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41歲“單幹”不晚,他發現饑餓如何影響免疫

發布時間:2024-01-25 10:04:00來源: 中國科學報

  ■本報記者 王敏

  3年前,41歲的占成作了一個(ge) 重大決(jue) 定——辭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影像中心主任一職,前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開設獨立實驗室,從(cong) 事神經科學研究。

  “我對神經科學特別感興(xing) 趣。我既然可以做,就決(jue) 定去做。”占成說,興(xing) 趣在其科學道路中扮演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

  近日,占成團隊在《自然-神經科學》發表論文,他們(men) 找到了饑餓節食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因,為(wei) 治療該疾病提供了新靶點和新思路。

  饑餓如何影響免疫係統

  民以食為(wei) 天,攝食行為(wei) 是動物和人類最重要的基本需求之一。正所謂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

  在科研人員看來,除了獲取能量,攝食行為(wei) 對人體(ti) 代謝、免疫功能、衰老及壽命等方麵也會(hui) 產(chan) 生重要影響。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適度饑餓和節食有利於(yu) 改善自身免疫疾病,但這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在近期的研究工作中,占成團隊找到了其中的原因。

  占成首先向記者科普了一個(ge) 名詞——自身免疫疾病。正常情況下,人體(ti) 免疫係統會(hui) 保護機體(ti) 免受疾病和感染,但當受到刺激時,免疫係統便開始“敵我不分”,攻擊自身健康的器官和組織。

  “比如,免疫係統持續攻擊關(guan) 節,就會(hui) 得類風濕關(guan) 節炎;持續攻擊皮膚、血管,就會(hui) 得紅斑狼瘡。”占成說,常見的自身免疫疾病還有多發性硬化症、銀屑病等。

  在小鼠模型中,占成團隊在1億(yi) 個(ge) 神經元中找到了1000多個(ge) 感知饑餓的神經元,並且發現這些神經元可以通過下丘腦神經環路“控製”免疫細胞遷移,發揮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作用。

  形象地說,如果大腦是“司令部”,控製著一切,那麽(me) 免疫係統就是“軍(jun) 隊”。當神經元感知到饑餓時,下丘腦就會(hui) 接收到能量補給不足的信號,於(yu) 是發出命令,讓“軍(jun) 隊”安靜,從(cong) 而節約能量消耗。沒了補給的“軍(jun) 隊”無法攻擊自身細胞,從(cong) 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身免疫疾病。

  《自然-神經科學》審稿人稱:“該研究首次發現中樞神經係統在饑餓節食調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這是一個(ge) 重要的概念性突破。”

  “但這項研究真正用到臨(lin) 床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怎麽(me) 餓、餓多久、什麽(me) 時候餓。”占成說。

  “不能再等了”

  早在2021年4月,相關(guan) 論文就投給了《自然》,但經過18個(ge) 月的4輪修改後,還是被拒稿了。

  “當時的心情就像坐過山車。”占成說。剛開始,他們(men) 將這項工作“打扮得很漂亮”,滿心期待地送出去。很快,他們(men) 就收到了第一輪審稿意見:免疫機製不夠細致和新穎。

  對照這一問題,占成團隊立即補充實驗、修改論文,再次投送。經過4輪修改後,最終4位審稿人中有3位讚成發表,但有一人仍持反對意見,理由是“沒有發現一個(ge) 更新的免疫機製”。

  富有戲劇性的是,占成團隊被拒稿的當天,《自然》發表了另一個(ge) 國外團隊的研究成果。該成果與(yu) 占成團隊的成果“殊途同歸”。

  “國外團隊的結論是運動感知神經元改善自身免疫疾病,我們(men) 的結論則是饑餓感知神經元改善自身免疫疾病,這兩(liang) 個(ge) 發現最後都是通過下丘腦這一路徑來控製免疫細胞發揮作用的。”占成解釋說。

  麵對這種結果,占成認為(wei) “不能再等了”。於(yu) 是他再一次修改文章,將其轉投給《自然-神經科學》,很快就被該期刊接收並順利發表。

  從(cong) “抗拒”學醫到開設實驗室

  很難想象,對神經免疫侃侃而談的占成,高中時曾非常“抗拒”學醫。“我的母親(qin) 是一位醫生,高考填誌願時,她讓我報考醫學院,但被我拒絕了。”占成說。

  占成本科、研究生均就讀於(yu) 華中科技大學,本科學的是光電子工程專(zhuan) 業(ye) 。研究生階段,他初步接觸到一些與(yu) 生物、神經科學相關(guan) 的內(nei) 容。畢業(ye) 後,占成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錄取,成為(wei) 該所影像中心第一名光學影像工程師,負責平台搭建和管理。

  工作兩(liang) 年後,占成發現,相比平台管理,自己對神經科學研究工作更感興(xing) 趣。

  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羅敏敏,並順利進入其實驗室攻讀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在羅敏敏實驗室的那幾年裏,占成才真正了解到做科研是什麽(me) 樣的。

  博士畢業(ye) 後,占成一邊做平台管理,一邊研究神經科學。2017年,37歲的他第一次以唯一通訊作者身份在《神經元》發表研究論文。這給了他很大的信心。

  4年後,41歲的占成作了一個(ge) 更大膽的決(jue) 定——放棄在北京打拚的一切,辭職出去“單幹”。

  這個(ge) 決(jue) 定立即遭到妻子的反對,身邊的同事也勸他說“出去單幹會(hui) 很累”。但占成很“強勢”,決(jue) 定的事很難改變。他迅速投簡曆、調研有意向的高校和研究院所,最終與(yu) 中國科大簽署了工作協議。

  40多歲“單幹”並不晚

  從(cong) 江西老家到武漢讀書(shu) ,再到北京成家立業(ye) ,最後舉(ju) 家搬到合肥,從(cong) 平台主任到實驗室負責人,一切從(cong) 頭開始。占成笑言:“這幾年,操心太多了。”

  畫實驗室設計圖、測量櫃子尺寸、購買(mai) 儀(yi) 器設備……第一批進實驗室的研究生不會(hui) 做實驗,占成就手把手教,還列了一串長長的清單,包括《如何快速融入實驗室並成為(wei) 領域專(zhuan) 家》《如何開展一個(ge) 新實驗和掌握一門新技能》《什麽(me) 是好的實驗結果》《什麽(me) 是不好的實驗設計》《實驗室常用技能》……讓學生們(men) 對照清單一項項地看、學,直至完全掌握。

  實驗中,占成經常鼓勵學生,“有明確答案的結果都是好的實驗,無論是否符合預期”“不怕陰性結果,就怕沒有結果的結果”。

  經過幾年磨合,實驗室終於(yu) 正常運轉,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人已經在這裏繼續讀博,一些重要的研究課題也進展順利。

  回看這一路的曆程,占成認為(wei) ,40多歲出來“單幹”其實並不晚,非科班出身做科研也可以。占成時常提醒學生:“進了實驗室,一定要珍惜並抓住這幾年的時間,心無旁騖做好當下事。這可能是人生中唯一一個(ge) 有人指導做事情的階段。”

  古語雲(yun) ,四十不惑。占成對於(yu) 未來有著更清晰的規劃:“生物學與(yu) 臨(lin) 床的結合一定是未來的大方向。而做生物學研究有兩(liang) 個(ge) 很重要的目標,一是研究的內(nei) 容雖然基礎,但能夠帶來新知識,並寫(xie) 進教科書(shu) 或改變教科書(shu) ;二是做有用的研究,造福患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