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年輕的古老節日
作者:張勃(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百節年為(wei) 首,四季春為(wei) 先。”春節,是中國人的傳(chuan) 統新年。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文化,卻並非中華民族獨享的文化。早在隋唐時期,春節已傳(chuan) 至東(dong) 亞(ya) 諸國。近年來伴隨著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與(yu) 影響力的日益擴大,更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men) 愛上了春節,過起了春節,甚至將春節列為(wei) 自己的法定假日。2023年12月22日,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hui) 協商一致通過決(jue) 議,將春節(農(nong) 曆新年)確定為(wei) 聯合國假日,中國年進一步走向世界。這不僅(jin) 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更好地惠及人類,也為(wei) 春節的綿延賡續提供了更為(wei) 強大的支持與(yu) 動力。
1.從(cong) “農(nong) 曆元旦”到“春節”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伊始,為(wei) 了與(yu) 西方接軌采用公曆紀元,自此中國就出現了過兩(liang) 個(ge) 新年的現象。公曆1月1日是新年,農(nong) 曆正月初一也是新年。1914年,袁世凱政府對傳(chuan) 統節日進行整飭,將農(nong) 曆元旦、端午節、中秋節和冬至節分別更名為(wei) 春節、夏節、秋節和冬節,從(cong) 而形成一個(ge) 春、夏、秋、冬的完整節日序列。一百多年來,四個(ge) 節日依然傳(chuan) 承,四個(ge) 新節名中卻唯有“春節”得到民眾(zhong) 的認可,成為(wei) 農(nong) 曆新年的標準名稱。
在不同語境中,春節往往有不同的含義(yi) 。它有時僅(jin) 指農(nong) 曆“正月初一”,是標誌新年來臨(lin) 的節日,在曆史上有“正月旦”“正旦”“正日”“元正”“元旦”“三元”“正朝”“元辰”等多種說法。但更多時候,春節等同於(yu) 我們(men) 常說的“過年”“過大年”,是以年終歲首為(wei) 核心、圍繞年度周期轉換形成的一係列節日的總和。“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liang) 年。”過年以除夕夜為(wei) 分界線,包括年終和歲初兩(liang) 個(ge) 階段。年終活動以忙年辭舊為(wei) 主題,歲初以迎新納福為(wei) 主題,主要包括小年、除夕、新年(正月初一)、元宵節等,是辭舊迎新、萬(wan) 家團圓、歡樂(le) 祥和的喜慶日子。
2.從(cong) 曆史深處走來
春節作為(wei) 歲首年始,它的起源與(yu) “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關(guan) ,而“年”概念的形成又離不開曆法的進步。
曆法作為(wei) 安排年、月、日的方法,在天文學意義(yi) 上共有三種,即太陽曆、太陰曆與(yu) 陰陽合曆。簡單說來,太陽曆以回歸年(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現代測定值大約為(wei) 365.2422天)為(wei) 基本周期,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如現在的公曆。太陰曆是以朔望月(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為(wei) 月的基本周期,12個(ge) 月組成一年,為(wei) 354日或355日,現在阿拉伯國家用的就是太陰曆。而我國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就已形成兼顧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陰陽合曆。《尚書(shu) ·堯典》記載,帝堯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賢能之士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掌握其規律,並授民以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說明當時已能夠測定一年為(wei) 366天,並且能夠通過設定閏月的方式調節陰陽,使每個(ge) 月符合月亮盈虧(kui) 的變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變化。
夏商周及之前,“年”有不同的稱謂。《爾雅·釋天》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其中的“年”,本義(yi) 是農(nong) 作物的豐(feng) 收,甲骨文的“年”字,便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說文》雲(yun) :“年,穀熟也。”穀物一年一熟,人們(men) 便以穀物成熟的周期作為(wei) 一個(ge) 時間單位,稱為(wei) 年。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夠確定年的開端。
