃金水道建設具有重要意義(yi) ,為(wei)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發布的“關(guan) 於(yu) 加快內(nei) 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供了典型應用方案。

  目前,隨著高等級航道“四縱四橫”建設的推進,以節能、環保、經濟、高效為(wei) 特征的內(nei) 河新能源船舶迎來了絕好的發展機遇。構築以內(nei) 河航運為(wei) 骨幹,鐵水聯運、公水聯運的高效立體(ti) 交通網絡,為(wei) 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交通運輸體(ti) 係支撐,還需開展如下工作:

  一是係統研究內(nei) 河新能源船舶關(guan) 鍵技術,攻克淺水阻力、複雜環境操縱性、結構輕量化、高效製造等領域的關(guan) 鍵技術難題,以新船型、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等“四新”理念,推動內(nei) 河新能源船舶朝著大型化、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的“四化”方向發展。

  二是聚焦典型應用場景,依托長江、西江、淮河、黑龍江等豐(feng) 富資源稟賦,深耕新能源船舶技術和動力係統研發,爭(zheng) 當世界新能源船舶的標準製定者、技術創造者和示範引領者,打造內(nei) 河新能源船舶全產(chan) 業(ye) 鏈。

  三是持續推動內(nei) 河新能源船舶政、產(chan) 、學、金、研、用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高水平人才,讓傳(chuan) 統的內(nei) 河航運業(ye) 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24日 0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