中國古人十分重視時間的開端,認為(wei) 這對於(yu) 秩序的構建具有基礎性意義(yi) ,所謂“履端於(yu) 始,序則不愆”。夏、商、周三代分別以建寅之月(夏曆一月)、建醜(chou) 之月(夏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曆十一月)作為(wei) 自己的“年始”,為(wei) 過年習(xi) 俗的形成奠定了時間基礎。但是由於(yu) 文獻記載的缺乏,我們(men) 難以確知夏商以前人們(men) 過年的情形。到了周代,已經形成豐(feng) 富的過年習(xi) 俗。周人以夏曆十一月為(wei) 年始,年終祭祀、慶賀與(yu) 正月之吉的行事,構成當時過年的基本內(nei) 容。
年終祭祀是包括蠟祭、臘祭等在內(nei) 的係列儀(yi) 式,既有對各種神靈的報答,也有對祖宗的思念和感恩。
關(guan) 於(yu) 蠟祭,《禮記·郊特牲》中有詳細記述。蠟祭的目的,主要是報答神靈的保佑,所謂“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所祭對象主要包括:先嗇(即神農(nong) )、司嗇(即後稷)、百穀(即百穀的種子)、農(nong) (管理農(nong) 事、教導農(nong) 業(ye) 技術的農(nong) 官)、郵表畷(即監督農(nong) 耕的田官所住的臨(lin) 時治所和田間標識)、禽獸(shou) (如貓、虎等)、坊(即堤壩)、水庸(即水溝)等,體(ti) 現出古人的原始信仰和樸素而深沉的感恩意識。蠟祭在先秦時期民眾(zhong) 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禮記·雜記下》記載的孔子和弟子子貢的對話頗能反映這一點:“子貢觀於(yu) 蠟,孔子曰:‘賜也樂(le) 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le) 也。’”雖然子貢不能理解蠟之“樂(le) ”,但“一國之人皆若狂”的景象,足以顯示蠟祭之於(yu) 民眾(zhong) 的重大意義(yi) 。
臘祭也是年終之祭,祭祀對象是先祖和五祀之神。五祀指門、戶、井、灶和中霤,人們(men) 祭祀它們(men) ,感謝它們(men) 為(wei)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蠟祭和臘祭的舉(ju) 行標誌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告一段落,具有標誌歲時生活轉換的重要意義(yi) 。之後人們(men) 會(hui) 舉(ju) 行宴飲慶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末章詩行間所描繪的,正是宴飲慶賀、熱鬧祥和、其樂(le) 融融的過年景象。
周代,新年這天多被稱為(wei) “正月之吉”,宮廷中要舉(ju) 行盛大的朝正儀(yi) 式,諸侯百官朝見天子,天子則舉(ju) 行宴會(hui) 活動,並表彰獎勵諸侯百官的功勞。
正月之吉也是公布政令法律、教化百姓的日子。官府會(hui) 將各種需要百姓了解的政策法令懸掛在象魏(天子、諸侯宮門外的高大建築)之上10天,讓百姓觀覽。地方官吏則將各種教令傳(chuan) 達到社會(hui) 基層,使大家對照檢查。周代的歲首行事,更多是利用新年伊始、歲月更新的機會(hui) 發布政令,推行教化,以保證整個(ge) 社會(hui) 在新的一年裏有序運行。
毋庸置疑,過年的習(xi) 俗在周代已經形成,春節至少經曆了三千多年的生命曆程。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曆一月)為(wei) 正月,由此夏曆一月一日成為(wei) 歲首之日,年終歲首活動相應轉移到新的時間來舉(ju) 行。此後兩(liang) 千餘(yu) 年,過年基本上就以夏曆一月一日為(wei) 標誌性時間展開,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3.何以賡續數千年不絕
一千四五百年前,南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這樣記述當時的“春節”習(xi) 俗活動:“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yu) 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yu) 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cong) 小起。”文中提到的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yu) 散,服卻鬼丸、在門上掛桃木板等,都是當時最為(wei) 流行的習(xi) 俗活動,然而卻不見於(yu) 今天的春節生活。至於(yu) 爆竹,雖然現在仍在使用,但其形製已經迥然不同,而且放爆竹的目的也不再是“以辟山臊惡鬼”。這種明顯的古今差異,再清晰不過地揭示了春節的時代之變。
其實,隻要我們(men) 看看不同曆史時期的文獻記載,稍作比較便不難發現,春節一直處於(yu) 變化當中。不僅(jin) 節日的習(xi) 俗在變化,而且節日的時長、播布空間、名稱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然而,盡管有種種變化,春節卻從(cong) 未消失。事實上,春節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它跨越時空,從(cong) 先秦走到現在,成為(wei) 一項曆久彌新、賡續不絕的文化傳(chuan) 統。
春節之所以賡續不絕,有著深刻的社會(hui) 、政治、文化原因。
第一,春節植根於(yu) 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沃土,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文化,五千年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是春節持續存在的根基。如果將中華文明比作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麽(me) 春節就是這棵大樹孕育的美麗(li) 花朵。大樹旺盛生長,花朵年年綻放。
第二,曆法的長期穩定和節假製度的建立,為(wei) 春節的傳(chuan) 承提供了保障。節日依附於(yu) 曆法而存在,前麵說過,三代之前我國已經形成兼顧回歸年和朔望月的陰陽合曆。之後雖然曆法測算上日臻精密,但編製曆法的原則卻長期穩定,這同樣為(wei) 春節的持續存在提供了條件。此外,節假製度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兩(liang) 漢時期,我國已建立了完整的休假製度,給予大小官吏各種法定的假日,節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唐宋時期,節假製度更加完備,過年成為(wei) 放假時間最長的節日;金、元均沿襲了中原王朝的節假製度,過年均放假3日;清朝更加重視過年,以封印和開印為(wei) 標誌,放假時長近一個(ge) 月。節假製度的實施,不僅(jin) 給予官吏們(men) 過年的時間,更強化了官方對這一節日的認可,並引導著全體(ti) 社會(hui) 成員對節日的傳(chuan) 承和實踐。
第三,官民共享的特征造就了龐大的春節傳(chuan) 承群體(ti) 。我國大量的傳(chuan) 統節日並非單純的民間節日,而是具有官民共享的鮮明特征,過年更是如此。官民共享,並不僅(jin) 僅(jin) 意味著統治階層會(hui) 和平民百姓一樣親(qin) 自參與(yu) 節日的各種習(xi) 俗活動;更重要的是,官方也會(hui) 在節日期間舉(ju) 辦各種活動,從(cong) 而使節日成為(wei) 國家治理的重要時空。過年的官民共享特征早在周朝已經形成,元正朝會(hui) 就是典型表現。秦漢以降,元正朝會(hui) 代代相傳(chuan) 。屆時,一方麵,在京的文武百官、皇親(qin) 國戚、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吏,以及外國使者等向皇帝朝賀,進獻禮物;另一方麵,皇帝通過賜物、宴饗等形式回賜官僚大臣,從(cong) 而樹立政權合法性,構建和諧、有溫度的君臣關(guan) 係,維護國家的大一統。節日的存續依賴於(yu) 有人過節,過節的人越多,節日的生命力越強。春節曆來都是官民共享的節日,過節者眾(zhong) 多。多樣的禮俗活動承載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賦予春節多重功能。經由長期的積澱,春節形成了十分豐(feng) 富的習(xi) 俗活動,如祭灶、祭祖、掃房、忙年、拜年、貼春聯、穿新衣、放爆竹、逛廟會(hui) 、賞花燈、踩高蹺、劃旱船,宴飲聚會(hui) ,舞獅舞龍等。其中既有禮儀(yi) 、飲食、服飾方麵的講究,又有社會(hui) 交往、娛樂(le) 活動等。這些都承載著中華民族敬畏自然、尊重先祖、感恩思報、敦親(qin) 睦鄰、家庭團圓、社會(hui) 和諧、天下大同等價(jia) 值觀念和理想訴求。人們(men) 通過參與(yu) 其中來協調天人關(guan) 係,更新社會(hui) 關(guan) 係,並讓個(ge) 體(ti) 的身心關(guan) 係得到調節,使春節具有強化個(ge) 人同家庭、家鄉(xiang) 、地方、國家的情感聯係,增強社群意識,促進社會(hui) 和諧等重要功能,從(cong) 而深深嵌入社會(hui) 結構之中,成為(wei) 社會(hui) 成員無法離棄的文化傳(chuan) 統。
第四,不斷更新、開放包容的春節文化,為(wei) 春節的傳(chuan) 承持續賦能。春節不是僵化封閉的文化係統,它因時而變,因地製宜。縱觀曆史,不同朝代的人們(men) 總是根據自己時代的特點,發展出符合時代的習(xi) 俗活動。南朝人燃爆竹子以避山臊惡鬼,當代人則用火藥鞭炮表達對新年到來的欣喜與(yu) 祝福;20世紀80年代的人們(men) 喜歡寄送賀年卡,今天的人們(men) 則時興(xing) 微信拜年。放眼全國,北京逛廟會(hui) 、廣州看花市、自貢賞花燈,北方包餃子、南方捏糍粑,不同地方的人們(men) 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環境、人文條件,創造出具有地方特點的習(xi) 俗活動。
紅紅火火過大年。春節文化蘊含著物質充裕、社會(hui) 和諧、精神富足等人類共同生活理想,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hui) 包容、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共同價(jia) 值,這是它能夠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而走向世界,春節也必然在文化交流互鑒中傳(chuan) 承發展,生生不息。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04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